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理性認知抑或情感觸動
——疫情信息接收者的反應方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2021-12-01 05:55:33劉之源安紫萌
關鍵詞:情緒疫情情感

劉之源,陳 銳,安紫萌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北京 100024)

2020 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及其觸發的關聯性后果成為全球共同面臨的巨大危機,及時準確的信息傳播不僅是媒體發揮社會協調功能的關鍵,更是促使社會公眾提高預防意識、采取防疫措施、不信謠、不傳謠的前提,但這往往建立在公眾能夠對信息進行理性認知的假設之上。

當前多元化的傳播渠道和方式使此次疫情中的信息傳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人民日報、新華社為代表的國內主流媒體既發布針對疫情的科學防控信息,也報道人民群眾的抗疫故事和感人事跡[1];而如微博、微信等即時、開放、互動的社交傳播渠道也成為各類疫情信息的集散地,大量的健康知識科普、救助支援情況等事實性信息,連同承載豐富情感的文本、圖像和音視頻,共同構成了連接人與外界的信息流。

在這種情況下,一直以來對信息傳播中非理性成分的反思再次被提上日程。特別是虛假信息多以強大的情感沖擊力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因此,對于準確、高效信息傳播的訴求更顯迫切,倡導冷靜判斷、獨立思考、明辨是非等呼喚公眾理性的聲音愈加高漲。但與之相對的是,站在“理客中”立場言論的人以及持這種主張的人本身也常被詬病為冷漠、墻頭草甚至假裝清醒、呼吁理性、客觀、中立信息的文本也充斥著情感表達。

在新聞傳播研究中,理性與情感往往被認為是對立的兩極——媒體報道的煽情內容可能模糊了事件本身所反映的社會問題,不利于受眾形成理性認知,專業的新聞報道則要遵守理性原則、剔除情感。從傳播心理學的視角來看,用以衡量傳播效果的主要指標——受眾的態度,由認知、情感與行為傾向三種成分構成,象征著理性的認知與情緒情感因素在態度結構中密切交織,而非二元對立。具體的疫情信息傳播也并非在純粹真空的理性環境中進行,無論是主流新聞媒體的情感表達,還是社交平臺的情緒彌散,都與新聞事件交織在一起呈現出來。那么,接收者對于疫情信息的反應到底是理性認知還是被情感所觸動,兩種信息反應方式的關系如何?情感反應是否會削弱理性認知的程度?又有哪些因素影響到這兩種不同的反應模式?

基于以上問題,本研究希望通過關注人們接收疫情信息時的理性與情感反應程度,了解事實與情感并存的疫情信息在被個體所接收的環節中經歷著怎樣的處理方式,從而增加對危機事件中信息傳播規律的認識,也為當前公眾理性與情緒傳播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一、文獻綜述

(一)新聞傳播中作為“應然”的理性

從柏拉圖時代到啟蒙運動,有關“理性”的思想史綿延漫長,理性主義傳統對現代新聞傳播有著深遠影響,新聞專業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新聞報道需遵循客觀、理性和不偏不倚的中立原則,而“情感”則被認為是妨礙理性的,常將其與娛樂、煽情、小報聯系在一起[2]。

對于理性的強調同樣體現在新聞的消費環節,即信息接收者在面對公共風險事件時需要具備“公眾理性”,如謝曉非等對SARS 危機中公眾心理狀態進行調查,指出公眾的理性認知對適當風險感知的重要性[3]。此外,對于理性的期望也反映在“媒介素養”的宗旨中,即“培養成熟的、理性的媒介公民”[4];早在2007 年進行的第一次面向全國公眾媒介素養的調查中,媒介信息處理能力就被認為是信息接收者能夠主動運用自己的認知能力和反思意識,對所接觸到的媒介信息展開分析和評判,而非消極被動地接收[5]。及至“后真相”時代,理性與邏輯則成為一種對抗狂熱情緒情感表達的冷靜力量:在微觀層面,喻國明等學者運用腦電技術研究發現,面對情緒化文本,讀者對內容和事實本身的認知會受到阻礙[6];宏觀層面,突發事件的網絡輿論環境極易受到公眾憤怒、焦慮或恐懼等情緒的影響,公眾的情緒發泄可能使得作為網絡輿論主體的網民喪失自律,從而致使民意喪失原本的理性[7]。

可見,在新聞傳播研究中,作為一種“應然”的理性是一個既關乎信息傳播者又涉及信息接收者的話題。尤其在談論接收者理性的語境中,研究者所共同強調的是對客觀事實本身的判斷和思考,即對事實性信息的認知能力,并且這種認知應免疫于傳播過程中其他情緒情感因素的干擾。因此,本研究將信息接收者的“理性反應”界定為:對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相關信息,能夠運用個人的思考、分析和判斷,對信息中的事實成分進行認知。

(二)新聞傳播中作為“實然”的情感

心理學中情緒(emotion)與情感(feeling)統稱為感情(affection),其中,情緒側重于強調個體需要與情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具有較大的情景性和暫時性,而情感則強調某種感情的持久性和穩定性,具備社會意義,穩定的情感在情緒的基礎上形成,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離[8]。在新聞傳播學領域,有關“煽情主義”與“情緒傳播”等方面的研究通常將“情緒”和“情感”混用。故本研究用“情感”來指代情緒和情感因素。

“情感”一度是與上文所述的理性主義傳統相對立的存在,被認為是有可能會干擾甚至威脅理性的認知能力,從而應該被剔除。但事實上,這種重視理性、排除情感的邏輯,恰恰印證了情感因素的普遍存在。隨著新聞傳播環境的變化發展,情感因素在新聞傳播實踐中的角色愈加得到凸顯。袁光鋒提出新聞生產方式的變革重構了原本的“新聞真實性”,大量的公民新聞被來自職業記者的客觀性理念逐漸稀釋,“情感”成為“內在于普通人的真實”的重要因素[2];紀莉等認為,娛樂、新聞與信息之間的界限漸趨模糊,這使得訴諸情感的手法出現在敘事性新聞中[9]。隨著媒介形式的更迭與社會環境的變化,信息接收者不僅越來越多地受到情感性表達的影響,也成為表達情感的傳播主體,進而實現基于網絡的情緒感染與擴散。

綜合以上觀點,情感因素已然遍布各個信息傳播渠道。作為信息接收者的公眾既會收到來自新聞媒體的情感表達,也會收到其他個人或非正式媒體機構所傳播的情感類信息,還可能進一步成為向他人傳播情感的主體。此次疫情期間,主流媒體報道的普通人抗疫故事、各類社交平臺中所流傳的求助與互助信息、平凡個體的奉獻故事、有關生離死別的哀慟記錄等情感類信息,以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大量呈現,且在電視、新聞客戶端、社交平臺等各類渠道中均有所體現。故本研究將“情感反應”界定為:信息接收者出于某種道德感和價值感,對其所接收的帶有情感色彩的信息有所覺察并被其所打動。

(三)理性與情感從對立到融合

從尼爾·波茲曼對電視的擔憂、對報紙和書本的懷戀,到今天社交媒體中個體情緒的釋放和群體情緒的感染,信息媒介本身的特性對人們情感的影響歷來是學界所關注的話題。特定領域的情感傳播也同樣備受關注:有學者認為訴諸情緒的廣告說服策略會干擾大眾的理性思考能力,不利于理性消費行為[9];在政治宣傳層面,人們更傾向于對情感做出反應而非理念或事實,從而可能導致一種“免證政治”(fact-free politics)[10]。

通過以上回顧不難看出,新聞傳播領域相當一部分研究都秉持著理性與情感二元對立的邏輯,但將這兩個概念回歸至認知科學,則有助于我們重新審視二者的關系。例如,費多益探討了理性思考與情緒體驗的生理機制,在腦與神經的生理基礎上論證了邏輯性思考與情緒感覺的相互交織[11];劉燁等學者也強調了認知與情緒二者間雙向的交互作用[12]。

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社會科學領域中對理性與情感關系的反思。如在具體的新聞傳播實踐中,肖雨然以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其情感性信息與理性論點并行的健康傳播說服策略[13]。在更大范圍的媒體環境中,也有學者持有更為樂觀的觀點:鄭琪提出要突破固有的二元對立范式,結合互聯網時代的媒介環境特點,將情感因素納入公共領域的研究中[14];袁光鋒也認為媒體的情感表達有望促成多元的討論環境與群際共識的達成,并期望由此加強不同群體間的情感溝通,從而培育良好的公共情感[2]。

然而,這種打破理性與情感對立的思路仍較多停留在理論分析的層面,尚未有充足的微觀層面給實證研究予以支撐。從信息接收與處理的環節來看,理性反應與情感反應是否是此消彼長的兩種力量?較高程度的情感反應,是否必然意味著較低的理性認知程度?這個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二、研究方法

結合文獻綜述對受眾理性反應和情感反應的定義,本研究根據疫情信息具體情況自編量表進行測量,比如用“我會對獲取的信息進行理性判斷和思考”來測量理性反應程度,用“帶有情感色彩的疫情信息總是能打動我”來測量情感反應程度,量表采用1~5 計分,分值越高則該反應傾向越強烈。

對于理性反應或情感反應的影響因素,本研究基于精細加工可能性模型(ELM),認為理性反應即對信息內容進行仔細思考和理解,通過“中樞路徑”進行認知,而情感反應則是忽略信息內容質量,更多地受到信息呈現方式等邊緣因素的影響,即通過“邊緣路徑”進行加工[15]。至于受眾具體采用何種信息加工路徑,則可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個體與信息主題的相關程度即卷入度、個人的認知需求等[16]。因此,以上影響因素被納入調查問卷進行測量,具體操作如下。

參考吳小冰與謝曉非等的研究,將個體身邊有無病患以及所在地病患數量作為測量卷入度的客觀指標,若所在地的病患人數越多,或身邊有確診或疑似病例,則個體的卷入度更高[3][17]。個體疫情信息的認知需求,即是否熱衷于深度思考和問題解決[18],以及對相關信息的獲取和處理能力,可能因媒介素養的差異有所不同[3],故根據媒介素養的測評框架及其影響因素,將信息接收者的年齡、受教育程度、職業類型等,納入調查問卷進行測量。此外,根據情緒感染理論,情緒的感染具有個體差異性,且在不同性別的個體身上表現明顯[19],因此,性別也作為潛在的影響因素納入問卷進行調查。

有關疫情信息的獲取渠道,調查問卷中提供了覆蓋線上與線下、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等共17 種,由被調查者根據自己使用各類渠道獲取疫情信息的多少,分別在0~100分區間進行打分。通過聚類分析并參考相關文獻[20],將這些具體渠道總結為五種類型,分別是官方主流媒體(如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社交平臺(微博、微信等)、網絡興趣社區(知乎、豆瓣等)、線下人際渠道(如家人朋友告知、村委/社區通知等)、非主流渠道(如境外媒體和社交平臺等)。

經試調查并進行修訂后,調查問卷通過滾雪球抽樣與判斷配額抽樣相結合的方式,于2020 年3 月下旬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線上發放,共回收完整填答的問卷共617 份,結合填答時間、IP 地址與年齡進行篩選后,剩余有效樣本603 個,覆蓋了全國30 個省級行政區。樣本基本構成情況如下:性別(男36.5%,女63.5%),年齡(24 歲以下30.5%,24~30 歲20.7%,31~47 歲30.3%,47 歲以上18.4%),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4.3%,高中/中專/技校8.1%,專科/本科63.5%,碩士及以上24.0%),職業類型(學生36.0%,商業人員26.0%,公職人員21.4%,退休8.0%,其他8.6%),疫情嚴重程度(非常嚴重34.8%,比較嚴重20.4%,一般19.6%,比較輕微11.9%,非常輕微13.3%)。

三、研究結果

(一)理性/情感反應程度概況

數據分析結果顯示,被調查者的理性反應程度均值為4.09(標準差0.88);情感反應程度均值為3.24(標準差1.23);二者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R=0.164**,sig=0.000)。即人們面對疫情信息時的理性反應程度略高于情感反應程度,且理性反應的內在一致性較高,相比較而言,情感反應的內在一致性稍低。兩者的相關系數結果表明,較高的理性反應程度并不必然意味著個體不易受到情感性信息的打動,反之亦然。

(二)人口統計因素與理性/情感反應程度的關系

通過分析不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類型受眾的兩種反應程度得分,可以發現人口統計變量與理性/情感反應的關系(見表1)。

性別因素同時對理性反應程度與情感反應程度產生影響。在理性反應程度上,男性顯著高于女性,而在情感反應程度上,女性則顯著高于男性。相比于男性,女性擁有更強的共情傾向性,更易產生與他人相似的情緒體驗,更關注疫情信息中凸顯道德感或社會價值等情感性因素,而男性則更強調普遍性而非具體個人的需要,這種差異與生理機制和社會化過程密切相關。

年齡因素顯著影響受眾的理性反應程度,兩者呈正相關關系,信息接收者年齡越大,則理性反應程度越高,這或許與社會經驗和閱歷有關;而情感反應程度在各年齡段中未表現出顯著差異。

教育程度顯著影響受眾的情感反應程度,兩者呈負相關關系,信息接收者受教育程度越高,情感反應程度越低,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文化程度越低越傾向于對情感性信息做出反應;理性反應程度則與之關系不大。

不同職業類型的受眾在理性反應程度上差異顯著,其中學生群體的理性反應程度顯著低于其他人群,而退休人員的理性反應程度顯著高于其他人群,這一方面包含年齡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可能意味著不同職業類型的群體確實存在認知習慣的差異;在情感反應程度上各職業類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

(三)信息主題卷入度與理性/情感反應程度的關系

根據所在地區疫情嚴重程度、身邊是否出現病患以及兩種反應程度的得分,信息主題卷入度與理性/情感反應的關系(見表2)。

信息接收者所在地區的疫情嚴重程度與其理性反應程度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所在地區疫情越嚴重,理性反應程度越低。這意味著個體對于其所處現實環境的知覺會影響其對相關信息的認知狀態。疫情期間的社會心態調查報告顯示,湖北省調查對象對新冠病毒危險性與對自身感染風險的估計均高于其他各地,而對可治愈性與自身安全感的評價均低于其他地區[21],由此推測,疫情嚴重地區的群體風險感知更為強烈,這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他們對于疫情信息內容的理性認知。不同地區的被調查者在情感反應程度上未呈現顯著差異。

無論身邊是否有疑似或確診病例,理性反應與情感反應均不會因此而表現出程度上的差異。這凸顯出此次新冠病毒極強的傳染性致使疫情影響范圍極廣、程度極深,尤其在調查實施期間,社會公眾已普遍對疫情提起高度的重視、形成了較強的防疫意識,因此對疫情信息的反應方式并不會因身邊是否有病例而有明顯的不同。

(四)信息獲取渠道與理性/情感反應程度的關系

根據被調查者獲取疫情信息的渠道數量、主要類型與兩種反應方式分值,信息渠道與理性/情感反應程度的關系(見表3)。

信息接收者獲取疫情信息的渠道數量與理性反應程度不存在相關關系,而與情感反應程度成正相關關系。其中,與理性反應程度成正相關的渠道類型有官方主流媒體、網絡社交平臺與其他非主流渠道,其中官方主流媒體表現最為突出,這可能是由于此三者更多地作為新訊息發布的起點,主要關注事實性信息,而網絡興趣社區與線下人際渠道則是圍繞現有資訊進行討論為主。在情感反應程度方面,所有類型信息渠道的使用程度均與之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意味著情感因素內容在各類渠道中均有廣泛而明顯的表現,而且不管是從官方主流媒體還是從網絡社交平臺接收信息,受眾的情感反應程度都較為強烈。

四、分析與討論

媒介融合背景下,公眾的信息獲取方式多元復雜,海量事實性信息與遍布各類渠道的情感表達共同構成被隔離的人們與外界環境之間的連接,信息接收者必然會相應做出理性與情感反應。本研究顯示,僅有性別與理性、情感兩種反應方式均存在關聯,這說明了理性與情感并不絕對是此起彼落、干擾與被干擾的兩種力量,因此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情感因素在傳播中的意義,為危機事件中的信息傳播實踐及其研究提供借鑒。

(一)危機傳播中情感因素的再審視

公眾理性是諸多學者在有關風險溝通、輿情應對與情緒調控等方面研究中涉及的重要話題[22-23],但公眾情緒卻往往是被忽視甚至是被排斥的內容,本次研究的結果卻提示我們需要審視情感因素在危機傳播中的積極意義。

微觀層面,情感上的觸動不等同于對信息的淺層思考,情感性信息可以激勵受眾尋求更多的相關信息并采取相應的行動[13]。被帶有情感色彩的疫情信息所打動,這意味著接收者對于該信息已經投入了較高水平的注意,而從中產生的情緒或情感可能會激發主體獲取更多的相關信息的需要,影響主體的后續認知活動甚至行為。例如,被醫護人員的奉獻事跡所打動,可能意味著主體持有較為積極的抗疫態度,因而才會對醫護人員產生認同,進而生發出感恩、欽佩的感情;同時,在這種整體性態度的基礎上,主體可能會更重視個人生活中的預防知識和舉措,更關注醫護人員的實際待遇或獎賞情況,甚至思考相應的行業制度問題,這是理性認知與情緒情感并行不悖、相互交織的體現。

宏觀層面,情感性信息的傳播也可以是應對危機事件時一種凝聚社會共識的實踐方式。新冠肺炎因其異常迅速而強力的傳染性,使得其影響范圍極其廣泛,疫情嚴重地區與疫情輕微地區間的界限也愈發模糊,在物理空間隔離的情況下,帶有情緒情感色彩的信息傳播,使得受眾建立在民族情結乃至世界公民觀念上的情感在媒介平臺上得以聚集,由此生成的“共情”則有助于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增進理解、促進社會協作地有序進行。

(二)信息傳播中情感與理性的平衡

雖然“情感”不等同于“非理性”,我們應警惕這樣簡化的二元劃分邏輯,但“情感”與“理性”在信息傳播中的適度與平衡仍然值得關注。

在全媒體融合的傳播新格局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人民日報與新華社等官方主流媒體進駐各類商業平臺,其傳播內容在原本專業性新聞事實與評論的基礎上,增加了大量呈現形式豐富、情感風格多樣的表達內容。一方面,將鏡頭和話筒指向人民群眾的抗疫行動和感人事跡,是在嚴峻疫情中傳遞人性溫暖和人文關懷的需要,是“以人民為中心”這一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重要方針的應有之義[1];另一方面,新聞從業者與受眾均需對情感修辭的過度沉溺加以警惕。例如有關老人匿名捐款、護士流產后重回一線戰疫等事跡的報道①引述案例詳見@新京報我們視頻:濟南老人派出所捐1 萬元https://weibo.com/6124642021/ItEZn8Uqj?type=comment;觀察者網轉載“武漢晚報”微信公眾號文章:《流產10 天后,武漢90 后女護士重回一線:總有人要拿起刀槍上戰場》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0_02_12_535828.shtml.,若一味突出帶有悲情色彩的歌頌,反而會模糊甚至固化背后反映的社會問題。因此,專業媒體應創新話語表達方式,在“動之以情”與“曉之以理”之間做到適度平衡。

社交平臺和興趣社區所產生的內容作為官方主流信息的擴展渠道和有益補充,固然是多種聲音混響、多元觀點碰撞的健康信息傳播生態之必需,但信息接收環節的非理性也為極端群體情緒的傳播提供了可能,而當前對社交平臺和興趣社區的管理多關注其傳播信息的“真實性”,而忽視了其對情緒激發和引導所起的作用,由此管理部門和平臺方也應對高情感表達程度和高情緒喚起水平的內容加以識別、留意與管控,用戶也需提高對混雜在情緒中的“信息”有更強的辨別、判斷與分析能力。

(三)情緒情感傳播研究的新方向

本研究為情緒情感傳播相關研究提供了新的啟示和思路:

首先,情緒情感傳播研究可以從網絡社交平臺、興趣社區等一貫的著眼點向外拓展,增加對傳統嚴肅新聞媒體的情感表達方式及其內在邏輯的洞察。隨著移動互聯網與社交媒體的普及,微信、微博與短視頻等社交平臺中的情緒情感傳播正贏得學界越來越多的關注[24],而此次研究表明,情緒情感的傳播并非僅存在于此類社會化媒體渠道,而是廣泛遍布多種信息傳播媒介中,專業新聞媒體的情感表達同樣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其次,“情緒設置”作為“議程設置”理論的延續和深化,意指媒介可能很難影響人們具體如何想、如何說,而更多地在于影響人們產生怎樣的情緒,旨在突出情緒情感在信息傳播中的基礎性作用[25],如果說在傳統媒體時代“議程設置”凸顯出媒介的影響,那么網絡時代“情緒設置”則可能更具現實意義。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此次危機事件中事實性信息與情緒性信息的傳播達到較好效果,在實時傳達疫情動態、提高大眾防疫觀念的同時,還能夠起到適當穩定社會情緒、疏導輿論危機的作用。但同時也需注意到,信息接收者的個人特質及背景信息對特定反應方式也有相當程度的影響,情緒設置也需要從效果層面對信息接收主體進行更多的研究。

猜你喜歡
情緒疫情情感
戰疫情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抗疫情 顯擔當
人大建設(2020年5期)2020-09-25 08:56:22
疫情中的我
37°女人(2020年5期)2020-05-11 05:58:52
失落的情感
北極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小情緒
小情緒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综合色在线|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欧美人人干|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暴力调教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亚洲日韩在线满18点击进入| www.av男人.com| 青青久久91|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亚洲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高清成本人视频一区|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永久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日韩无码白| 国产91视频观看|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在线亚洲天堂|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 欧美全免费aaaaaa特黄在线| 2019国产在线| 尤物午夜福利视频| 国产jizzjizz视频|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1福利免费|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看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97视频在线| 97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理论片一区| 色天堂无毒不卡| 亚洲天堂网在线视频| 亚洲成年人网| JIZZ亚洲国产| 婷婷色婷婷| 国产精品区视频中文字幕| 中文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中文纯内无码H|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女主播一区|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亚洲最大情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五月天天天色| 欧美在线中文字幕|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免费不卡在线观看av| 亚洲欧美一级一级a| 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 亚洲色图欧美激情| 国产精品尤物铁牛tv| 伊人中文网| 精品撒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91九色视频网| 日本黄色a视频| 啪啪国产视频| 福利在线不卡| 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超碰免费91|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91麻豆精品视频| 69av免费视频| 欧美yw精品日本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