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忠平
(濰坊市園林環衛服務中心,山東 濰坊 261021)
園林廢棄物是綠化植物在生長和養護期間所產生的草坪修剪物、喬灌木修剪物、枯枝落葉、廢棄花草等植物性材料的總稱。與其他類型廢棄物和城市垃圾相比,園林廢棄物以有機質為主要成分,富含木質素和纖維素,具有可循環利用與可再生等特征。
與城市生活垃圾與污泥相比,園林廢棄物中的鉛(Pb)、汞(Hg)等重金屬污染物含量較低,自身并不具備污染性與有毒性特征,而且含有大量的纖維素與有機質等物質,具有較高的剩余利用價值。當前,園林廢棄物主要通過堆肥處理、生物轉化、植物扦插、有機覆蓋物等處理方式進行再生利用。
早在20 世紀后半葉,園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理念便被世界各國視為滿足日益增長的園林廢棄物處理需求的主要舉措,以此替代傳統的集中填埋與燃燒處理方式,并制定一系列計劃方案與實施政策來推動園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例如,1975 年巴西政府制定大規模生產酒精燃料的發展計劃,將園林廢棄物中的甘蔗渣作為酒精生產原料。與此同時,我國提高了對園林廢棄物資源的重視度,將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作為試點,開展園林廢棄物堆腐、生產液化燃料、氣化發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出臺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取得了諸多顯著成果[1]。
堆肥處理方式是將園林廢棄物在高溫環境下靜置一段時間,廢棄物在微生物作用下發生發酵反應,將有機物分解為可被植物吸收的鉀、磷、氮等物質,最終形成腐熟的肥料產品。此外,根據生物處理過程中起作用的微生物對氧氣要求的不同,可以將園林廢棄物的堆肥化處理方法分為厭氧堆肥技術和好氧堆肥技術。前者是在缺氧環境中實現發酵的一種方法,而后者是在有氧環境中通過降解反應進行處理的一種方法。
有機覆蓋物處理方式是將園林廢棄物直接鋪在土壤表層上,能起到保護土壤、控制水分流失、緩沖土壤溫度變化、預防病蟲害侵蝕等多重作用。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地表覆蓋的園林廢棄物將發生自然降解反應,轉變為有機物,為綠化植物提供充足的養料。與之相比,使用沙石等無機材料作為土壤覆蓋層時,會影響土壤的透氣透水性,進而對綠化植物生長造成不利影響。此外,采取有機覆蓋物處理方式時,可以采取篩除粉碎處理方法,即篩除廢棄物中不適合成為有機覆蓋物的植物性材料,如硬果殼、樹皮、木片等,再將篩后的廢棄物進行粉碎處理,以起到加快自然降解速度、減少病原菌繁殖傳播的效果[2]。
食用菌生長需要充分的營養物質,生產中普遍使用玉米芯和稻草等作為培養材料。雖然這類培養材料的采購價格較為低廉,但所含營養物質成分不足,難以為食用菌提供充足的養料。園林廢棄物中含有大量的無機鹽、碳素、維生素等營養物質,而且木質素和纖維素比例較佳,可以用園林廢棄物替代玉米芯和稻草等作為食用菌培養材料。同時,園林廢棄物具有農藥殘留少、來源廣泛、生產成本低廉、營養豐富等優勢。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將枯枝落葉作為培育食用菌的營養物質,能提高菌棒產量和生物效率。
近年來,淺層石油與煤炭資源開采成本大幅提高,并且這類傳統能源對環境產生了嚴重的污染和破壞。園林廢棄物屬于生物質能源,能夠再生,并且在燃燒過程中對環境污染較小,是我國能源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這類能源有多重利用途徑,包括直接燃燒與能量轉換等,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選擇經濟效益最高的利用方式。例如,可以采取垃圾發電技術,將園林廢棄物直接燃燒,將燃燒過程中持續釋放的熱能轉換為電能;可以通過發酵法利用廢棄物來制取沼氣,在厭氧環境下,廢棄物中的有機物質通過微生物發酵產生以甲烷為主的可燃性混合氣體。
從園林廢棄物中篩選出大體積樹枝并進行粉碎處理,將其中的生物質纖維作為制作木塑板的基礎材料,與高分子樹脂經過一系列加工處理后復合形成木塑材料。木塑材料具有綠色環保的特點,是一種創新型材料,當前主要應用于工程建設、貨物包裝、室內裝飾裝修、汽車制造等領域。與其他資源化處理方式相比,使用園林廢棄物制作木塑材料,既可以充分挖掘園林廢棄物的剩余利用價值,又有利于解決塑料污染環境的問題,提高廢棄塑料的回收利用率[3]。
現階段,在我國部分園林綠化工程中,管理人員尚未正確認識到園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真正價值,仍舊采取傳統的集中填埋與露天焚燒等處理方式,對我國園林事業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造成了不利影響。同時,部分城市缺乏完善的產業鏈,如果直接實施資源化利用模式,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的前期成本,用于配置處理設施設備。基于此,政府部門應充分發揮自身引導職責,一方面要加大對園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理念的宣傳力度,定期組織開展宣講會等活動,要求園林綠化工程管理與養護部門正確認識到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處理的價值,深入了解各項資源化處理技術的適用范圍與應用要點;另一方面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對處理企業和工程養護單位提供一定的經濟補貼與政策扶持,如提供免息貸款用于前期采購處理設施設備,無償或低息提供場地作為園林廢棄物堆肥處理場所,向處理企業給予免收營業稅的政策,以控制園林廢棄物處理成本。
近年來,雖然我國持續加大園林廢棄物資源化處理力度,并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與法律法規來鞏固成果,有效減輕了生態環境的受污程度。然而,目前我國尚未構建起統一的處理技術體系,制定園林廢棄物處理技術方案時缺乏明確的技術參照,憑借自身工作經驗來敲定方案細節難以取得理想的處理效果。以園林廢棄物堆肥化處理技術為例,堆腐效果受到空氣濕度、環境溫度、通風情況、堆置時間等因素影響,如果堆肥處理方案設計不當,將會直接影響腐熟肥料產品質量。因此,應構建統一的園林廢棄物資源化處理技術體系,明確標注堆肥處理、沼氣提取、有機物覆蓋等處理技術的工藝流程、技術指標要求、適用范圍與操作要點。同時,應將各類處理方式的衍生技術納入技術體系,以堆肥化處理為例,在技術體系中補充粒徑調節、溫度調節、水分調節、碳氮比調節和通氣供氧等關鍵技術[4]。
從園林廢棄物實際處理情況來看,多數處理方式存在應用局限性,僅能做到對園林廢棄物中部分植物性材料做到無害化處理和循環利用,如果采取單一的處理方式,將殘留少量園林廢棄物無法得到有效處理,最終被填埋或焚燒處理[5]。因此,為充分挖掘園林廢棄物的剩余利用價值,突破單一處理方式的局限性,工作人員應結合園林廢棄物組成成分與周邊區域的產業鏈結構,組合采取多項資源化處理方式。例如,同時采取有機覆蓋物和木塑工藝處理方式,從園林廢棄物中篩選出大體積枯枝樹干、樹皮、硬果殼。將這類廢棄物送至工廠,與高分子樹脂進行加工處理制成木塑材料。隨后,將篩選剩余的園林廢棄物進行破碎處理,將其均勻覆蓋在園林綠化區域的土壤表面,一段時間后有機覆蓋物產生自然降解反應,向土壤補充各類營養物質。
為了降低環境污染,提高資源利用率,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我國應加大對園林廢棄物資源的回收利用力度。在此過程中,需要結合我國國情,政府部門應進一步加大宣傳與政策扶持力度,構建完善的園林廢棄物資源化處理技術體系,全面推進園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的開展,以實現園林綠化廢棄物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處理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