董淑華 陳凌云(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數字商務學院)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產品種類繁多,地域分布廣闊。隨著農業生產專業化程度的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的提高,農產品物流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改善產業結構有重要作用。對提高農民收入也十分重要。所以,研究農產品物流,做好農產品流通環節的倉儲、運輸和配送,是現代物流必須做好的工作,使農產品物流合理化、科學化也是勢在必行的重要任務。
農產品物流是指農產品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從生產地到需求地之間所經歷的倉儲、運輸、流通加工、末端配送及信息化管理的實體運移過程。通過物流活動,使農產品在滿足更多人、更廣闊地域的需求的同時,創造時間效用和空間效用。
農產品除了糧食以外,大多屬于生鮮產品,所以,相較工業產品而言,農產品物流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其特點如下:
(1)涉及保鮮、在途時間等,因此對物流倉儲和運輸技術提出要求,比如,為了避免被污染、變質及損耗,需要冷藏倉庫和冷藏運輸設備,從業人員需要具備更高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以保證貨品的安全。比如奶制品、冷凍類肉制品、蔬菜等,都區別于普通的商品,都需要專門的物流技術。
(2)農產品因其生產的季節性和非連續性,收獲時間往往比較集中,運輸和倉儲也具有季節性,有淡旺季之分,就會帶來物流的波動性。需要做好長期計劃,以應對這種季節性的變化。
隨著國家對農業生產扶植力度的加大和對農產品種植加工的重視,農產品市場的運營和管理體系愈發完善,上游逐步形成了蔬菜種植基地、動物飼養場等專業化的方式,中下游出現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線上線下的電商等規范化的業態模式,大大促進了農副產品的流動,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但由于歷史遺留問題及我國地域廣闊,南北東西氣候條件差異大等原因,多年來,我國農產品物流一直呈現出主體多元化、組織形式多樣化的局面。農產品主體主要有國有商業企業、供銷社、民營企業等各類企業。還有因規模化生產自發形成的生產經營大戶、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他們借助專業化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思想,都對發展農產品物流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由于我國物流起步較晚,農產品種植的分散性和管理水平的差異性,農產品物流的發展相較于工業品或輕工產品就顯得有點滯后了,農產品市場的開發目前只是冰山一角。由于農產品本身的特殊性,與龐大的市場需求相比,能提供具有規模化、專業性和管理水平高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還比較了。像順豐這樣的物流企業所提供的冷鏈物流服務,也僅僅是在特定的某些產品和特定地區提供服務,也沒有專門的針對農產品的服務設施和服務部門,還是混同在常規品的管理中。而那些小型物流企業和組織,由于沒有經過系統規劃,協同能力相對差,無法做到有效分工,受資金和人員的限制,更難以形成順暢便捷的全國性服務網絡。
物流最基礎的設施是交通,目前,我國地區之間的發展還不均衡,東部地區和珠三角地區是最發達的地區,基于公路、鐵路、航空和水路的運輸網絡已經十分發達,運力豐富,各種類型的倉儲配套系統也十分發達。因此,在這些地區可以實現網購包郵、日內達等。而西部和北部地區,由于人口流失、經濟欠發達等原因,物流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物流網點分布密度非常低,商品流通有一定的困難,很多末端的物流都由快遞公司轉E郵寶,這就會延長到貨時間,而農產品涉及保險、冷凍等,就要增加成本。
另外,在廣大的農村地區,農業倉庫建設缺少科學指導,專業性不足,導致了農產品的混裝、亂裝,甚至露天儲存的情況時有出現。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種植戶分散,以個人為主體,產量低。果蔬農產品的種植戶無法承受產品對物流設施更高的要求,因此倉儲設施的不足,每年都使得“果賤傷農”的情況出現。
近年來,每年都有農產品因為天氣、道路交通、信息閉塞等原因產生的滯銷的情況出現,有些蔬菜、水果只能爛在地里無人問津。而在發達的一線城市,卻經常看到農產品的價格居高不下,甚至不斷漲價的情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我國農產品交易市場不夠完善,一方面供過于求,另一方面卻處于缺貨狀態,兩方面沒有很好的協調起來,由于市場沒辦法做到及時的調節,交易就變得時間更長、消耗更大、效率更低、效益更差,運作一直在低層次上進行,流通渠道也過于單一,又由于加工能力不足,導致產銷脫節嚴重。
第二,農產品供應鏈過長,使得流通效率大大降低,而大多物流環節,農產品都處于未經加工的狀態,常用的保鮮手段無法仿制生鮮品的消耗[1]。因此,生鮮產品在物流運輸環節損失較大。據有關部門統計,以廣東省為例,每年因水果、蔬菜等生鮮商品滯銷造成的損失高達7.5億元之多。
農產品中的生鮮產品普遍含水量高、保質期短、容易腐爛變質,需要有先進及時的運輸配套系統以保證交易的安全性,因此,運輸效率和流通保鮮成為物流過程的必要保障。
調查數據表明:我國的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在采摘、儲存、運輸等各個物流環節的損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意味著25%以上的農產品在整個供應鏈中被白白浪費掉了。而在整個農產品物流鏈條上,生鮮農產品占比巨大,這些產品在運輸途中如果保存不當,造成腐爛、變質,損失很慘重。因此,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急需改善,以降低農產品在流通環節的損失。
基礎設施是發展專業物流的先決條件,加大農產品物流設施的投入力度,進行合理規劃,為農產品市場化運行奠定基礎。這需要國家、企業和社會共同努力,構建科學的農產品生產、銷售等流通網絡,包括批發市場的建設、農產品專用倉儲、便利的交通運輸工具和條件等,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增加農民收入是最基本的發展策略。
未經加工處理的農產品利潤少,供應鏈各環節獲利低??梢酝ㄟ^以下開發途徑提高農副產品的附加值。
第一,利用產品的稀缺性營銷。以前的普通水果,如蘋果、橘子、香蕉、葡萄等漸漸的被一些新奇的水果代替,比如榴蓮,通過營銷,將其打造成高端產品,大大提高了利潤空間。還有百香果、菠蘿蜜等這些在兩廣一帶司空見慣的水果,在其他地區相對少見,通過市場營銷和策劃,已經變成備受市場青睞的寵兒,因為嘗試新鮮事物是大多數人的本性。
第二,對產品進行多用途、多品種開發,培養消費者的新習慣。比如現在生產的各種水果奶茶,就是對水果的新用途的開放,提高了水果的附加價值。通過每天宣傳,鼓勵人們自制水果茶、果汁等,增加了水果及生鮮品的銷量。
第三,對農產品形成梯次開發。例如小麥可加工成為小麥粉,也可二次加工成面包等食品,從而達到農產品的增值。
第四,商品的開放要迎合顧客的喜好的,如流行的“全麥無糖面包”正是抓住了人們普遍想要減肥的心理。不同功能的各種各樣的花茶也是針對人們養生的需求而開發的。經過對新功能的開發,“全麥無糖面包”“零脂肪代餐”這些產品的利潤就大大提升,遠遠高于傳統的“面包”。
中國政府在十二五和十三五發展綱要里,已經將物流發展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后續需要細化出關于農產品物流和冷鏈物流的相關法律法規,制訂和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因為法律是政策的最好保障,中國政府在《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已經提出了很多具體的規劃,如“京津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可以在城市群內部開展國家物流樞紐合作共建,實現優勢互補”的舉措,可以打破原有的物流格局,建立新的物流發展規劃。同時,物流設施的集約與整合既可以減少無效、低效的供給,也能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提升設施綜合的利用率。政府還應當在土地、資金周轉、稅收方面提供優惠政策,適當調整稅收的結構,降低物流企業的綜合費用。
農產品物流對物流技術的要求具有特殊性,與普通商品相比,對保管和運輸條件的要求也更苛刻,做好農產品的倉儲、運輸、流通加工等,對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提高農民的收入都十分重要。因此,開展基于冷鏈的農產品物流研究就有其重要意義。
通過對農產品物流現狀的探索,找出了我國農產品物流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如基礎設施不健全、流通渠道不暢通、物流成本高、物流技術落后等。針對我國農產品物流配送存在的問題,總結了優化我國農產品物流配送方案的方法,如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農產品的高附加值、培養專業的物流人才、國家政策的支持。最后對冷鏈物流給予厚望,分析認為這是未來物流行業的大勢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