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娟(江蘇省啟東市匯龍鎮人民政府)
我國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有著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農業始終是我們的傳統產業,根據人口普查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的農業人口所占比重較大,有著世界上最多的農業人口。盡管如此,我國農業產值與人口基數不成正比,人均農業產值遠遠低于工業化國家的平均水平,農產品的質量也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市民對農產品質量的追求不斷提升,市場上流通的大部分精品農產品需要長期依賴進口。此外,我國農業自動化水平較低,勞作方式較為傳統,這些劣勢都阻礙著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所以如何提升人均農業產值,促進農業自動化發展,提升農業生產的質量顯得尤為重要。
要提升我國的農業經濟,爭做農業強國,除了依靠現代化的科學技術之外,最重要的是對農業從業人口的開發。我國農村勞動力人口的整體素質普遍偏低,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依靠人口經濟學、管理學等相關理論來對現有農村人力資源進行開發,發揮人力優勢,有利于提升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水平,增加人均農業產出比,實現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也為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參考的依據。
一般研究都認為農村人力資源的整體水平對農業經濟的影響較大,但此影響不僅局限于農村人口經濟學范疇,還涉及農村地區的醫療、衛生、教育、消費等方方面面,所以在驗證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之前,需要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狀況和農業經濟發展狀況做詳細的現狀分析。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狀況我們主要從以下四點進行分析總結。首先是農村人力資源的整體狀況。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步伐加快,農村人力資源呈現出逐年減少的狀況,主要原因是大部分農村青壯年勞力走出農村,并在城鎮從事與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相關的職業,農村地區由于基礎條件較差,收入較低等因素很難吸引技術類人才返鄉就業。第二是農村人力資源受教育的整體情況。農村地區人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尤其是在一些經濟不活躍的地方,人們的受教育水平更低。以東部沿海農村地區為例,雖然近些年在農村成長的青少年其受教育水平有了顯著地提升,但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會選擇大學畢業后在城鎮從事技術類的相關工作,只有少數比例的人群愿意返鄉就業,導致農村地區的整體受教育水平偏低,農業從業人口平均年齡也偏大,發展現代農業需要的一些技術類勞動他們很難勝任。第三是農村地區的醫療衛生水平,雖然我國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實現了醫療保障全覆蓋,但農村地區的醫療衛生條件跟城市相比較還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農民看病難依然是當今社會非常突出的矛盾,這一方面導致農村人力資源的整體健康水平較低,另一方面在招商引資層面,很難吸引優秀的企業和人才在醫療衛生條件較差的農村地區落戶。第四是農村地區的消費支出情況。近些年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農村地區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通過數據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農村地區的消費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等基本民生保障以及房產投資方面,而很少在科教文化娛樂上面進行消費支出,這一點也限制了農村人力資源的財富積累。
本研究以江蘇長江中下游地區農村為例。江蘇長江中下游屬于沖擊平原地帶,土地肥沃,水網縱橫,江海交匯,有著豐富的農業和漁業資源。該地區的農業總產值在全國處于較領先的位置。由于人口密度大,農業土地較為分散,其人均產出值略低于東北等傳統農業大區。近些年該地區以第一產業為依托,大力發展與之相關的第二、第三產業,因此農產品加工和運輸服務業較為發達,農村地區這種經濟結構的改變對農村人力資源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開發人力資源成本使其適應現代社會的產業結構調整顯得非常具有時代意義。
通過運用兩種經濟學測量模型,即有效勞動模型和內生經濟增長模型來進行測算,不難看出對農村人力資源在教育水平、醫療衛生水平等方面進行開發,對其區域經濟的增長能夠起到明顯的影響。近些年,各地都加大了對農村地區教育基礎設施的投入,教育資源得到了合理的城鄉分配。盡管對農村人力資源進行教育開發在短期內較難看出顯著成效,但從長期來看,對提升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的高科技化有著長遠的益處,尤其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受教育程度與農民的增產增收有著直接的關系。其次,當農村人力資源的受教育程度整體提升之后,各地都加快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步伐,尤其是在農業科技方面,新技術的運用為農村地區帶來了新的發展生機。農業勞動者不再是簡單的初級生產者,而是轉為更具技術含量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這些人力資源構成的轉變都對農村區域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農村經濟區域發展間接對人力資源開發起到了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首先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會加大。人力資源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現代農業大部分屬于集約型農業,對技術類、管理類人才的需求層次也會加大。第二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為人力資源開發提供了外部動力。新時代背景下,農業生產依賴于對高科技的應用,第一產業的科技化含量越來越高,促勢廣大農業從業者必須提升自己的勞動力綜合素質,不斷加強學習,更新理念,掌握全新的農業生產技術。第三農業經濟增長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提供更充裕的資金支持。人力資源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充足的資金保障。隨著近幾年農業生產建設步伐的加快,經濟效應更加凸顯,農村地區財政收入明顯增加。但一些地區在第一產業高速增長的同時,缺乏相應的農村人力資源,所以農村地區增長的資金流能為當地人力資源開發提供經濟保障。第四農村地區的產業調整為人力資源開發提供市場導向。隨著一些地區特色農業的成功開展,對不同領域人才需求也在發生變化,各地農村都需要結合自身的農業生產特征來向市場釋放特定的人才需求信息,為人力資源開發提供了相應的市場導向。
結合農村經濟對人力資源開發的相互作用,我們可以總結出未來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幾大導向。
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直觀地促進作用。農民不再是簡單的初級生產者,而是要朝著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轉變。所以我們要提升農村地區的整體教育水平,轉變他們的學習理念。同時我們還需要通過政策指引把先進的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傾斜,加大對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大學生村官等政策的宣傳,把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和科學技術引入農村地區,逐步縮小城鄉教育水平差異。
單一型人才已經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現代農業更多的是需要復合型人才。農村人力資本開發很多在認知上存在一定的誤區,一些研究都把人力資源開發的重點放在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或者集中在第一產業的范圍內,忽略了對第一產業之外優秀人才的引進,導致人力資源開發過于單一,成效甚微。所以,農村地區必須建立農村復合型人才開發機制,多層次多渠道進行人力資源開發,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農村地區無論是收入水平還是生活條件都不及城鎮地區,直接導致農村地區無法吸引優秀人才,也缺乏人力物力等軟硬件配套對人才資源進行有效開發。所以,各地政府和民間企業需要加大對農村人才培養的資金扶持力度,設立專項資金保障農村人力資源開發。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地區環境、生活條件以及農民收入水平都得到了相應的改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對科技的應用提高了對人才的要求。所以,開發農村人力資源不僅能夠提升勞動者的綜合素質,還能有效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的有序發展,增強農村地區的生活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