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凡(青海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2019年,國務院發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此方案的發布,為我國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方案指出“推進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高等職業學校要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重點服務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這一點要求,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是要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應有的貢獻,歸根結底,推進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必須以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為前提。
青海省職業教育經過多年發展,專業門類不斷齊全,8所高職院校現開設土木建筑、醫藥衛生、農林牧漁、交通運輸、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19個專業大類112個專業,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人數不斷增加,青海省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協調性也不斷在提高。但我們仍然不能忽視青海省作為欠發達地區,經濟實力薄弱,職業教育相比經濟發達地域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加之地區人民群眾固化的傳統思想,政府或行業主導辦學的弊端,導致目前青海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整體不高,無法有效的支撐地方經濟的協調發展,無法滿足地方經濟的需要,同時也阻礙了青海高職教育自身的進一步發展,具體表現在:
近年來,青海省各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率均在90%左右,2020年,全國就業壓力普遍較大,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青海省各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率達89.2%。以青海省某高職院校為例,2020年畢業生就業率為87%,但專業對口率普遍偏低,僅為42.37%左右。除去因自身和家庭等因素造成的專業不對口外,還存在學生專業技術知識學習不扎實,導致無法勝任工作崗位只能選擇與專業不相符的其他崗位入職;學校學習知識技能與實際工作中的需求脫節,導致學非所用。
通過對青海某職業院校2020屆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分析,剛畢業學生在1個月內更換工作的比例為37%,三月內更換工作的比例高達50%。在100名調查者當中,更換過1次工作的56人,更換過2次工作的19人,2次以上的為3人。在校期間,雖然學院一直在教育并強調“先就業,再擇業”,但實際情況是擇業率較高,人員流動性較大,使得企業就業人員很不穩定。一方面造成企業人力成本增加,另一方面也反映學院在開展教育教學時缺乏學生職業化教育,而作為企業來講,是不大喜歡經常跳槽的員工,歸根結底還是人才培養質量不高造成的。
偏遠地區基礎教育薄弱,對職業教育所需知識的支撐不夠。目前,青海省8所職業院校生源普遍來自農村牧區,其中藏區生源占所招生源60%以上,農村生源占所招生源30%以上。雖近來年我省大力發展基礎教育,不斷提高基礎教育水平,但目前農牧區的基礎教育,特別是個別牧區的基礎教育對職業教育相關知識的進一步支撐極為有限,導致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學習時需再次學習基礎教育階段相關知識。如:部分課程需要數學、英語、計算機、相關人文社科類知識的支撐,但因基礎教育的薄弱,導致部分學生可能沒有學過英語,計算機在實際應用中極少,常識性知識儲備不夠等現象。
生源質量普遍偏低。目前考入職業院校學習的學生多半以學困生為主,存在厭學、學習方法不正確、目標不明確、自控能力不夠等特性,結合地域分析,受農牧區經濟條件限制,學生眼界較窄,對社會新鮮事物發展了解較少,此外因少數民族學生占比較大,還存在溝通不暢等因素。在生源質量不高的前提下,通過教育教學,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使其符合青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是較為困難的。
職業院校辦學思路不靈活。青海省職業教育發展至今,受經濟發展和傳統觀念的影響,時刻緊跟國家職業教育發展步伐,對如何結合我省實際情況,探尋契合我省職業教育發展道路思考較少。作為經濟欠發達省份和多民族聚集地,青海省職業教育辦學思路并不靈活,一方面受到政府辦學和行業辦學的影響,導致政府干預和行業干預較多,青海省各高職院校在日常工作流程中,更像是一個行政機關而非學校;另一方面,開拓創新改革的力度不夠,一味的求穩,而忽略了學校“教書育人”這個真正的目的所在。
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模式的單一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職業院校落實黨和國家關于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總體要求,組織開展教學活動、安排教學任務的規范性文件,是實施專業人才培養和開展質量評價的基本依據。根據《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各高校在學制、基礎課設置、專業課設置等方面基本一致,這樣設置人才培養方案,有助于行政管理部門的統一管理,但從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卻大大限制了人才培養的創新和發展。眾所周知,不同專業在人才培養的方式上有所不同,這不僅僅體現在課程方面的不同,更有可能體現在學制、理論實踐比例、課程開展時間上的不同,而單一結構的人才培養方案,不僅無法體現專業的特點,有可能造成教學模式的固化和單一化,這些都是不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師資隊伍的不合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從2019年起,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相關專業教師原則上從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并具有高職以上學歷的人員中公開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級工以上職業資格人員)可適當放寬學歷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從應屆畢業生中招聘。”但就目前而言,青海省各職業院校師資隊招聘,依然是從學校到學校,重學歷輕技能,在開展人才引進工作時,未能有效的凸顯技術性需求的特點。此外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依然存在論學歷、論資歷的現象;存在教師教學積極性不高、教師操作技能不足、人事績效分配不合理等現象。導致教師培養學生的興趣不大,最終造成人才培養質量不高。
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一是對職業院校院長、校長等一把手管理人員進行外派,深入學習先進地區職業教育理念,特別是在辦學理念、人才培養模式、信息化、智能化學院管理等方面與時俱進;二是通過人才引進等方式,引進發達地區職業院校管理人員幫助省內職業院校開展相關建設,幫助我省職業院校更加適應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當地政府和行業應正確認識職業教育對當地經濟的刺激作用,高校作為人才的聚集地,起到的不僅僅是“抽水機、蓄水池”的作用,應看到職業教育的發展對當地經濟的長久刺激作用,嘗試依附高校,建立高校經濟圈,讓更多的人參與職業教育的發展。
我省職業院校應放低姿態,主動出擊,依托省內優勢產業,職教集團,深入開展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職業院校應當根據自身特點和人才培養需要,主動與具備條件的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開展合作。積極吸引企業入駐,依托企業提供的資本、技術、知識、設施、設備等資源,不斷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實現學校和企業的雙贏。
轉變政府和行業辦學理念和辦學方式,積極落實國務院有關高等學校的“放管服”改革,加快推進職能轉變,由注重“辦”職業教育向“管理與服務”過渡。減少對高校在專業設置、教師招聘、財務支出等方面的行政性干預,對職業院校的管理以績效評價為主,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特別是大企業舉辦高質量職業教育,通過進一步擴大職業教育機構數量,激勵職業院校之間按照市場經濟的方式開展良性競爭,最終淘汰一批人才培養質量差、市場需求低的職業院校,以此進一步提高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1]。
鑒于我省職業院校生源實際情況,各職業院校在進行人才培養時一方面需要補齊基礎教育的不足,一方面要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實現德育為先,另一方面仍需開展進一步的人才質量培養,在目前的3年制的人才培養學制中明顯捉襟見肘。
大部分農牧區學生因條件原因,很難看到或感受到實際的職業環境和生產過程,在進行專業培養時即便是通過實驗實訓、仿真模擬,依然無法代替實際工作中給學生帶來的直觀的最真實的感受,因此對于為期6個月的實習,對發達地區的學生來講基本能夠滿足,但對我省學生來講,剛剛進入工作的感覺,適應工作的節奏便要離開,使得整個實習過程體會的并不深刻。
青海各職業院校應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各專業應結合自身專業發展,探尋一條符合自己的教學模式,按照“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人才培養理念,充分發掘各專業獨特的教學模式。學行政管理部門應將教學權限進一步下放,通過提供相應的保障機制,積極支持二級院系開展教學模式的創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