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星(呼和浩特職業學院)
以文化創新和科技創新為驅動力,激活區域自然、文化資源的旅游價值,推動旅游產業發展,同時聯動現代牧業、教育事業、白羊絨產業、食品加工業、文化娛樂業、健康產業等多產業并進,拉動小環線地區經濟整體發展[1]。
依托基礎資源,深入挖掘、拓展、轉化文化價值,突出文化內涵,大力發展草原文化旅游產業。以草原牧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風俗習慣、文學藝術等內容為核心,打造以文化為驅動力的旅游產品體系:
建立一批以草原文化為主題的展室、展廳、展館等游覽場館;開發一批以摔跤、騎馬、射箭、祭祀習俗等傳統文化為基礎的互動體驗式旅游產品;設計一批以牧民生活用品、牧產工具、羊絨資源等為主題旅游文創商品;開展一系列依托游牧生活、畜牧生產的草原文化研學旅游活動;打造多處配套露營基礎設施設備及服務管理的自駕旅游營地;策劃各種以鄂爾多斯乃日、鄂托克民俗等草原文化民俗為載體的節事活動。
科技創新有助于旅游業態多元化,旅游業與科技融合發展是大趨勢。引入AR、VR、AI、5G等新技術,為現有文化旅游資源注入科技活力,使現代科技與文化旅游資源深度融合,形成多元旅游業態,提升旅游服務品質,增強旅游體驗效果,打造以科技為驅動力旅游產品體系:
(1)“草原旅游+5G”——利用5G技術,打造云端生態牧場,通過云端智能放牧的方式,營造可感、可視、可聽、可動的遠程旅游互動體驗,增強與游客之間的粘性;打造互聯網銷售平臺[2],拓展優質農牧副產品的銷售渠道。
(2)“草原旅游+VR&AR”——利用虛擬現實和現實增強技術,打造科技領銜的沉浸式旅游演藝,利用光影技術增強文化旅游演藝的體驗感與真實感,令觀眾身臨其境,形成多感官的觀賞體驗;開發一批基于鄂托克草原旅游資源的VR場景,通過主流VR資源平臺發布,擴展資源時空范圍,使資源與游客間形成更多互動,激發現實旅游需求,同時也有利于鄂托克旅游主題文化展示和旅游形象宣傳。
(3)“草原旅游+無人機”——引入無人機,利用草原獨特的資源優勢,開展無人機航拍、競技、訓練等活動;以“上帝視角”鳥瞰旅游環線,到達某些更高、更遠、更美、更險的地方,體會到鄂托克草原的俊美壯闊,以全新的觀感,讓旅游體驗變得趣味橫生。
(4)“草原旅游+短視頻”——利用短視頻等技術,結合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一批具有文化藝術特色的精品短視頻資源,通過抖音、快手、微視等平臺發布,產生網絡聚集效應。
(5)“草原旅游+在線講解”——利用網絡直播技術,邀請各領域專家、學者在線直播深入講解環線歷史變遷、自然風貌、文化民俗等內容,形成特色講解服務,改變景區千篇一律、靜態枯燥的講解內容,賦予旅游資源更深的內涵和更廣的外延,讓景區體驗鮮活起來。
(6)“草原旅游+電商”——利用云端生態牧場、VR&AR資源、無人機航拍資源、短視頻資源、網紅專家等資源,打通直播電商渠道,推動農副產品、土特產品的銷售,與更多產業聯動發展[3]。
在文化+科技驅動的基礎上,挖掘有獨特價值的節點,突出特色,形成多點互動,輻射周邊,發揮以點帶面的拉動作用。
依托鄂托克地區紅色文化資源,開展嘎查黨性教育,打造阿爾巴斯蘇木的牧區黨校典范,帶動當地紅色旅游發展。
依托鄂托克草原自然資源,豐富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要素,打造集民族民俗風情體驗、自然研學旅行為一體的牧區鄉村旅游線路。
以白絨山羊養殖等優勢產業為基礎,打造羊絨生產現場展示、特色農牧產品加工等項目,發展帶動奶食品、羊肉制品、羊絨手工藝品等多種農副產品經營,形成產業多樣化發展格局。
以鄂爾多斯乃日、草原音樂、非遺文化等資源為基礎,結合民間大舞臺,配合各類節事活動,打造草原文藝之鄉。
以鄂托克草原召廟建筑群、文物和藝術品,以及人文歷史為載體,構成獨特的草原“召廟文化”。
在旅游產業的帶動下,拉動多產業發展,打造一旅游產業為引領,與其他產業之間內容連續、協調發展的多產業聯動發展格局。
以旅游產業發展帶動牛、馬、羊、駝乳肉食品等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發展,提高奶食品、肉食品的品質,提升附加值,擴大銷售量,推動食品加工業的發展,拉動其他相關產業協作,激發經濟活力。
開發手機app“云牧”系統,為牧場的每頭牛、每匹馬、每只羊、每峰駱駝佩戴標碼和二維碼,并將其行動軌跡、實時視頻發布到系統中,讓每位確認領養牲畜的游客成為“牧主”,在游客返程后依然可以通過手機實時監測觀看羊在草原牧場上的生活軌跡、喂養狀況,延伸旅游體驗的時空范圍,同時通過云端養殖實景增強體驗感、增加互動與粘性、擴大影響。同時,在現有“優壹特”電商信息化平臺的經營模式基礎上,以“旅游+云牧+電商”的方式實現養殖、加工、推廣、銷售一體化運作,在線上銷售精深加工的肉奶食品及其他衍生產品,提升草原生態養殖附加值。通過牧區旅游、線上認購、科普教育等手段和全程可追溯的體驗養殖方式,為草原生態養殖提質增效,打造互聯網云端牧場養殖新模式,推動現代牧業發展[4]。
以《飲膳正要》《甘露四部》等蒙醫學古籍文獻為基礎,結合現代健康養生觀念,挖掘傳統蒙醫的健康養生價值,開發獨具特色的蒙醫康養產品,如以酸馬奶療法、牛肉療法、馬肉療法、綿羊肉療法、山羊肉療法、駱駝肉療法、油脂療法、骨頭湯療法為依據的健康養生旅游餐飲服務;在蒙醫理論指導下,開發以通過針灸、推拿按摩等方法使氣血通暢,臟腑功能協調的健康理療服務,從而達到治未病、強體魄、益身心、得長壽的目的。通過發展蒙醫康養旅游項目,推動健康養生產業發展。
圍繞自然科學、草原文化、草原生產生活等主題,開發草原自然研學、草原文化研學、牧民生產生活研學、民族傳統運動研學等研學項目;建設“草原生態環境觀察站”“草原生物繁育中心”“草原民俗文化館”“草原生產體驗館”“草原圖書館”“草原小劇場”“民族體育運動館”等場館設施,開展一系列研學活動,開發相應課程,打造集玩、學、食、休于一體的草原研學旅行活動基地、自然學科實踐基地和草原戶外拓展基地。將小環線旅游資源與研學旅行活動結合起來,與中小學建立長期研學合作關系,通過各類研學項目形成長線旅游產品,實現旅游產業與教育產業的深度融合[5],雙向發展。
規劃建設一批以草原文化主題為特色的精品民宿。在現有能夠接待住宿的牧家樂基礎上,擴大住宿規模,提高設施設備品質,提升服務水平,結合草原文化主題,通過歷史、人物、傳說、風俗、圖騰等元素表達主題,打造能夠講出草原文化故事的特色民宿。同時,在規劃時注重差異化發展,做到各具特色、各有所長。通過主題與服務吸引游客,讓游客住下來慢慢領略草原文化的魅力;通過旅游帶動民宿業的發展,逐漸形成有規模、有特色的的草原民宿產業,打造小環線草原民宿旅游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