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巖(昆明理工大學法學院)
對于電子送達的概念界定,學界一直圍繞其范圍的界定展開。有學者認為電子送達的方式限于電子傳真、電子郵件兩種;也有學者認為只要是以科技媒介等形式進行無紙化傳播的送達方式都是電子送達,而不僅僅局限于上述兩種形態。前者是將電子送達的方式局限于電子傳真、電子郵件兩種方式,后者則把電子送達的范圍拓寬到了所有無紙化傳播的送達方式,隨著科技發展,人們信息交流的渠道選擇越來越多,電子送達不應僅局限于兩種送達方式,廣泛的電子送達的概念認同更符合社會發展現狀。故電子送達是法院借助互聯網技術,用電子版法律文書代替傳統的紙質版文書,將需要送達的信息即時發送給當事人的送達方式。①
對于經濟類民事訴訟電子送達含義的理解,學界雖然對此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但是都認同電子送達是信息化時代的產物的觀點,是區別于紙質送達、需要借助電子設備等介質完成信息傳輸的一種新穎的送達方式。②
在我國《民事訴訟法》修改以前,我國部分法院就開展了將電子送達引入實務的工作,在新的《民事訴訟法》正式把電子送達作為合法的送達方式后,越來越多的法院開始了相關的實踐性工作,目前根據《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及多地法院的實際運用,我國經濟類民事訴訟中主要的電子送達種類有以下幾種:
傳真和電子郵件送達是最早被列為電子送達的兩種主要送達方式,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傳真形式自身存在的不便性,傳真作為電子送達方式在實踐中的運用越來越少,電子郵件的使用相對比較頻繁,但在實踐中面臨著易被攔截、被篡改等技術問題。
在司法實踐中,有的法院設立了第三方的短信送達平臺,即可以通過內外系統交互的方式將需要告知的內容通過第三方平臺統一發送,該方式在實務操作中具有一定的便利性,但這種方式限于簡易的通知或在送達書面傳票時附隨告知,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有效的送達方式。
除了短信平臺,還存在如重慶市江北區人民法院設立專門的電子送達系統來進行文書送達等訴訟服務平臺送達方式。
國外一些國家早就有利用社交媒體進行電子送達的司法實踐,例如,國外一些國家已經同意利用Facebook的方式進行文書送達。在我國,為了貫徹我國司法工作報告中的改革重點,推進經濟類訴訟文書電子送達方式,作為全國法院統一新型電子送達平臺試點法院的浙江省玉環縣人民法院也于2017 年2月開始通過支付寶平臺發送電子送達文書的提醒。③
現行的電子送達制度依然存在著較多問題,例如各地法院送達制度不統一導致送達情況良莠不齊;支撐電子送達運行的技術平臺不夠完備,導致送達過程中出現技術問題,造成資源浪費;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公眾接受電子送達形式的程度也不同,使得電子送達在偏遠地區難以有效開展等問題。
根據現有的立法規定及電子送達的實施情況,該項制度仍存在以下問題:
目前,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美,關于經濟類的電子送達的法律依據也在不斷完善,包括《民事訴訟法》第87條及《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135、136 條,上述法條對送達失敗的責任承擔、收悉標準的確認、送達證明等內容均沒有進行說明,從目前已查知的法院電子送達的信息披露情況來看,似乎法院更多地把重點放在了電子送達如何進行以及如何提高電子送達率上,對于送達失敗、送達內容篡改等送達后的法律后果追究方面卻沒有相應的立法措施。
隨著電子送達試點工作的不斷深入,這些問題勢必會在實踐中逐漸暴露出來。
1.經濟糾紛電子送達中缺乏責任追究制度
由于經濟糾紛的特殊性,電子送達的使用要以當事人同意為前提,但在實踐中,法院會經常遇到當事人簽署確認書后,在實際接受訴訟文書時又以不會操作、未收到信息接受通知、登錄無法下載等理由拒絕承認收到訴訟文書。
在這種情況下,法院通常會以傳統的送達方式再次進行送達,長此以往,電子送達這一制度實際上很難發揮其高效、省時的優勢,這一制度本身的公信力也將受到極大的挑戰,對于這一問題,我們應當制定相應的責任追究制度,明確各方主體的責任。
2.經濟糾紛電子送達中缺乏送達證明制度的規定
在討論責任追究的時候,必然會牽涉到經濟糾紛類電子送達證明的問題,在受送達人聲明沒有收到通知時,送達人如何證明其已按照流程進行了送達、是否在送達時需要進行電子備案、在送達人證明了其已送達時受送達人如何證明其實際沒有收到送達通知,以及如何分配在出現這種情況時三方的證明責任等,都是需要進一步明確的問題。
3.經濟糾紛電子送達中救濟制度的規定稍顯不足
在經濟糾紛電子送達失敗時,明確了各方責任后還應明確如何保障當事人的知情權問題,在實踐中若出現送達失敗缺乏對當事人的救濟制度時,必然導致當事人對這一制度保持一種質疑的態度,在缺乏宣傳推廣的情況下,當事人在之后的經濟訴訟進程中往往只會選擇傳統的送達方式。法院在使用電子送達失敗后不追責、不補救徑直轉而使用傳統送達的方式進行再次送達有失妥當。
隨著時代的進步,互聯網經濟時代來臨,司法方面的規定也在不斷完善中。
傳統的送達方式中,不管是采用直接送達還是郵寄送達的方式,在相應的法律文書送達被送達人時,法院都可知道是否為被送達人本人簽收、是否處于真實的意思表示簽收、簽收的時間點以及可以直接獲得送達憑證的問題,但在互聯網經濟時代的電子送達中,從目前全國統一電子送達平臺的運行模式可以看出,法院先通過手機、支付寶、微博等互聯網社交工具向當事人傳達訴訟信息,在當事人收到對應的密碼后再到該平臺下載相應文書,對此暴露出的問題是法院應當將何時作為送達成功的時間點。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87條規定將到達受送達人特定系統的日期視為送達日期,以上海市某中級人民法院研發的“在線訴訟服務平臺”為例,其規定只有當被送達人收到短信通知登錄平臺并下載了文書時系統才會自動生成送達回證,據此在當事人收到送達提醒與登錄平臺下載文書送達回證寄回法院系統之間存在了一個時間差。如果當事人收到了通知后一直沒有登錄下載文書,那么作為送達日期憑證的送達回證就一直無法生成,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成為當事人逃避訴訟的手段之一。
全球經濟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推動了司法制度的融合與創新。從國外的立法經驗上看,歐美一些國家將電子送達的群體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律師、公證員、法人等特殊群體為主的專業用戶,這類用戶國外立法賦予他們接受電子送達的義務,即他們需要隨時查看是否收到電子送達的訴訟信息。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這類特殊群體接受電子送達文件時可以適用《民事訴訟法》第87條的規定,以到達特定系統的日期為特定日期。
另一類是以普通公民群體為主的普通用戶,他們不負有隨時查看訴訟信息的義務,有的也不具備相關的技術設備與操作能力,對這一類主體我們不能嚴格適用《民事訴訟法》第87 條的規定。
針對第一類群體,存在著兩種不同方案,分別是奧地利模式跟德國模式。奧地利的立法者認為律師這類專業工作人員負有每日查看相應接受電子送達媒介的義務。與奧地利的到達郵箱即自動生成送達回證的規定不同的是,德國有關法律規定律師等專業群體應當以法定的結構化和可機讀的形式簽收電子送達回證給法院。
目前,經濟糾紛類電子送達適用率低的原因之一在于缺乏相應的經濟責任追究機制,使得被送達人即使在簽署了相應電子送達同意書后,仍以種種原因拒絕文書送達,這種受送達人故意逃避接受文書的做法不僅浪費了司法資源、延緩了訴訟進程,也使得司法的公正性、權威性不斷受到挑戰。
在未來的實踐中,立法者可以逐步引入經濟責任追究機制,以確保經濟糾紛類電子送達的依法有序進行。
對于法院方及電子送達平臺技術提供商送達責任的設立,則更多地體現在對受送達人的救濟途徑提供上。因為對于被送達人的責任規定主要是為了事前預防,確保制度順利實行,而法院及電子送達平臺技術提供商送達失敗所造成的后果是對當事人訴權的直接經濟損害,應當賦予當事人拒絕接受文書、提出異議等權利,這種救濟制度主要涉及行政救濟中的相關規定,由國家先承擔相應損失,再向特定責任人進一步問責。
德國、奧地利等國家在賦予律師等專業人員接受電子送達義務的同時,也為其提供了相對獨立安全的技術保障,以保證相關信息的安全性和不易篡改性,其中,在技術方面德國與我國最大的區別在于:德國通過立法的方式將電子送達的安全性、保密性等標準固定下來。我國目前尚處于試點階段,統一的電子送達平臺通過政府采購的形式外包給符合條件的相關科技公司,在尚不考慮送達平臺本身技術要求的情況下,我國對于發送送達信息的郵箱、網絡平臺尚缺乏嚴密安全的保護措施,所以應當給予加強,建立更靠譜的操作系統。
注釋
①趙建華.我國民事電子送達的現狀與完善[J].河北農機,2019,No.255(09):101-102.
②宋朝武.民事電子送達問題研究[J].法學家,2008,1(6):125-130.
③周倜.民事訴訟電子送達制度探析[J].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9,000(006):9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