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云
(永順縣畜牧水產事務中心,湖南 永順 416700)
近年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湘西州”)各縣市積極推廣稻田生態養魚技術,促使稻田養魚面積不斷增加,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同時帶動了當地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增加了稻田養魚收益,為振興當地鄉村經濟做出了貢獻。統計數據顯示,2019 年湘西州稻田養魚面積達 1.997 萬 hm2,2020 年達 2.200 萬 hm2,發展勢頭良好,市場前景廣闊。
稻田養魚是種植業和養殖業在稻田水域空間的有效結合,是種養結合、稻魚共生互補的一種生態種養模式。稻田為魚提供生長空間,田中雜草、害蟲又能為魚提供天然餌料;魚在稻田中活動能增加水的流動性,增強水中的氧氣含量;魚在水里游動翻松土壤,使氧氣易于進入土層,促進有機物的分解,刺激水稻根系的生長;稻田中的魚以雜草和昆蟲為食,魚糞又是天然肥料,可增加稻田肥力。
湘西州庫區網箱養殖退養后,水產養殖產量大幅減少,為開辟新的養殖途徑,保障水產品市場供應,各縣市積極推廣稻田養魚模式,打造高產高效的技術示范樣板,積極推動稻田養魚規模化、標準化發展。
應選擇水源充足、水質無污染、排灌方便、土質保水力強、成片連塊的稻田進行養魚。其中,水質無污染要求水源沒有受到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
2.2.1 水稻品種選擇。養魚稻田應選擇具有莖稈粗壯、抗倒伏、抗病害、耐肥力強和高產優質等性狀的水稻品種。
2.2.2 水稻栽插。為保證稻谷豐產,插秧時應疏密結合,合理密植,盡可能與未開挖魚溜、魚溝前整塊稻田禾苗株數持平,可適當增加魚溜、魚溝兩側栽插密度,充分利用魚溜、魚溝兩側的邊際優勢,提高稻谷產量。
2.3.1 田埂標準。田埂高度30~50 cm。如果養殖稻田易受澇災,應適當加大田埂規格。田埂必須堅固,防止漏水、坍塌、逃魚。
2.3.2 進出水口設置。養魚稻田的進出水口應采取對角設置。根據田塊面積大小,以50~80 cm寬為宜。
2.3.3 攔魚柵設置。進出水口和溢洪口要設置攔魚柵。攔魚柵的孔隙或網眼大小,要根據放養魚種的規格來確定,原則是不阻水和不跑魚。攔魚柵的形狀以“(”形或“<”形為宜,凸面向田內。攔魚柵的寬度要大出進出水口和溢洪口15 cm 以上,高度應高于水面80 cm 以上。一般要求養魚稻田外田埂設置防逃網。
2.3.4 挖魚溝、魚溜。魚溝以深30 cm、寬80 cm 為宜。魚溝的形狀應根據田塊的面積、形狀而定,一般可挖口字形、日字形或十字形。魚溝要聯通進、出水口和魚溜。魚溜應設在魚溝交叉處,山區稻田田泥底質不深,魚溜深度以30~50 cm為宜(視情況而定),長、寬各2~4 m。魚溝、魚溜明水面面積要占整個田塊面積的5%以上。應在插秧前挖魚溝、魚溜,如果插秧后進行,則可將秧苗移栽在魚溝、魚溜兩側。
2.4.1 放養時間。養魚稻田應早放水、早整地、早插秧、早放苗種。插秧后約20 d,即秧苗開始“封門”即可。此時秧苗已定根,不受放養魚苗種影響。另外,秧苗定根后可加高稻田水位,能有效穩定養魚稻田的水溫,促使放養魚苗生長。
2.4.2 放養品種。山區稻田養魚放養的品種以鯉、鯽魚為主,根據養魚稻田的水位可以適當搭配少量的草魚、鰱鳙魚,數量控制在10%以內。養魚稻田要投放體質健壯、無病、無傷的苗種,而且投放前應做好消毒。
2.4.3 放養規格、密度。山區稻田養魚苗種規格以投放200~300 g/尾為宜,具體應根據養魚稻田的田間工程條件(主要指養魚水體的大小、蓄水深度)來確定。一般稻田生態養魚苗種投放總量不超過16 675 kg/hm2,數量以每667 m2養殖80~120尾為宜。
養魚稻田的水深要根據水稻生長的不同階段進行調節。水稻生長初期,淺水能促使秧苗定根、返青和分蘗,水深以6~8 cm 為宜;水稻生長中期正值水稻孕穗期,需要大量水分,水位可加深至10~15 cm;水稻生長晚期正值水稻抽穗灌漿成熟,一般應保持水深12 cm 左右。早期魚苗規格小,稻田水位不必過深;后期魚苗種體格增大,游動性強,水位需相應加深。
根據以往的養殖經驗,采取稻田生態養魚模式應注重施加長效基肥,如尿素或者磷酸二銨等。因為此類肥料不僅不會給魚類健康生長帶來隱患,而且能肥水使得稻田內存在的浮游生物快速、大規模繁殖,促進魚類生長。對于水稻追肥,要做到少施肥多次施肥。施肥時,水深要控制在適宜范圍內,優選有機肥或者糞肥,以滿足水稻和魚類生長的雙重需求。需要注意的是,養魚的種植田不可以使用氨水或者碳酸氫銨[1]。因為此類肥料會產生很強的腐蝕性,對魚的健康生長產生不良影響。通常,對于養魚的稻田,基肥施加量需控制在總施肥量的80%以上。根據種植前的實際情況,采取一次性施肥法或者其他施肥手段,保證施肥的有效性。
按照綠色健康養殖的要求,對于種植田要做到少用或者不使用化學農藥,拒絕使用劇毒農藥,通過采取各類技術手段達到有效防治病蟲害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稻田施藥前,應適當加深田水至7~10 cm,或保持稻田邊進水邊排水的微流水狀態。將魚趕到魚溝、魚凼中,并不斷沖水對流,保持魚溝、魚凼中有充足的溶氧,如果養魚數量較多或魚個體較大,魚溝、魚凼中無法容納,可將魚轉入其他水體或網箱中暫養,待水稻病蟲害得到控制后,重新注入新水,再將魚放回原稻田中養殖。積極推廣使用太陽能殺蟲燈,保證整個殺蟲作業的有效性。如果必須實施化學農藥防治,優選低毒農藥,并合理控制農藥使用量。如果即將下雨或者已經下雨,不可以進行施藥,以免影響藥效或者造成魚類死亡[2]。
對于魚類疾病的防治,堅持預防為主的基本原則,做到無病先防、有病早治。魚種下田前,排干田水,暴曬幾天后用生石灰進行消毒。魚種入田前也要進行嚴格消毒,避免將寄生蟲和病菌帶入稻田。一旦發生魚病,應請專業人員正確診斷、對癥治療,如使用硫酸銅、硫酸亞鐵治療多種寄生蟲引起的疾病,如隱鞭蟲病、口絲蟲病、車輪蟲病等[3]。
對于魚類飼料的選擇,應選擇適宜的飼料品種,達到現行的《無公害食品 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標準。對于山區種植田,建議使用米糠、麥麩等飼喂,切實保障魚類產品的質量[4]。同時,控制好日投飼量,按照魚總體質量的2%~5%投餌。如果使用青飼料,則按照草食性魚類體質量的10%~40%投餌。堅持定時定量投喂原則,做好全面嚴格把控。另外,優選投喂位置,通常選擇進水口的魚溜內。同時,要沖放干凈水,或者增加氧氣,促進魚類吃食及消化[5]。
遇到暴雨天氣,要采取防逃措施。在日常工作中,要適時檢查田埂。如果現有的雨柵及防逃網出現堵塞或者損壞現象,要做好疏通及維修。遇到干旱天氣時,種植田要添加適宜的水,使得水深達到標準,滿足魚的活動需求[6]。
為充分發揮稻田生態養魚技術的應用價值,苗種選擇尤為重要。相關部門要積極推廣良種良苗技術,對種植(養殖)人員加強技術培訓,使其掌握稻田生態養魚的技術要點,切實保證技術應用效益。種植(養殖)人員必須嚴格執行相關技術標準與規范,切實保障良種良魚技術的應用效益,推動稻田生態養魚規模化發展[7]。
稻田生態養魚日常管理實踐中要做好全面嚴格的管控,切實保障水深的合理性、溫度的適宜性以及養分的充足性,同時做好防逃防盜工作,切實保障種養殖效益目標的實現[8]。圍繞水稻病蟲害和魚類常見病害等展開研究,提出科學合理的防治方案,保證水稻、魚類健康生長,實現稻田生態養魚技術的應用目標。
總之,稻田生態養魚技術的合理應用,對保障種植(養殖)效益目標的實現能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