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英
(鎮原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鎮原 744500)
尾菜是指新鮮蔬菜在采收、加工、運輸、售賣過程中需要去掉的殘葉。尾菜中主要含有總糖、蛋白質、脂肪、半纖維素和纖維素,具有含水率高、降解率高、基本無毒無害等特點[1‐2]。
近3年,甘肅省鎮原縣瓜菜種植面積累計4.564萬hm2(設施蔬菜 0.237 萬 hm2,露地瓜菜 4.327 萬 hm2),平均每年種植瓜菜 1.521 萬 hm2,按 667 m2平均產生尾菜 0.5 t 計算,產生尾菜11.41 萬t。鎮原縣每年處理利用尾菜超4.00 萬t,尾菜處理利用率約為40%,有效地凈化了農田生產環境,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環境。但是,隨著瓜菜產業的快速發展,鎮原縣尾菜產生量隨之增加,如果不進行科學有效處置,將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因此,鎮原縣加強尾菜污染治理刻不容緩。
1.1.1 堆肥場選擇。選擇通風、向陽、地勢較高、運輸方便、較平坦的空地或田間地頭[3]。
1.1.2 尾菜及場地前處理。一是尾菜處理。將蔬菜尾菜剁碎(尤其注意較難腐解的莖稈及菜根),碎成約為5 cm 的段,控制菜葉的含水量為65%~75%,并撿凈其中不能腐解的雜質。
二是堆肥場處理。在所選的堆肥場地上,以直徑為3.0~3.5 m劃一個圓圈,也可堆成堆底寬2.5~3.0 m、下挖深度0.3 m、長度視堆肥材料而定的長方形,在圓內或長方形內覆蓋一層厚5~10 cm 的干土(含水量為10%~20%,粒徑小于0.5 cm,下同),以吸收堆肥過程中產生的汁液。
三是堆制過程。在處理場地上,平鋪10 m2塑料膜,均勻撒上5 cm 左右的熟土,再均勻地鋪一層厚40~50 cm(1 000~1 500 kg)的蔬菜尾菜,覆土5 cm。如此重復操作,使堆體近似呈圓錐狀,高度為1.5~2.0 m。也可按前述方法堆成堆底寬不小于2.5~3.0 m、上底寬不小于1.0 m、高1.5~2.0 m的梯形堆。
1.1.3 堆體表面處理。堆體表面覆蓋一層細干土厚5 cm左右,覆塑料膜以密封保濕增溫,并防止堆制過程中揮發性成分損失;每堆尾菜為5 000~7 500 kg。堆與堆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大約3 m,以方便操作。
1.1.4 腐熟判斷。堆肥顏色呈黑褐色或黑色,看不到尾菜原有形態即可。漚肥過程中堆肥逐漸發黑,含水量較高,漚肥所具有的臭味通過風干后迅速減弱。
這是一種厭氧發酵處理法。就地開挖漚肥池,一般挖長約2.0 m、寬1.5~2.0 m、深0.5~1.0 m 的土坑,如果是建設永久性漚肥池,池底與池壁可用水泥粉刷。春茬蔬菜收獲后,將尾菜和土按3∶1 的比例分層填入池內。具體做法是先在池底墊入30 cm 熟化土,填入蔬菜剩余物50 cm 攤平,撒入適量碳酸氫銨(每池用量5 kg),加10 cm 土均勻覆蓋,再填入蔬菜剩余物50 cm,上面均勻蓋土,直至堆滿為止,再踏實,尤其要踏實邊緣。為了加快發酵速度,實現完全分解,每填入1 層,用EM(益生菌)有效微生物稀釋液500 倍液噴灑蔬菜剩余物,表面多噴一些,之后用塑料膜包嚴發酵。高溫堆悶腐熟45~75 d后,尾菜顏色呈黑色或黑褐色后挖出、曬干耙細,次年種植前作為基肥施入田地。該方法的關鍵步驟在于提升池內腐化物的溫度,這樣才能達到殺滅有害生物、提高肥效的目的[4]。
在一年兩茬的蔬菜產區,前茬蔬菜的尾菜不宜直接還田,木質化程度較高的蔬菜尾菜也不能直接還田。秋茬蔬菜收獲后,立即將尾菜剁碎,長度一般不大于5 cm,厚度不大于10 cm,均勻撒于地面(清除難降解的繩子和塑料制品),并撒施秸稈發酵菌肥或碳酸氫銨(每667 m2用量為50 kg),或噴灑EM 有效微生物稀釋液,再用微型旋耕機結合深耕翻地埋入(無旋耕機要先切斷菜葉),最后壓實耙平。如果土壤墑情差、含水量不足25%,有灌水條件的灌透耕層,有利于腐熟分解,加快提高腐解效果。在高溫季節,1個月蔬菜剩余物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就會腐爛(低溫可導致腐爛時間延長),以蔬菜尾菜看不見原有形態,腐爛成具有彈性黑褐色物質為標準。蔬菜尾菜處理直接還田利用后,使得土壤含水量提高、有機質含量顯著提升,使土壤理化性狀得到改善,有利于農作物生長。
目前,鎮原縣主要采取尾菜肥料化利用技術。尾菜水分含量為80%~90%,不適合做青貯,作為飼料營養價值不高;尾菜直接還田需要滅菌、發酵的過程,人力、物力成本較高,而且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病菌和惡臭氣味,如果處理不當,還田過程中會對瓜菜的產量和品質產生很大的影響。另外,由于缺乏先進的技術、設備支持和良好的政策引導,加之人工成本較高,商品附加值較低,尾菜處理規模化、機械化水平不高,影響了菜農進行尾菜處理的積極性,致使資源利用化率僅為40%左右。
鎮原縣是慶陽市瓜菜生產大縣之一,優質瓜菜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種植、養殖產業是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但是鎮原縣尚未形成完整的農業產業鏈,未整合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產業結構,未建立清潔生產和節約消費理念,蔬菜種植產生的尾菜沒有很好地與養殖業、加工業等結合起來,沒有專門的尾菜資源化利用加工企業,農業循環經濟模式亟待優化。
從目前的尾菜處理方式來看,鎮原縣主要對生產環節所產生的尾菜進行了部分肥料化處理利用。隨著城鎮化的不斷發展,大型農貿市場和超市產生的尾菜、運輸和銷售過程中產生的尾菜均呈增加趨勢,但售賣過程中產生的尾菜未完全進行分類處理,多數以生活垃圾進行填埋,如果不及時處理這些尾菜,易因亞硝酸鹽的產生、沉積及毒素積累等污染空氣、河流、地下水,又易滋生大量蚊蠅,影響周圍環境,特別是部分滯銷蔬菜造成的環境污染比較嚴重。
尾菜處理資源化利用未引起相關部門高度重視,部門聯動開展尾菜處理的力度不大。鎮原縣財政部門投入經費不足,尾菜資源化利用技術的升級、設備的研究開發和循環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等缺乏資金支持,致使尾菜資源化利用受到制約。鎮原縣環境監管部門監管力度不大,未形成有效的監測預警機制。
鎮原縣在蔬菜種植片區綜合應用堆肥、漚肥及尾菜還田等處理技術開展田間尾菜處理示范的基礎上,借鑒國內尾菜資源化利用先進經驗,加強技術研發,按照綠色低碳環境治理要求,制定尾菜治理地方標準,形成專業化治理技術服務體系,建立農業循環產業鏈,發展循環生態農業將尾菜變廢為寶,使各項技術在示范區有效落實,達到輻射帶動、促進推廣的實施效果。
鎮原縣政府部門應充分利用電視、網絡、宣傳標語等宣傳媒介,大力宣傳尾菜污染的危害和資源化利用的好處,在蔬菜采收季節組織相關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進行現場培訓、技術示范,有效營造科學處理、合理利用的良好氛圍。同時,應積極倡導清潔生產方式,做到尾菜處理家喻戶曉,通過輿論引導和典型帶動使廣大農民看到循環農業的優越性和經濟效益,提高農民參與尾菜處理的積極性、主動性[5]。
農業技術人員應通過實地評估、走訪農戶、座談交流等形式,總結交流經驗,查找不足,對發現的問題及時研究解決,不斷探索新機制,發現新典型,推廣好經驗、先進的尾菜處理技術及利用新模式。鎮原縣政府部門應采取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的方式,積極吸納社會資金創辦尾菜加工處理企業,提高尾菜資源化利用商品附加值。鎮原縣農業部門應加強與省市科研院所合作,研發和引進尾菜飼料化、肥料化和工業化利用等相關技術和設備,推廣應用尾菜循環利用關鍵技術。
抓住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機遇,加強政府的宏觀指導和政策支持,農業、財政、環保等部門要密切協作,建立長效監督管理工作機制。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積極開展環境整治,在蔬菜采收季節開展尾菜處理專項整治活動,完善尾菜回收處理機制,爭取尾菜處理項目資金,建立尾菜回收、加工、處理資源化利用體系,提高尾菜處理資源化利用率,真正做到變廢為寶。加強尾菜污染監督監測,建立防范預警機制,規范蔬菜集散市場、蔬菜倉儲企業環境管理,嚴禁隨意傾倒、棄置未經無害化處理的尾菜,把污染風險消除在源頭,重視解決因蔬菜滯銷造成的尾菜污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