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亞娥(青海民族大學)
公共管理是進行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是協調社會資源的主要管理方式,是社會進步的象征。為了解決發展的均衡問題,就必須要對資源進行有效和合理的配置,而公共管理手段與公共管理模式的創新成為了重要的發力點。面對越來越復雜的世界經濟形勢,公共管理改革與創新的腳步已不可阻擋。公共管理涉及到的方面關乎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醫療保健、城市安全、鄉村發展等等,與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而公共管理的創新是當下要重點努力的問題。下面將對公共管理的演變過程進行簡要的介紹。
公共管理的概念最開始是在西方國家提出的,隨著科技和經濟的發展,西方國家的社會財富分配不均衡的問題逐步顯現,因而對于公共管理的模式創新以及實踐創新一直都在不斷地進行,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經過研究與調查,為公共管理改革貢獻了巨大的力量[1]。首先進行公共管理改革的國家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他們首先提出了當下的資源分配的不合理性,并主張進行公共管理的改革,并迅速引起了社會各界以及其他國家的重視。隨后許多國家也開始探索公共管理改革的方案,但是由于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國情不盡相同,因此進行公共管理改革的重點也有所不同。
美國在公共管理改革中的重點是針對政府的職能和政府的管理方式,具有代表性的措施有:減少政府執行管理文件時不必要的流程,提高管理的效率;積極地引入市場競爭機制,為社會的經濟發展注入活力。而在歐洲的公共管理改革方向則比較多元化,各個國家立足于自身的國情提出了不同的改革方案。首先是德國的溫和派公共管理改革方案,由于德國本身受到政府的控制比較大,政府的權利機關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因此德國的公共管理改革方案更多的是立足于行政網絡透明化方面,沒有對政府的具體工作做出堅決的規定。其次是法國的高效率改革,更加注重于提升社會的工作效率,保障社會的高效運轉,進而來維護社會經濟的發展。除此之外還有經濟派的意大利公共管理改革,主要的要求是降低社會的管理成本,用更加合理和科學的手段來實現財富的分配[2]。隨著公共管理模式和內容的不斷創新,社會的需求和發展的速度也在不斷的變化著。
觀念是進行改革創新的首要指導內容,只有啟蒙思維才能更好的進行革新的實踐。觀念創新首先要做的就是將政府的權利思維轉化為為人民服務的服務思維,在傳統的政府體制中,政府處于權利的中央,享有巨大的權利,對于民眾的管理呈現自上而下的態勢,民眾處于弱勢地位,導致政府的改革與決策難以立足于廣大群眾的利益[3]。因而在公共管理的創新中,要注重將政府工作的權利思維轉化為服務思維,政府要明確的認識到民眾的利益才是進行決策的根本,要保障大多數人的利益,而不是小部分社會精英階層的利益。其次,公共管理創新還要加強對以人為本的重視,將人的需求作為第一位,將培養人才作為教育管理的首要任務,不斷的為國家輸送人才,促進人才的現代化和新時代青年人的專業素質。除此之外,在觀念上的改革還要注重對于法律意識的培養,講究依法治國,提升公民的法律觀念,有利于維護社會的公共秩序。
體制創新上的改革是將觀念改革轉化為實踐的中介,是進行改革實踐的重要推動力量。體制的創新改革是依托于觀念的創新的,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模式,并且要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階層之中,對整個社會的實踐進行指導?,F代的公共管理要著力打破政府在話語權上的壟斷,要多傾聽社會上來自人民群眾的聲音,將這種自下而上的體制推行到人民群眾的心中,并將民主的力量發展壯大[4]。人民群眾的參與使得國家的決策更加能夠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對于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具有重要的作用。公共管理在體制中的創新的中心就是要把社會的積極性全面調動起來,激發社會運轉活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實踐來檢驗理論的成果是必然的道路,也是進行公共管理創新改革最為主要的階段,實踐的效果關系到改革的可行性以及成功與否。將理論的進步應用于實際,在實踐的過程中注重方式方法,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在具體實踐中,要社會化貫穿始終,使全社會都參與到公共管理改造中,一同進行實踐。政府在實踐過程中要起到積極地調控作用,將更多的決策權交給人民群眾,不斷地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公共產品是進行公共管理分配的重要內容,也是大眾比較關心和在意的生產資料,公共產品的邊界界定與實行公共管理創新的效果息息相關,并且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密切。對于公共產品而言,最重要的特征包括兩點,一個是非排他性,一個是非競爭性。非排他性是指產品是由社會上所有成員共同所有的,所有人都有權利去使用的社會資源和產品;非競爭性是指任何消費者去使用這種產品的行為都不會對社會上的其他人的利益造成損害,該產品的使用不具有一人獨占的性質。公共產品的這兩點特征是判別其是否為公共產品的重要依據,也是劃分公共產品和非公共產品的主要標準[5]。除此之外,公共產品還要滿足的條件就是邊際生產成本為零,即增加消費者來使用功能該種產品并不會增加社會的負擔。只有滿足如上三個條件才能被稱為公共產品,只有明確了公共產品的概念才能更好的對經濟社會的公共產品進行高效的分配。
政府是一項政策和舉措能否順利實施的關鍵因素,實際上在公共管理的改革中,想要切實有效的帶動經濟的發展,政府是具有重要作用的角色。政府想要發揮好自身的職責,就要明確自身的任務,做到組織高效,更好的對公共管理的改革創新進行號召。政府要避免不必要的部分與流程,為市場化經濟提供便利條件,鼓勵市場自發的進行資源配置,政府主要起到一定的調控與監督的作用。其次,政府要健全體制的科學性與規范性,將更為切實的技術應用于市場中,更好的為社會輸送合理的價值追求,便于公共管理的展開,進而促進經濟的活力。市場經濟是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但是不能放任市場經濟無需的擴張,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在這其中進行宏觀調控,保障社會經濟在合理的范圍內發展。
凡是深入的改革創新必定要進行全社會的參與,要在社會中引起積極參與的熱潮,才能進一步地進行推進與實施。公共管理創新同樣是如此,創新不能僅僅流于表面,要對社會的關鍵性問題進行整改與規范。公共管理創新歸根結底還是一個社會管理的問題,要對社會上的成員形成廣泛的輻射效應,吸引多元化的主體加入到公共管理改革創新中,進而實現社會化的改革網絡,促進信息的流動,加強社會資源更加高效的整合。資源的高效利用進一步提升了經濟網絡中經濟交易行為的活力,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力量,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平穩運行。
綜上所述,公共管理的創新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社會實踐與管理創新,對社會上的各個階層都有著巨大影響。公共管理創新的重點在于資源的高效合理的分配,對于實現經濟的高效增長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成功的改革不僅要社會上的組織進行實踐,更重要的是要求政府也參與到改革中來,不斷地精進政府的職能,明確政府的工作目標,更好的推進公共管理政策,維護大多數人的利益,促進公共產品和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為市場化進行提供監督與維護,保障經濟的平穩運行。除此之外,還要將實踐與理論進行緊密的連接,促進經濟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