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建會(江蘇護理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寧可架上藥生塵,但愿世上無疾苦”是古代藥房門口的對聯,而現代藥房門口大都是辦理VIP可以打折,甚至有的直接是“會員積分、滿十贈二送雞蛋”類似的宣傳海報。古代藥房與現代藥店的強烈反差,其背后實際是對“古人醫心,心自真;今人醫患,患失魂”和見證醫德醫風的真實寫照。因此,將古代的優良醫德融入醫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加強醫學生祖國優良醫德的學習和踐行,不僅是弘揚和傳承優秀醫德文化的有效舉措,更是提高學生知識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必然要求。
秉承優良的醫德醫風是一名合格醫學生的根本前提,也是秉承醫者初心使命的重要體現。通過對中國古代醫學道德思想的學習和教師的引導,認為優良醫德醫風的秉承,需要在職業觀、價值觀、學習觀、修養觀四個方面加大對中國古代優良醫德的解讀,才能更好地在日常的思政教育學習和未來的職業生涯中不斷踐行和發展。
在我國古代優良醫德中,其倡導的職業信條就在于“無德不成醫”和“萬善德為先”,這樣的職業信條,不管是在任何時代,都要意識到醫德是醫者從醫的根本前提,因此,需要我們在職業觀方面秉承“仁善立業,赤誠濟世”的理念。但凡我國古代的名醫大家,無不將人本作為自己的醫德觀,尤其是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使得仁學精神的內涵在不斷豐富和煥發。因此,筆者認為,作為醫學院的學生,在自身的學習與未來的職業生涯中,為始終保持醫生這一職業的神圣感、使命感和高尚道德情操,應充分理解“仁慈至善”作為醫學的精神內涵,并將其在實踐中踐行,尤其是要從古代醫德發展中形成的核心道德理念中汲取精髓,也就是將醫學作為仁術。在日常注重醫學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還要加強對古代醫德名著的學習,比如明代徐春甫的《古今醫統大全》,夏良心的《本草綱目·序》等,從中更好地理解傳統醫德的職業觀,并將其踐行在自身的學習與未來的職業生涯之中。
我國傳統醫學講究的是醫者仁心,在很多古典醫學名著中,都對此進行了說明。比如藥王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就基于職業的視角詳細論述了醫者立心立業的重要性,將立仁作為濟世救人的重要思想。而明代醫家龔廷賢在《論醫家十要》中則提出:“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濟眾,惠澤斯深……十勿重利,當存仁義,貧富雖殊,施藥無二。”因此,需要我們在日常學習中,加強對古典醫學名著的閱讀,從中體會其精髓所在,感悟醫者仁心的內涵,并將其踐行到自身的實踐之中。
孟子在性善論中倡導我們應秉承“重義輕利”的價值觀,而正是這一儒家經典思想,對中國傳統醫學理論思想的形成和完善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需要在日常的學習中,將重義輕利和清廉正直作為傳統醫德的價值觀,并加強對其的繼承與弘揚,始終要牢記醫療工作的宗旨就是將治病救人的職責置于首位,并在教師的帶領和自己的實踐中感悟“義”與“利”之間的關聯,這樣才能在未來的崗位中樹立良好的醫務工作者的形象與聲譽。同時,在教師的推薦下,加強對有關價值觀的古代優良醫德書籍的閱讀。比如《醫學源流論》《小兒衛生總微論方》《萬病回春·醫家病家通病》等,加強對古典醫德書籍的閱讀,從中找到精髓,為自身價值觀地樹立提供指導。
古代醫學家的經驗告訴我們,要想仁愛救人,就必須具有高超醫術,而這就需要在日常學習中刻苦鉆研,始終保持求實務實的態度,注重虛心學習,醫學知識的廣博和高明的醫術必須建立在精術這一立德的基礎之上,充分意識到精術顯德的內涵。比如李時珍在編撰《本草綱目》時,不僅參閱了大量的圖書古籍,而且親自翻山越嶺和訪醫采藥,向漁夫、農夫、樵夫等請教,在走萬里路的基礎上得到的成果。所以需要新一代的醫學生在自身的醫學學習與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醫德境界,加強對博大精深的醫學理論的學習,在具有厚重仁心的基礎上,做到篤志勤學,不斷提升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結合點,提高自身的醫術。
在注重知識學習的同時,還要在不斷的學習中提高自身的修養。因此,在教師的推薦下,要將《黃帝內經》中的醫學修養知識作為學習的重點,意識到作為醫學生,必須要有著較強的道德自律與修養。再如在《素問·金匱真言》中的“非其人勿教”,就是告誡我們醫術只能向真誠為民眾服務和熱愛醫學的人傳授,做一個心思慮之的仁心之人,不開向心術不正之人傳授,因此需要醫學生始終秉承心思慮之的仁心,這就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自律能力。而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與醫學生自律與修養相關的中國古代優良醫德值得我們學習。
在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下,課程思政的不斷提出,需要我們高度重視思政學習,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思政學習之中,并將其與我國古代優良醫德博大精深的傳統思想內容相結合,這樣才能更好地在未來的學習和職業生涯中加強對其的傳承與發展。作為一名醫學生,需要在接受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注重自身主體作用的發揮,并與中國古代優良醫德進行有機結合,具體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學習:
目前學校在思政教育中高度重視醫德教育,并采取師承制的方式進行學習,因此我們需要將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將教師的師德師風和醫德醫風作為我們學習的對象,著力實現道德認知與行為的高度統一,做到知行合一,不僅要從思想上加大認識,提高自身的責任意識,又要在自身的行動中踐行出來,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認知。而在此基礎上,需要加強對中國古代優良醫德中有關社會責任感的內涵的學習,并將其踐行到自身的實踐之中,不斷強化自身的責任心。
我們在接受醫德教育的過程中,要全面而又深刻地理解自我修養的重要性,將道德修養和自我修養有機結合起來,尤其是要在自身的行動中落實,加強醫術學習的同時,不斷提升自我的醫德修養,將道德認識與自身的行為高度統一,加強對醫德人文精神的傳承。首先,要切實契合德育為先的根本理念與遵循,在立德樹人的過程中,始終加強對中醫經典著作的學習,尤其是要加強醫德精髓的學習,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而在此基礎上,在加強醫學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還要吃透和弄懂教師在課堂中所滲透的德育知識,結合醫學大家的生平和軼事觸發自身內心的情感,從中感受醫家德行的同時,將其與自身的認知和理解進行對比,學會對正反醫德案例的討論和分析,以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參與到教師所營造的德育環境之中,并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臨床教學、解剖教學、實驗教學之中,在入耳、入腦、入心的過程中明確后續自身所需注意的事項,并將其在醫療實踐活動踐行。
良好醫德醫風的建設需要每一位醫學院的學生共同努力,在學校著力創造良好的學習醫德醫風的氛圍,作為醫學院的學生,必須意識到醫德醫風建設是促進醫療服務質量提升的前提。因此在日常學習中,需要加強醫德醫風的樹立,這就需要不忘初心,尤其是在參與各種義診的實踐活動中,要充分感悟傳統醫德的重要性,并從中加強對傳統中醫醫風醫德的學習,醫德是醫生之本,通過義診實踐活動來感悟初心,從而更好地在實踐活動中接受德育熏陶。與此同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會安排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也需要我們在活動中堅守醫者的初心,從實踐中對醫學理論知識進行感悟的同時,更多的是從中領悟到醫德的真諦和魅力,才能更好地在未來職業生涯中成為一名合格的醫務工作者。
比如在抗擊疫情防控期間,一批又一批的逆行者奔赴抗疫一線,實際就是在踐行初心,同時也涌現了大量醫德醫風高尚的前輩,我們只有將其作為學習的楷模,并在未來的工作中將良好的醫德醫風薪火相傳,才能更好地無愧于醫者的光榮稱謂。
綜上所述,醫學院的學生在醫學院校加強醫學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還要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思想政治學習之中,并以古代優良醫德為指導,不斷提升自身醫德學習的實效性,教師的引導、同學的幫助、前輩的支持和優良醫德醫風的引領,將鞭策每一位醫學院的學生踐行自身的初心與使命,始終將良好的醫德作為從業的前提,并將優良醫德不斷傳承和發展,才能更好地在未來的學習和職業生涯中成為一名合格的醫務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