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日健(中車齊車集團有限公司)
當前,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推進,現代企業制度日益完善,國有企業公司治理改革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其原因在于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結構及理念的創新,可促進國有企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使其在新時代下勇立潮頭。因此,國有企業要充分認識到公司治理存在的問題,結合自身發展需求與外部環境發展方向進行改革創新[1-2]。唯有此,才能實現持續、穩定發展。
通常情況下,內部人控制包括法律和事實兩種控制類型。其中,法律上的控制就是公司領導人既有大量股權,又能對公司進行管理;事實控制是指一些領導人雖然沒有股權,但因級別較高,崗位特殊,依然可以對公司相關財產進行分配和處理。從實際來看,無論是法律控制還是事實控制,都會導致國有企業公司治理改革產生大大小小的問題,阻礙了企業的發展進程[3]。在內部人控制嚴重的國有企業中,決策的科學性很難保證,“一言堂”情況時有發生,有時會衍生“短視”經營等問題。國有企業公司在日常經營中,部分經營者為了突顯自己的業績和能力,缺少長遠眼光,只顧暫時性利益,這種“損人利己”的思想,嚴重影響了國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我國經濟的進步。
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是公司治理改革工作中最為顯著的特征。對于一個公司而言,舉辦的經營活動如果缺少所有者的參與和支持,其未來發展將舉步維艱。由此可見,完善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十分重要。所有者要想對公司進行控制,可以行使權力,調用或罷免經理人,如果不想因此造成人才流失,就要善于運用激勵機制,針對日常表現給予相應的獎勵或懲罰,同時保證公平性,只有這樣才能調動經理人的工作積極性,使其為公司發展貢獻滿腔熱血。分權制衡是約束機制的有力證明,公司持有者有權決定經理人及公司高層的調用及薪酬,通過構建長期激勵機制和薪酬結構等,促使經營者利益能夠始終同所有者利益保持高度一致。
《憲法》規定,全民是國有資產的擁有者,可在實際公司運作中需要由有關人員和機構代表表進行管理,相關問題就逐漸顯露。國家作為委托人選擇代理人管理公司,代理人開展各項工作時,有時存在濫用職權的情況,忽視了人民所有權,使其具有的作用形同虛設[4]。國有企業發展期間,所有者、產權虛置等問題的存在,將難以保證法人治理的科學性與規范性。當前,我國國有企業存在較為嚴重的股權集中情況,股東會議上,國有股權能夠對會議決議造成決定性影響,此時如果代理人為了一己私欲與其他股東勾結,不僅侵犯了所有者的權益,還會影響企業發展。
國有企業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與命脈,要想在提升自身經濟效益與綜合實力的同時推動國家發展進程,就要順應時代發展趨勢,認識到公司治理改革存在的問題,一方面探究問題發生的原因,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解決,另一方面積極探究公司治理改革發展措施。
分離使用權和經營權,就是確保國有企業公司治理改革在企業經營權的范圍內,加強企業經營權的完善和優化,最終實現所有制發展目標。根據當前市場發展現狀,使用權與經營權的融合已經無法保證公司治理效果,為了實現改革目標,就要將二者分離。也就是說,以市場化競爭為指引,將企業經營權授權給公司法人。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管理模式不同于企業承包制。通常情況下,企業經營權的行使,大多由專業性較強的產業公司決定,并非一般資產管理公司經營。在市場經濟體制環境下,凡是可以實施交易的商品都具有一定的雙重性質和使用價值,由此認為商品具備兩種形態。對于產業管理公司來說,其職責是管理使用價值形態實體化領域;而資產管理公司,其管理內容為價值形態和虛擬化領域,二者的管理對象均為經濟。從目前來看,資產管理公司在國有企業中較為常見,產業管理公司鳳毛麟角,導致經濟過度金融化、泡沫化。針對此,應聯合行業中優秀領頭實體企業和國有資本共同構建產業管理公司,賦予其相應的職責和權利,使其對國有企業進行管理,行使相應的經營權[5-6]。為保證產業管理的經營權落到實處,實現對國有企業的有效管理,需要建立相關管理制度,落實到具體工作中。
在如今的發展趨勢下,國有企業要想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提升經濟效益與綜合實力,就要加強公司治理改革,解決存在的問題。對于內部人控制問題而言,要及時改革產權制度,確保產權結構新穎、多元。傳統國有企業的產權形式為國家獨資,致使企業的經營決策和管理受到影響和干預,如果有多元化產權給予指引,能夠改變“一家獨大”的勢態。首先,國有企業要逐步減少國有股份,增加機構持股者和社會持股人的數量;其次,經濟市場中,企業股票要同等流通,不要有階級分化,最大限度保護各個股東的利益,其目的在于加強對企業經營者的管理和限制。此外,經濟內部人控制問題時,要加大社會法人股東的培養力度,投資主體需要根據自身發展現狀適當提升機構持股者的比重[7]。如此一來,可以確保多元化產權結構落到實處,同時對董事會進行有效控制,使董事會在行使各項決策時能夠公平公正、科學規范,將企業發展視為己任。
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促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化技術手段的誕生。對于國有企業公司治理改革而言,要想實現改革目標,除了要賦予產業管理公司企業經營權、對產權制度進行改革外,還要勇于創新,以時代發展潮流為指引,合理應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化技術。這些技術與方法的運用,能夠加強國有企業公司之間的溝通交流,實現信息迅速傳播,避免出現信息孤島,影響后續決策和發展。不僅如此,大數據具有的大容量能夠承載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的多種信息,有效解決信息失真等情況的發生。與此同時,國有企業公司治理過程中,能夠實現治理手段的數字化、智能化,即便沒有相關管理者或公司,同樣能夠行使相應的權利和職責,有效解放勞動力,促進工作質量和效率的提升。
激勵制度的基礎為勞動人事制度。改革開放以來,基本保持著高級領導者的相關行政任用規定,國有企業發展期間,也實施了多種獎勵和承包等手段,可結果卻不盡如人意。日常工作中,經營者以自己具備的素質和人格進行具體經營管理,激勵制度名存實亡,不能保證在股東利益的基礎上創造經濟,實現收益最大化。計劃和市場兩種體制是配置人力資源的有效手段,前者為行政任用制度,根據政府考核、選拔等形式選擇優秀人才,根據其專業屬性和公司崗位劃分工作,信托關系介于政府、管理者之間。日常工作中,管理者除了能夠得到晉升的激勵外,還能得到人們的認同和擁護。此外,福利激勵能夠有效調動員工積極性,樹立榜樣作用,員工可以根據自己的表現贏得相應福利,如物質獎勵、資金獎勵等。市場體制中,國有企業會通過社會招聘選擇管理者,除了給予激勵外,還會適當提高薪資報酬,其目的在于激發管理者的工作熱情與忠誠度,減少人才流失。
綜上所述,國有企業公司治理改革目標的實現,要求企業領導人給予重視,正確認識到公司治理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在解決之余還要探索有效改革策略,如賦予產業管理公司企業經營權、對產權制度進行改革、注重現代化技術手段的運用等,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國有企業公司治理效果,實現改革發展目標,促進國有企業經濟實力的提升,使其造福國家,造福廣大人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