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勞動路實驗小學校 楊家駿
當前,國內信息技術水平日益提升,與日常生活交織廣泛,在課堂教學之中也成為了一種新潮流。智慧教育是利用信息技術在小學課堂中構建智慧生態環境的一種創新生態模式。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育不能創造什么,但它能啟發解放兒童創造力以從事于創造之工作。隨著社會不斷發展,智慧教育對于新時代數學進步與發展起到了強大的推動和引導作用。
在這樣的教學背景下,學生深度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以數學核心素養為抓手,逐步拓展思維能力,實現深度學習的新高度。
目前,更多情況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是以教師講為最基本的方式進行教學的。很多學生認為數學相對來說是比較枯燥的,想要學好也有一定的難度,而單純的照本宣科的課堂教學,對學生來說并不能產生比較優良的效果,反而慢慢會使學生對這門課程喪失興趣,沒有興趣的學習一定是無效或無意義的。很多教師在課堂中只是簡單把知識點傳授給學生,一節課結束,再通過大量的練習來進行鞏固。這樣的方法也許能使學生快速掌握數學的重難點,同時也能夠提升數學成績。但反思一下,我們會發現這對于學生來說,只是機械重復的學習,并沒有產生更深的認識,沒有任何的興趣,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小學數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綜合性課程,從長遠來說也是學生每個成長階段時期都會學習和經歷的一門重要學科。因此,在小學階段是否能有效培養和提高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對數學的興趣和主動性,從而達到深度學習無疑是十分重要的。在新時代背景下,如果教師在進行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無法激起新時代學生的興趣,學生也無法真正達成自主性學習的模式。
在智慧教育普及和發展的環境中,教師要有效運用智慧教育的物質手段、技術手段及教材中的素材,開發設計一些深度學習的教學內容,先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由此主動參與學習,逐步培養他們的數學邏輯思維、學習能力,使學生真正理解數學教育所闡述的對數學課程的長遠要求和發展。
小學數學教學究竟是指向過程還是指向結果,各有爭執。一方面,教師希望學生更多地嘗試體驗,聚焦過程學習,通過“知行合一”讓學生深層次地理解、掌握,但往往并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另一方面,既然最終目標是為了結果,過程學習也是為了達到既定的目標,為何不直接指向結果來教學,過于注重過程不就阻礙了結果的良好發展了嗎?因此,這部分教師在教學中,脫離智慧教育的大背景,純粹地看題、解題、識記,使得原本對數學抱有無比興趣、好感的小學生們,慢慢開始只能停留在淺層學習,以達到“解決問題”為目標。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長期無法達到深度學習,也無法在教學中起到系統的短期學習效果,學生在短期學習中也就無法真正達到學習的系統連貫,不利于學生長期數學素養的發展。
有興趣必然會深入研究,它是一種自然的心理特征。學生可能會因為一些新鮮事物而產生興趣,這時如果抓住機會,主動地、積極地、執著地、努力去進行探索,這樣的學習是有深度的。
于是,我決定讓學生玩起來,激發他們的潛在興趣。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認識圖形(一)”時,學生是初次學習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圖形,有前置經驗,但對圖形的感知并不深刻。在屏幕上呈現幾個這樣的立體圖形并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于是我結合學校的創客社團活動,把帶有這些圖形的材料分發給學生。課堂上,我的第一句話不是揭示課題,而是:“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創造。材料已經發給你們了,想要搭建出不同的圖形,我們首先該做什么呢?”此時學生異口同聲:“認識這些基本圖形。”簡單的一句話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相信這節課學生能在玩中學,逐步進入深度學習的狀態。
運用智慧教育為學生更好地創設了愉悅的課堂學習環境和氛圍,我想這就是深度學習的前提條件。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深度學習中,提問是探索數學知識、發現和解決問題的一個開始,也是一條必經之路。愛因斯坦曾經對學生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把探究和鼓勵學生“質疑提新”作為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意識的重要手段和組成部分,鼓勵學生在課堂中敢于提出質疑,用自己的知識和頭腦精力去探究和思考問題,這是深度學習的顯性表達。通過質疑思辨,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探究和學習,給予學生充分時間和機會去深度思考,使之真正成為一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契機。
在學習完單價、數量、總價三者關系后,我出示了這樣一道解決問題:小明買2 瓶飲料花了6 元錢,買30 瓶同樣的飲料需要多少錢?多數學生在熟練掌握數量關系后,會先求出單價,再運用公式解決問題。有少部分學生聯想求倍數的方法,此時,有學生質疑:“為什么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來解決呢?”通過智慧教育展示倍數動態圖,看著十分直觀:“為什么‘單價、數量、總價’的問題可以用到倍比問題的思考方式?”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思維活躍,很快就有很多學生理解了倍比法的思路,想要同大家來分享:“花6 元可以買2 瓶飲料,雖然這是一個求單價的問題,但問題求30瓶飲料的總價時,與條件中的2 瓶形成了倍數關系。”學生從完全不同的另一個角度同樣解決了這個問題。整個質疑過程,學生參與實踐質疑的活動,經歷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實際應用的過程,學到了豐富的數學知識,由此讓學生展開了一段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還需要學生深層次地思考,而這個過程往往需要學生的動手實踐。學生大膽動手進行操作,大腦皮層的創造性區域都主動得到開發,有效點燃了學生的思維火花,從而提升數學核心素養能力。碰撞的這股思維和方法,能夠有效地使數學更加易于理解,也更有利于學生記憶。運用智慧教育手段,教師引導學生對某一個復雜的問題從縱向多角度切入,進行思考,并付諸于實踐探索中。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注重培養學生的深入思考能力,并適當提供給他們深度學習足夠的機會和時間。
在推導“圓的面積公式”時,我采取了分組實驗的方法,通過動手操作、討論問題來保證深度學習的完成。第一次談到動手操作,凡是曾經教過圓的教師都知道,這部分內容實踐起來很是麻煩,老師的前期準備、教具的制作是十分耗時的一件事。但是如若不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學習時間和精力去進行操作,學生哪怕這單元剛剛學完,對于圓的基本概念也仍然是模糊的。于是,我帶著學生來到“未來教室”,分成六組,每組分配一個屏幕和若干平板電腦。每個屏幕上給出的是平行四邊形、長方形、三角形和一個梯形,學生任意選用一個剪拼圖形的方式來進行思考,由于這幾個圖形都是已學的,且面積學生都是會計算的,很快我們就有了一個可以討論的結果: 學生可以用轉化思想將圓轉化為平行四邊形、長方形、三角形或是梯形來研究。
適時的操作,適時的動畫效果,進而運用比較的方法得出圓與轉化后圖形的關系,最終歸納出圓的面積公式。
基于智慧教育的視域下,小學數學的深度學習,可以不斷地開闊和培養學生的思維視野,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提升思維的靈活性與思維的創造性。面對新時代數學課程的嚴峻挑戰,教師一定要努力為學生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和氛圍,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興趣,給教師引導學生更好地創設主動學習和參與的環境和條件,讓學生真正地理解和參與數學知識發生、發展的整個過程,深度思考,從而更好地達到綜合素質的培養和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