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婧(南昌師范學院)
現階段,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提高,人們對于旅游行業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促使社會各界人士對自然資源、環境的廣泛關注,逐步成為旅游行業發展關注的熱點話題。
特別是在進入21世紀發展的今天,我們不得不思考工業繁榮發展中所帶來的環境“負擔”,而“生態旅游”理念的提出,與生態環境的保護息息相關,對人類社會的長治久安起到關鍵性的促進作用,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旅游業是人類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不在單一滿足物質文明需求,而是對精神文明需求提出更高層次的需求,進而延伸出的一種產品方式。而旅游業的產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經濟的增加,但也加重了環境的負擔。
如何權衡旅游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問題,是相關學者專家應進行重點思考的問題。20世紀70年代初,我國早期的生態保護意識開始萌芽,并提出綠色旅游發展路線,在旅游事業中得以廣泛應用。直到90年代“生態旅游”理念逐步流入國內。
自此,生態旅游逐步發展壯大,成為旅游學家研究和教育的中心,并且也取得許多豐碩的研究成果。當前,我國以促進生態旅游業快速增長為主要內容,在各個方面制定的政策措施也引起了科學界的關注。隨著一些地區的旅游工作迅猛發展,使得旅游地域的生態系統未得到及時維護,出現破壞現象。基于此,人們逐步認識到自然資源寶貴和歷史文化的重要性,并通過科學的方法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從而對我國的生態旅游業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人們的出行條件受到嚴格限制,從而導致旅游需求低迷,旅游行業也受到重創。隨著疫情得到控制,各行各業開始進一步復蘇,各地區政府都采取相應的政策對市場發展進行支持。國內旅游市場也在逐步回暖,人們對旅游的需求逐漸增多。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作為地區生態旅游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最重要的前提條件,為地區旅游經濟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是區域發展重要的文化財富[1]。
1.生態旅游資源的定義
生態旅游的概念是1983年由墨西哥科學家提出的。他認為,生態旅游的價值是一種研究和珍視未被人類干擾的自然景觀、野生動植物的旅游形式。
根據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生態旅游被認為是推動旅游行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一種重要手段,受到旅游專家的廣泛關注。隨著生態旅游業的蓬勃發展,這種生態旅游和文化資源并駕齊驅的方式,逐步地出現在人類面前,其被認為是一種能夠吸引更多的游客回歸自然、了解自然的一種主要途徑,也被認為是推動我國開發生態旅游產業的一個重要依據。
隨著我國旅游產業不斷向更廣闊的層面拓展,生態旅游資源研究范圍和領域正在逐步延伸。以生態科學理論為基礎指導,提出生態旅游資源就是把自然生態環境和目的地創造性結合起來,使其形成一個具有吸引力和價值的旅行目的地。保護好生態旅游資源與自然資源的前提條件,就是要吸引更多的游客參與到旅行中來,從而能夠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保證生態旅游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現階段,產業融合時代已經到來,游客們對于生態旅游資源也有了深刻的認識。科學家們對生態旅游資源作出新的定義:生態旅游資源是指能夠為游客感知、欣賞和體驗自然的享樂價值,也能為當地旅游業帶來較大利潤空間的自然區域資源形式。
在旅游過程中,生態旅游應以環境保護作為根本出發點,以最小的環境損傷換取最大的生態維護,使自然與人類社會“同呼吸”“共命運”。生態旅游重要性是建立在以環境保護為基礎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上,是人文、自然生態和人文之美的有機結合。
2.生態旅游資源的特征
生態旅游資源是對游客極具吸引力的客觀事物,生態旅游資源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方面:生態特征、自然特征、社會特征和經濟特征。近年來,科學家們不斷完善對生態旅游的研究,部分科學家認為生態旅游資源具有自然和人為屬性,將旅游資源視為“自然景觀”資源。
1.生態旅游資源分類的基礎研究
由于旅游行業對于生態旅游資源沒有明確定義,許多科學家也對于這些資源種類的劃分有著自己獨特的觀點。
專家根據不同的研究依據對其中的旅游資源類型進行劃分,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第一,生態旅游從經濟社會的角度大致來說可以被劃分成兩種類型:即人文與自然的旅游;第二,從其功能角度來看,它被劃分為包括濕地、森林、冰雪等多種生態旅游資源[2]。
2.生態旅游資源分類的應用研究
1995年,第一屆中國生態旅游研討會成功召開,對生態旅游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相關專家從可持續發展這一前提出發,在旅游資源開發、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生態旅游價值評價等領域取得多項研究成果。
其中,生態旅游資源共享研究一直是專家關注的熱點。但是,由于旅游業對生態旅游資源的概念和重要性尚未達成共識,生態旅游資源的種類之間的差異很大。總的來說,國內生態旅游資源分類的代表性研究按時間順序可以分為以下幾類:20世紀90年代中期,生態旅游的思想開始在全國蔓延。生態旅游資源不僅是自然生態景觀,也是人造生態景觀。
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專家學者們對生態旅游資源的分類越來越重視。他們根據生態旅游的特點對生態旅游資源進行細分,建立“三要素”理論,將生態旅游景觀分為自然、文化和保護性自然旅游景觀。森林生態旅游資源是由物種的特性決定的,即多樣性、美學、隱私和生態資源。另外,生態旅游資源分類的研究已從原來的狀態轉向具體的生態旅游景區。通過歸納當前的生態旅游成果,可以更好地發現,雖然對生態旅游資源的研究已經初具成效,但是該研究領域還存在一些不足:第一,生態旅游資源分類未針對游客需求進行劃分,主要研究如何根據潛在需求和市場發展來激發更多的游客,而很少研究基于旅游需求的生態旅游資源分類和管理。第二,中國科學家主要利用旅游資源基礎理論建立生態旅游資源分類指標體系,不能將旅游資源的性質與實際情況相結合等。
1.生態旅游資源評價方法研究
我國旅游資源評價方式,主要采用全國旅游資源分類研究提出的旅游資源綜合評價體系,評價標準分為五個等級。最初的重點是質量評估,根據以往的經驗和相關文獻,生態旅游資源的評價方法可分為描述性方法、經驗方法和復雜方法。進入21世紀以來,生態旅游資源的定性評價已轉變為定量評價。量化主要采用灰度評價過程、層次分析法、復雜模糊評價方法等。目前,相關的專家學者們正在嘗試將生態旅游資源的定性和定量評價結合起來。
量化方法主要包括單向估計和復量化,使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來評估當地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近年來,GIS分析的方法和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許多專家正在將GIS技術與定量技術相結合來改善這種情況,期望能夠得到更加精準的評價方式。
2.生態旅游資源評價的應用研究
隨著生態旅游研究的深入,專家學者開始將這些評級方案應用于現實案例。
生態旅游資源評級研究建議使用“三、三、六”評級方法:三值三優勢六條件的旅游資源定性評價方法,以及環境資源綜合評價方法。近年來,專家學者往往將基于定性評估的定量方法與德爾菲分析法和基于旅游資源、生態環境、發展條件和市場潛力等層次分析的定量方法相結合。
在項目管理層面,主要選址為廣西帽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該景區的生態旅游發展潛力綜合評估正在進行中。
隨著GIS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范圍的擴大,一些專家開始利用GIS對生態旅游資源進行量化,利用GIS技術開發和管理旅游資源集群。可以使用遙感影像、基本地理信息和實地數據選擇關鍵指標進行水平分析。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應該充分地注重對生態旅游資源本身的區域屬性,注重對連續性自然生態區域進行研究,構建一個定量化的、更加科學的區域性資源評估指標體系,從而促進區域生態旅游研究的迅猛發展[3]。
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我國研究生態旅游資源的專家學者數量迅速增加,文獻數量也急劇增加。但是大都主要側重于基礎性的研究,極少從人為因素及不可抗的自然災害這兩個方面進行有關生態和旅游資源的研究。沒有及時對當前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的現狀進行研究,導致生態旅游業的開發速度放緩。
研究表明,我國從事旅游業工作的學者大多是基于科學理論對生態資源分類及其屬性進行研究,很少對旅游資源分類及其屬性進行研究。相關專家很少能夠把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旅游目的地當地居民相互結合在一起,這就導致研究成果難以被轉化為對區域內的生態旅游資源活動的進一步開拓。我國對于生態旅游資源分類研究主要采用實地調查方法,費時費力,這種調研的結果不具備實時性[4]。
以現代方式挖掘生態旅游資源的能力是我國旅游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前提,因此,專家學者需要深入探討如何合理利用優秀的生態旅游資源。
相關人員應本著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原則,在實際工作中更多地關注生態旅游資源的綜合開發與保護,并向中央和地方文化和旅游部門提出相關的意見和建議,從而促進旅游產品及行業的提升。
應該更加重視從國內外游客的觀念、道德水平以及環境保護等各種社會因素給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帶來的影響,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實質性的完善和改進意見,以對國內的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有所幫助。
另外,學者們還應該基于當地的實際情況,就如何高效地利用資源開發和管理當地生態旅游資源來開展深入探究,著重研究當地旅游資源開發和利用當地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聯系。
國內科學家運用先進的科學研究手段,將資源進行具體歸類。例如,GIS技術可用于收集有關目標的空間信息,并結合實地工作來驗證和分析結果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這種方法將對我國開展生態旅游資源分類和規劃,并以此為基礎開展相關的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礎,為生態旅游資源規劃建設提供更加可靠的數據,有助于對生態旅游資源進行實時的管理、評估和發展[5]。
綜上所述,生態旅游的開發促進了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和指導方法的實現。但是旅游產品發展具有雙重性,既不能因為短期的利益而破壞自己的環境,也不應該謹小慎微,而不發展當地的旅游經濟。
總之,可持續生態旅游產品的多樣性、可持續發展與科學進步都是促進國家可持續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