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青 徐倩倩
(南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9)
2020年11月23日,隨著貴州省宣布紫云縣、榕江縣、晴隆縣等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我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經完成并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如何確保脫貧后不返貧,是目前我國政府面臨的一個難題。在“后扶貧時代”,形成脫貧不返貧治理新格局,鞏固現有的脫貧成果,構建預防返貧的長效機制,既是鞏固脫貧成果的必要措施,又是有序推進鄉村振興的必然前提。
我國貧困人口從2012 年年底的9 899 萬人減少至2019 年年底的551 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連續7年每年減貧1 000萬人以上[1]。就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由于貧困發生原因錯綜復雜,產生貧困的因素多種多樣,加之一些扶貧政策、措施落實不到位,甚至出現形式脫貧、數字脫貧等現象,導致脫貧表面化、不穩定。如果脫貧群眾沒有持續的經濟來源,將會存在返貧風險,相應的,在脫貧指標邊緣浮動的人口存在致貧風險。數據顯示,2000—2015 年,我國農村返貧率在20%以上,2009年甚至達到62%[2]。據各地初步摸底,已脫貧人口中有近200萬人存在返貧風險,邊緣人口中有近300萬人存在致貧風險[1]。所以,如何鞏固現有脫貧成果,預防脫貧群眾返貧,是“后扶貧時代”主要的工作方向。
1.2.1 社會力量參與不足。“后扶貧時代”面臨的一大難題就是政府主導下社會力量參與不足。我國的扶貧工作一直是由政府主導進行的,從整體規劃到政策執行都是由政府規劃實施的。這便會影響參與扶貧開發的多元主體功能,從而影響政府扶貧績效和整體政策扶貧效率[3]。在以政府主導的扶貧過程中,政府所承擔的角色多樣且復雜,其中難免存在一些弊端,如因社會力量參與不足導致出現扶貧資金來源和扶貧資源渠道單一、扶貧工作形式化等問題。
1.2.2 返貧識別機制不健全。脫貧群眾的不穩定性加大了其返貧風險。由于一些地方脫貧指標單一、預防返貧標準不健全、對脫貧群眾的監測不及時等,無法追蹤脫貧群眾的實際情況,從而會增加其返貧風險。同時,我國存在識別標準不健全、動態監測不到位等問題。
1.2.3 特色產業同質化嚴重。根據比較優勢理論、赫克歇爾—俄林理論和赫希曼基準,扶貧產業的選擇應注重貧困地區資源稟賦狀況及其建設能力,以及產業項目是否具有關聯帶動效應、是否適應市場需求[4]。但各地在打造當地特色產業時存在同質化傾向嚴重及由此引起的市場競爭力不強等問題。例如,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魯沙爾鎮陽坡村和攔隆口鎮卡陽村的鄉村旅游規劃中指出要打造湟中區油菜花海,但有門源縣油菜花海“珠玉”在前,所以湟中區類似產業缺乏吸引力,因此難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湟中區一些村莊的種植大戶帶動脫貧群眾種植藥材,其他村莊相繼效仿,但最后因效益不佳又轉向其他產業。特色產業發展周期短、效益低等會加大脫貧村的返貧風險。
1.2.4 教育脫貧意識不足。貧困代際傳遞就是指貧困及導致貧困的相關條件和因素,在家庭內部由父母傳遞給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復父母的境遇——繼承父母的貧困和不利因素并將貧困和不利因素傳遞給后代這樣一種惡性遺傳鏈[5]。形成貧困代際傳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受家庭資源、家庭文化、家庭環境等影響。如今,教育已成為鞏固脫貧成果、實現鄉村振興的“金鑰匙”。如果孩子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這個家庭致貧或返貧的風險會加大。
解決社會力量參與不足問題的關鍵在于政府。政府應轉變角色定位,實現從主導者向引導者轉換。一是政府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用補貼、優惠等政策吸引各類企業參與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以建廠和合作社等方式帶動當地勞動力就業;鼓勵企業提供技術、資金為創業扶貧和產業扶貧提供支持。政府適當讓渡一些權力,有利于激發企業的活力與自主性,從而提高企業參與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而不僅僅停留在觀望或“被迫”狀態。二是加強社會力量監督。政府應讓一部分社會力量對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進行監督,建立監督新機制,公開、透明地將一些信息適當地向社會進行公示,防止出現虛假脫貧、數字脫貧等現象,從而有效預防返貧。
脫貧群眾具有動態性,為了預防脫貧群眾因各種原因返貧,需要對脫貧群眾加強動態監管。因此,需要健全返貧識別機制,建立預防返貧的標準體系。不以收入水平、消費狀況等指標作為單一的評判標準,政府應實時跟蹤脫貧群眾的生活水平、收入狀況及健康狀況等,最大限度地防止脫貧群眾因病、因災、因教育返貧。以“兩不愁、三保障”為主線,圍繞多維貧困指標(UNDP‐MPI 指標),綜合考慮脫貧戶、脫貧地區的教育、住房、健康等福利指標,調整優化貧困標準體系[6]。依據多維貧困指標,建立預防體系,可參照脫貧群眾的可能返貧原因等完善脫貧群眾的數據信息,做到實時監測、實時回訪。建設預防返貧的動態監測系統對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作用,建立脫貧群眾的大數據平臺是實現預防返貧的重要措施。
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產業已成為地方脫貧的首選,不僅能提升當地的經濟水平,而且能有效增強脫貧群眾持續增收能力。脫貧村規劃布局不合理、定位不準等問題,會影響脫貧質量,同時易出現脫貧群眾返貧現象。制定當地發展規劃時,政府部門要考慮到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現狀、自然稟賦、市場前景、消費對象及農民意愿等,選準適合自身發展的特色產業,并增加其附加值,有效預防脫貧村返貧。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7]。面對貧困代際傳遞這一問題,從宏觀層面來看,國家應加大向脫貧地區傾斜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并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生、退休教師、志愿者到脫貧鄉村支教;從微觀層面來看,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如青海格桑花教育救助會、南通大學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團等,通過多種途徑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優先發展好教育事業,激發脫貧家庭學生的內生動力和積極性,有力地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是預防返貧的重要途徑。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更是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標志。2020年,我國如期完成脫貧,為全球的減貧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今后確保脫貧群眾不返貧是扶貧工作的主要方向,通過健全返貧識別機制、建立預防返貧的標準體系等,實現阻止我國脫貧群眾返貧,是新時期構建脫貧不返貧長效機制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