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斌 姚秋煥(.北京聯合大學;.北京林業大學)
農民收入是“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僅關系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生活改善和農村社會穩定,而且關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生態涵養區是北京市根據區縣的功能特點劃分的4 個功能區之一,是首都環境的生態屏障,同時也是貧困人口集中區和首都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和源頭。促進生態涵養區農民增收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作,建立一套完善的機制保證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密云區地處北京北部山區,素有首都后花園之稱,是北京重要飲用水源地和生態涵養發展區,“保水”是密云的第一責任。按照相關要求,近年來,密云水庫一級保護區內規模養殖業已全部關閉并退出,庫區155米高程以下停止了一切生產經營行為,實施封閉管理。與此同時,隨著城市功能疏解、禁限產業目錄擴容,密云區農民增收工作仍面臨較大困難。
密云區通過產業結構經過調整,第一產業所占的比重少,第二、三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較大,2018年密云區第一產業產值為13.3億元,第二、第三產業產值為268.7億,其中第三產業169.5億。
1.幫扶
2016年以來,密云區采用扶持產業幫扶一批、促進就業幫扶一批、山區搬遷幫扶一批、生態建設幫扶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社會力量幫扶一批六種幫扶方式,幫助低收入戶“脫低”奔小康。
2.以“十百千萬”工程為牽引
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密云高端農業品牌。通過改造老舊設施、引進優良品種、推廣基質化栽培、無土栽培等先進技術,打造“高精尖”農業產品。同時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商、直銷、宅配、私人定制以及主流批發市場、農超對接等銷售業務,進一步順暢優質農產品銷售渠道。持續開展職業農民培訓,堅持“一村一班、一班一方案”,引進推廣“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用就靈”的實用技術,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主打密云生態優勢牌,突出密云農產品綠色、健康、安全的特點,塑造優質農業品牌。
3.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有效拓寬農民增收途徑
積極推行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建立“公司+協會+家戶”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實現“上門服務”打通落實扶貧的最后一公里,以合理價格收購本地特色農產品,幫助農民實現增收。
4.朝陽密云“手拉手”助推農村勞動力就業增收
朝陽區與密云區結成幫扶對子,通過加強產業合作、開展定向職業技能培訓、聯合舉辦專場招聘會等,幫助低收入勞動力提升就業能力,實現穩定就業。
從生態涵養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構成來看,主要分為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
根據密云區農村經濟收益分配全面統計結果顯示:2018年密云區農戶所得總額實現66.66億元,同比增加4.73億元,增長7.6%。其中:家庭經營凈收入實現36.30億元,同比減少6.9%;報酬性收入實現18.41億元,同比增長30.5%;財產性收入3.06億元,同比增長20.3%;轉移性凈收入8.89億元,同比增長41.4%。隨著國家對農村各項扶持政策的不斷深入,農民收入結構也在逐年發生變化,報酬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凈收入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密云區家庭經營凈收入、報酬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凈收入占農戶所得總額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63.0:22.8:4.1:10.1變為今年的54.5:27.6:4.6:13.3,家庭經營凈收入所占比重同比下降8.5個百分點。但密云水庫一二級保護區低收入農戶收入水平低于密云區低收入農戶平均水平。
根據北京市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的統計,密云區從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合計94406人,而同期密云區的常駐人口勞動力數量為182953人,有一多半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而這94406人中,只有883人從事農林牧漁服務業,93523人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從事種植業的人員最多,為88051人。隨著當地產業轉型,第一產業產值的比重會進一步降低,但農村從業人員在第一產業分布的比重較高。這意味著生態涵養區農民將大量勞動力投入第一產業當中,但是獲得的經濟效益卻比較低。
外出就業的地域,主要分布在本區內,或是本市內,市外極少。密云區外出從業勞動力數量為55015人,即有七成的勞動力沒有跨區。
根據北京市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的統計,密云區從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合計94406人,大專及以上的只有2601人,2114人從未上過學,小學和初中學歷的75457人,高中或中專學歷的只有14234人。
特別是隨著更嚴格的保水措施的落實,畜禽養殖和水產養殖大規模退出,農民增收渠道亟需拓寬;農民增收特別是庫北地區農民增收壓力較大,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辦法不多。
生態涵養區由于各種條件的影響和限制,綜合經濟實力要弱于近郊山區,更比不上平原和市區。從整體情況來看,外出就業的工資性收入要高于本地就業,因此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建立農民就業機制,實現農民在鄉外縣內和縣外市內就業。充分發揮直對接、結對幫扶、村企共建等機制作用,促進城市公共服務崗位和社會公益性組織安置農村勞動力就業。
堅持“綠色、優質、高端、高效”的發展方向,按照多品種、個性化、規模適度的發展路徑,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十百千萬”工程,推進“一鎮一業”都市型現代農業示范鎮、“一村一品”專業村建設,發展精品蔬菜、特色林果、林下經濟,打造高質量特色農業產品和“密云農業”品牌。
密云有從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單位共計5241戶,為全北京市第一,但高峰從業人數、長期從業人數、接待床位數、接待餐位數、經營純收入在北京市均不靠前,說明增長增收的空間還很大。大力發展特色民俗旅游業。以“生態、綠色、健康、休閑”為主題,打造遠郊山區特色民俗旅游。以特色景點為依托,開發旅游產業,帶動餐飲、住宿及旅游娛樂的收入增長。
提高農民市場競爭力,解決產與銷對接的問題,保證農產品價值迅速實現。提高農民的生產組織化程度,打造優質品牌,擴大山區農副產品知名度,提高農戶開拓中高檔消費市場的能力。同時提高農民產業組織化程度,扶持區域性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發展,建立龍頭企業和農戶的利益聯結關系,增強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的能力,形成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