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茂華(廣東培正學院外國語學院)
農產品不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而且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但由于農產品含水量高,保鮮期短,新鮮農產品在循環過程中容易腐爛并造成損失。冷鏈物流的發展可以大大降低農產品的流失率。因此,當務之急是發展冷鏈物流,減少農產品損失,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本文將分析發展新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的意義和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現狀,并提出改進措施。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物流業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時代。這主要是由于兩個原因:首先,現代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理論的興起已逐漸應用于物流業的實際發展;第二,我國連鎖超市的快速發展對冷鏈物流的需求規模擴大,我國的農業冷鏈物流迎來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時代。但是,我國的農產品冷鏈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各種問題,不能完全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例如,我國冷藏食品的銷售渠道過于單一和集中,農業冷鏈物流企業之間的低成本和無序競爭導致供應產品的質量下降,物流中冷藏食品的質量下降,物流成本所占比例高等。我國農業冷鏈物流發展受制于經濟、人員、軟硬件、管理等諸多因素制約,發展緩慢。因此,新時代國情和時代的快速發展已經要求我們刻不容緩地要尋找更為符合我國特色的物流發展新方向。
目前,我國尚未形成自己獨立完整的冷鏈物流體系,尤其是食品冷鏈系統。從整體冷鏈系統的宏觀角度來看,冷鏈物流發展滯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食品工業的發展。從微觀角度來看,中國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泱泱大國,食品冷鏈物流發展已經涉及無數尋常百姓家的日常生活。加強對我國食品冷鏈物流進行研究,旨在對人民生活水平帶來一定程度的改善,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必要保障。
國外的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大概分為三個階段。首先,19世紀上半葉,冷凍劑、制冷機和電冰箱的發明,讓農產品找到了可以延長儲存時間、保持新鮮度的有效方式,從而促進了農業和食品業的迅猛發展,冷鏈概念小露頭角。下一個階段,農產品冷鏈物流開始逐步成熟,不僅體現在運輸品類更加多樣化,制冷技術和運輸設備也更加日新月異,只是因為普及率還不夠高,導致其在效率和銜接環節上略顯青澀。第三個階段,也就是現階段,在多品種、小批量、標準化、法制化的共同特色下,從原產地到消費者冰箱的全產業鏈,運輸鏈已經日臻成熟。
與國外情況相比,在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的冷凍運輸首先在肉類產品的出口中產生。 1982年,中國頒布了《食品衛生法》,促進了冷鏈的進一步發展。中國的冷鏈行業在30年中取得了飛躍式的發展。我國冷鏈系統最早出現在肉類出口中,以一些食品加工行業的領先企業發揮帶頭作用下開展跨國貿易。目前為止,我國食品業建立了以自己產品為中心的冷鏈系統,包括了冷凍食品行業、肉類加工公司、冰淇淋和乳制品公司以及大型快餐連鎖公司等一些食品出口公司。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產品物流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擔當的角色不言而喻。尤其生鮮農產品的獨特性要求其物流形式必須采用冷鏈物流。農產品中生鮮農產品物流幾乎支撐起了中國物流半邊天。從歐美發達國家實際經驗來看,農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高度發達和完備的農村物流系統。而受經濟環境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制約,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現狀遠遠落后于某些發達國家。
互聯網技術的最大特點是信息和數據共享,通過冷鏈物流可以實現高效、快速的目標。互聯網可以通過其技術收集和分類冷鏈物流過程中的各種信息,然后通過物流信息平臺進行處理和傳輸。需求者可以在此平臺上高效地找到有效信息,從而達到共享共贏的狀態。
“互聯網+冷鏈物流”模式將大大提高整個冷鏈物流行業的運營水平。在傳統的線下配送過程中,操作人員手工接單,打包后離開倉庫,導致了倉庫使用率不高的問題。然而搭上互聯網這趟快車后,冷鏈供應商通過互聯網聚合信息,可以快速傳遞信息并及時更新。該模式把線下冷鏈和線上互聯網強大的信息功能有機結合。除此以外,互聯網還可以根據商家以往銷售數據預測下一個時間段的銷售量,大大提高訂單的處理速度,同步解決了庫存積壓或不足的問題。另外,互聯網信息化計算還可以處理海量網絡信息,實現各方資源的合理分配,實現貨運資源的有效利用,并減少物流配送過程中造成的各環節浪費。結果是整個物流業運行更快,資源更加優化。
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雖然快速發展,但是現狀并不容樂觀。供應設施和設備空缺率很高,冷鏈物流的實現率卻相對較低。與發達國家的冷鏈物流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目前,我國大部分公路冷鏈物流運輸都采用被子和塑料罩等方法,技術和設備落后,運輸質量低下?,F代冷藏卡車也嚴重不足。 2000年,我國大約有40,000輛冷藏和保溫車。同期,美國和日本的冷藏車、保溫車分別為20萬和12萬。我國的冷藏和保溫車輛僅占貨運車輛的0.3%。在發達國家,這一比例美國為1%,英國為2.6%,德國為3%。
1.政策角度
政府應加大對物流系統建設的支持力度,引導和協助企業建設物流基地。與硬件建設同步,還要進一步完善物流方面法律法規。食品企業安全管理體系、市場監督管理體系、食品行業標準的完善和全備的檢測系統,多方位結合打造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從而更好地引導冷鏈物流正常穩定發展。有關部門提出的特種車輛五年和十年發展綱要要求:“冷藏保鮮產品應逐步專業化,標準化和現代化,以引導公路貨運,發展第三方服務”就體現了從國家層面對冷鏈物流建設的重視程度。
2.物流人才培養
加強物流專業教育和培訓方面投入,培養適應我國現代物流發展趨勢的復合型人才。根據調查,大約92%的美國物流經理擁有學士學位,41%擁有碩士學位,22%擁有倉庫工程師和分銷工程師等正式資格。根據我國當前的農業發展水平,利用國際前沿物流理論來指導我國的冷鏈農產品物流實踐,建立物流管理相關學科教育,并正式確立物流行業學科地位,以鼓勵物流職業教育來改善當前農業冷鏈物流整體層次低的狀況。
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著手,首先,國內高校應加強對冷鏈物流技術人員的培訓,根據行業情況制定相關的專業課程,完善對冷鏈物流人才的培訓計劃。同時,有必要加強人才實踐技能的培訓,促進人才專業技能的不斷提高,以滿足行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其次,公司應定期對員工進行相關培訓。
3.模式創新
農產品冷鏈物流應與上下游企業緊密聯系,重點在供應鏈一級建立完整的產業鏈。當前,為我國農業冷鏈物流的長遠發展,我們應更加重視“產業鏈”的建設,努力充分延伸產業鏈,確保其完整性。
由于農產品的特殊性,冷凍保存所需的溫度控制相對嚴格,一些新鮮食品的儲存溫度甚至低于負30度。這些企業為了存放產品,必須建立冷鏈倉庫,但是作為企業而言,僅僅為自己的產品單獨建立冷庫的成本非常高,利用率也低,需要很長時間方能收回成本,甚至無法收回成本。面對這樣的局限,可以在行業協會或者當地政府的牽頭下,整合該地區農產品企業進行共用冷庫建設。零散的中小型供應商可以將自己的產品運送至這個共用冷庫,以該冷庫為配送中心,然后通過物流公司的拼裝調度發往全國各分裝中心,最后再由終端物流企業送至每家每戶。通過這種共用分散結合的方式,實現了冷鏈物流行業農產品的聯合配送,可以提高冷鏈物流運營效率,減少巨額資金建立的鏈式物流配送中心的空缺率,大大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此外,農業冷鏈物流的一般配送模式還可以幫助公司專注于其主營業務,集中財力、物力、人力、精力在公司的健康快速發展上。
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冷鏈物流業的快速發展,冷鏈物流業反過來進一步促進中國經濟和社會朝著更和諧、更富強的方向前進。作為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新型農業大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無疑已經成為農業中至關重要的關鍵環節。它的快速爆發已經將其巨大潛力展現無遺。但是在冷鏈物流高速發展中,我們必須正視中國農產品冷鏈物流所存在的各種問題,并找出相應應對方案,其發展必須由國家、企業、農戶和終端消費者四者聯手,搭上“互聯網+”這一大船方可協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