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慧 賴曉霞 丁玉朵 楊銀龍 蔡仁慧(貴州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威寧縣是貴州省面積最大的民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西北部,面積6000多平方千米,平均海拔在2200米,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1954年成立了威寧自治縣,歷史文化悠久,民族風情濃郁古樸,資源優勢得天獨厚。比較適合大力開發旅游產業,威寧可供游覽景區眾多,包括200多種鳥類的遷徙中轉站草海、跨越云貴兩省的牛欄江、苗族文字的發源地石門坎等等。可以感受的少數民族文化風情包括彝族、苗族、回族和其他部分少數民族。威寧的旅游業在具體的發展實踐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威寧旅游業的推廣力度、旅游景點的規劃和開發、品牌形象樹立、基礎設施建設等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應該將這些問題做為突破口,不斷完善威寧縣的城市旅游規劃,拓寬威寧縣的旅游產業鏈。
根據貴州省旅游發展委員會的調查,威寧在培育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聯合省113地質隊全面開展對威寧旅游資源大普查工作,在威寧縣查出2100個旅游資源點,新發現1000余個旅游資源單體。直至2019年前三個季度,全縣共接待游客1387.71萬人次,同比增長36.68%,旅游綜合收入134.79億元,同比增長40.63%。旅游業帶來的經濟收入,為威寧縣的脫貧攻堅戰注入強勁動能。依托旅游資源,強力推進旅游扶貧項目的建設,真正實現民眾心中的“靠山吃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理念和構想,旅游業帶來的經濟效益提升,帶動了全縣社會經濟效益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人口流失。實現在“互聯網+”的時代,依托威寧縣旅游產業發展,年輕人可以留在家鄉創業,為家鄉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培育旅游產業新項目,開辟綠色改革新境界,實現協調發展新高度。旅游業的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是相輔相成的,旅游項目得到重視,生態發展必然會得到一定的關注。威寧縣草海作為中國高原濕地生態系統,享有“鳥類王國”的美稱,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護草海生態,根據《草海高原喀斯特湖泊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規劃》,草海的綠化行動及生態修復規劃項目總投資107.9億,在綜合治理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貴州的各地生態資源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威寧各大景區不斷加強在生態方面的保護,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文化效益、生態效益的完美結合。
威寧是一個多民族的自治縣,各民族的生活習俗迥異。原生態民族文化眾多,有彝族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撮泰吉”,苗族的“跳坡節”、“趕花場”、“蘆笙舞”,回族的開齋節等,將這些原生態少數民族文化,借助旅游業傳播,能快速提高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更好地推動基礎民族文化的發展。
步入融媒體時代,接觸的信息紛繁復雜,其中的多元文化更是讓人應接不暇,要將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保存下來,是一項困難的工作。許多少數民族文化,因與外部世界交往較少,相對封閉,所以獨特的民族文化才能完整保存下來。威寧縣少數民族文化被同化的現象也存在,但要發展旅游業,必然要與外部世界接觸,保護當地的少數民族文化,應當因地制宜。威寧旅游業的發展產生了跨文化傳播的現象,文化差異是跨文化傳播的前提,尊重差異、認識差異是跨文化傳播順利實現的基礎。要充分實現不同文化的交流與共享,其中的游客、導游以及當地民眾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威寧旅游文化的品牌建設需要有效地跨文化傳播,在文化傳播的交流與碰撞中,保持自身的獨特性。
威寧縣內的旅游景點,縱然無法與貴州黃果樹瀑布、西江千戶苗寨、青巖古鎮的知名度相提并論,所以更需要在宣傳力度和品牌建設上加大力度,讓威寧旅游成為與后現代旅游的弊病隔離,并借鑒后現代旅游的優勢,打造與時俱進的旅游品牌文化。在宣傳力度方面,威寧實施了“旅游+互聯網”戰略,創建了關于威寧旅游的微信公眾號和抖音號,并且在知名的網絡平臺上推進線上宣傳。威寧旅游在2019年實現了經濟收入和人氣的大幅度上漲,但威寧仍然是被少部分人知道。借助新媒體的力量,是當今達成傳播效果的重要手段,接收信息的各個群眾中,成為一個又一個的把關人,讓信息從各個把關人手中傳遞給下一批把關人,從而進行信息的循環輸送。所以還是要依靠口碑打造威寧旅游的品牌效益,成為實現廣泛傳播中的重要環節,讓威寧各大景點在大眾傳播潛移默化的效果中,形成主流化的趨勢。
威寧縣在社會發展方面,相較貴州省其他縣而言,屬于比較落后的。威寧雖然有火車站,也在籌備建機場,但整體的交通狀況、基礎設施建設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在一些邊遠地區,一直存在出行難的問題。近年來,貴州威寧縣一直在深入實施精準扶貧戰略,全面補齊在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的短板。威寧縣人口約150萬,沒有支柱型產業,不屬于資源型城市,農業和工業發展相對落后,產業結構單一,所以貧困人口占多數。由于社會發展中各方面處于弱勢,威寧縣僅僅只被少數人所知。所以旅游業的發展無法很好地提升威寧的知名度,當地旅游業與社會經濟發展陷入死循環的窘境,經濟得不到發展,威寧縣在教育、醫療、基礎設施建設上也得不到保障。社會發展滯后的問題顯現出來,旅游業就會受到影響,同時又影響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滯后性,極大影響了城市的知名度和旅游產業的發展,雖然威寧縣在旅游資源上有獨特的優勢,但是要充分認識社會發展上的不足。
威寧縣包含的少數民族文化較多,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各大少數民族特色與其他地方少數民族特色相差不大,沒有突出的點。例如彝族特色“撮泰吉”、回族開齋節、苗族“跳坡節”、“趕花場”等這些民族特色,在貴州的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同樣可以感受到,并且威寧在地理位置和交通上沒有占據絕對優勢,游客很有可能會選擇其他區位優勢好的地方,所以威寧少數民族文化特色的趨同性也成為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的制約因素。
積極打造威寧縣的品牌效益,通過互聯網這一平臺進行品牌的宣傳和推廣。2015年,威寧縣通過了威寧苦蕎、短柱油茶兩個產品的地理標志申報,并通過了威寧蕎酥這一綠色食品認證。威寧縣一直在著手打造威寧洋芋、威寧蘋果、威寧苦蕎等農業產品品牌,實施農產品品牌的發展戰略,提升威寧縣的知名度,實現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這一目標。威寧縣還可以打造其他領域的品牌經濟,例如中草藥、特色小吃等等,借助融媒體的傳播手段,借助各大短視頻平臺、微信公眾號等,讓更多人了解威寧,并且有產生威寧旅游的欲望。品牌的構建和推廣有利于當地實現經濟的增長,吸引潛在游客對威寧的關注。
民族文化往往產生一個民族的衣食住行中,每個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大多是以歌舞為主要的形式,降低了民族文化特色之間的辨識度。民族文化旅游往往呈現的是最具特色的一面,很多有特色的民俗風俗,往往存在普通的生活中。威寧縣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需要不斷發掘少數民族文化的特色,凸顯自身的區域性和差異性,突出個性特征,從而使游客愿意體驗不同的民族文化。這種體驗式旅游滿足了游客對差異文化的認知和好奇,使游客在旅游結束后向自己周圍人訴說體驗的感受,這樣不僅是對少數民族文化進行了傳播,而且建立了好口碑。
民族文化旅游隨著總體旅游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可以打造成滿足大眾需求的休閑式、體驗式的文化性旅游。威寧縣的旅游模式可以轉型升級為游客體驗式旅游,讓游客體驗慢節奏的旅游形式,將觀光式的民族文化旅游轉變為重視游客體驗式的民族文化旅游。同時,這需要旅游從業人員對威寧當地少數民族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能夠向游客宣傳和介紹威寧少數民族文化的個性特征。打造“互聯網+旅游”的模式,在威寧縣各大官方旅游網站上,實時發布各個少數民族活動的時間地點,為游客規劃多樣的旅游線路,切實做到樹立威寧縣的城市形象,體現威寧縣的人文情懷。
少數民族文化和旅游業是相互推動、相互作用的關系,威寧縣占據少數民族文化豐富和生態環境良好的兩大特色,將旅游業發展為支柱型產業,也是威寧縣社會發展、經濟發展的體現。開發民族文化是發展民族文化旅游業的基礎,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和市場資源,結合相關政策,因地制宜,實現少數民族文化和旅游業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