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東亭實驗小學 馬 潔
“呼應”作為一種藝術的表現手法,被用于眾多領域:文學、影視等。不管哪種領域,它一旦被恰當使用,便會產生巧妙效果:既在心理上給予人美的享受;又在內容上有力地推進、強化主題。同理,“呼應手法”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合理使用,也能起到獨特的作用,讓課堂教學走向精巧,提升品質。
那么,如何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合理運用“呼應手法”呢?
首尾呼應,常見于文學作品。例如:《再別康橋》為了強化“再別”的感情色彩,結尾處再現開頭的告別之意,僅文字微改。全詩由此完成了一個美麗的圓形抒情結構。道德與法治教學,遷移這一方法,獨具慧心地設計出構成呼應關系的開頭與結尾:“開頭”借助某個內容引出話題,或為課堂熱身,“結尾”則與“開頭”遙相輝映,在原內容基礎上進行提升,巧妙地強化課堂主題;整堂課也形成了一個美麗的圓形。
【案例】《這些是大家的》的首尾呼應
課堂伊始,老師自我介紹:“我是一個喜歡讀書、熱愛生活的人。看,這是我的寶貝!(出示物品:埃菲爾鐵塔像、綠植、書)這是老師的私人物品哦!如果大家表現特別好,我會送給你們呦!”
通過課堂學習,學生明白了何為公物,知道了公物的作用,懂得了該怎樣愛護公物。課末,執教者是如何呼應開頭的呢?
“同學們,你們的金點子真棒,我決定把我的私人物品送給你們共同使用。”并引說:“它們就變成了你們班的(公物),它們是(大家的)。那么,你們準備怎么愛護它們呢?”……
案例中,開頭的三樣實物以“私人物品”的身份登場;課末,這三樣“私人物品”順應本課目標成為“班級公物”。這樣的呼應既讓學生鞏固了對“公物”的認識,強化了“愛護公物”的意識,又將課堂與真實生活無縫連接。
以情感體驗為主的道德與法治課盡量開頭要營造生動、活潑的氛圍,以求在短時間內激發學生興趣。所以,教學的“首尾”一般應選用富有情趣的形式照應。
前后呼應,指教學過程的一個版塊中或幾個版塊間,一前一后有兩處或幾處含相同元素的內容,彼此間緊密關聯:前者除了擔負所在版塊的任務外,還為后者做鋪墊,使后者的呈現或任務的完成順理成章。這樣的設計,執教者跳出小版塊的視野,而是著眼于整堂課,將前后勾連,通過“呼應”的藝術手法使相關內容貫通。這樣的呼應,使區間內的結構自然緊湊,使教學的推進“風來帆速”。
【案例】《我掉了一顆牙》的前后呼應
前者:1.老師讓小朋友猜謎,謎底為牙齒。猜中的小朋友得到一塊巧克力色的餅干,并當場品嘗。班內氣氛無比輕松、愉快。
2.老師拿出牙齒模具,引導學生觀察、認識牙齒。
3.小朋友拿出小鏡子看看自己的小牙齒。
后者:1.小朋友蛀牙的原因一:吃了食物沒清理口腔。老師請前面吃餅干的小朋友漱口,大家觀察吐入玻璃杯里的漱口水。
生1:有好多小垃圾。
生2:在水里的是很多餅干屑。
師:是啊,當我們吃了食物,會有殘渣留在牙齒縫里,所以飯后必須漱口或刷牙。
2.小朋友蛀牙的原因二:不認真刷牙或刷牙的方法不對。
師:(再次出示牙齒模具)你們是怎么刷牙的呢?請小朋友來演示。
師:他們的刷牙方法對不對呢?讓我們來看一段錄像。
師:看了錄像,你覺得剛才我們班的小朋友刷牙方法對嗎?來說說。
上述案例,前后版塊中出現了兩組“前后呼應”。第一組:“獎勵學生吃餅干”與“漱口檢查食物殘渣”。前者既活躍氣氛,又為后面巧設鋪墊,一舉兩得的安排甚妙。當杯中漂浮的小顆粒一掃之前水的澄凈,這一幕如被放大鏡定格住了,驚呆了每個人。前后合璧,讓學生受到強烈的感官刺激,觸及內心。第二組:“借助模具了解牙齒”“再次借模具掌握刷牙方法”。前者為科普認知,后者為行為實踐;前者是基礎,后者是進階。兩組“前后呼應”相間在教學過程中,以輕巧的姿態讓課堂入心。
雖然設計得當的“前后呼應”教學效果甚佳,但次數不可貪多,它追求的是“小體格、大能量”的品質。一如設計精巧的服裝,在衣領與袖口,或肩頭與衣擺,或胸花與腰帶等處含相同元素,形成整體協調之美;反之,呼應一多,就繁冗累贅。
線狀呼應,指選定一個承載著多個教學任務的物象(一幅圖、一張表格或一個角色等)串聯起教學中的各個版塊,如同貫穿其間的一條線,使各版塊之間自然呼應,緊密相連,渾然一體。課堂結構緊湊、嚴謹,內容更顯完整性、精巧性。
【案例】《請幫我一下吧》的線狀呼應
整堂課分成5 個版塊,每個版塊都由一個手偶小咕嚕串聯:
第一版塊:播放錄像,引出小咕嚕,并了解它不高興是因為遇到了困難。
第二版塊:通過采訪,大家強化認識,告訴小咕嚕:遇到困難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第三版塊:根據小咕嚕“遇到困難怎么辦”的困惑,請學生聯系生活,通過演一演、辨一辨等方式開展體驗活動,探尋解決方法——大膽求助,學會求助。
第四版塊:通過“選一選、做一做”幫助有依賴心的小咕嚕,合理辨困難——小困難,先嘗試;做不了,再求助;危險時候別逞能,生命安全最重要。
第五版塊:小咕嚕致謝,和大家同吟兒歌、總結“求助方法”。
【案例】《遠親不如近鄰》的線狀呼應
課前,執教者讓每位學生完成一份關于鄰里關系的調查表,之后對調查表進行匯總,用柱形圖呈現結果:認識鄰居的人數、幫助過鄰居的人數、與鄰里有過矛盾的人數。教學中,有三個主體版塊都是以這張柱形圖為輻射點,鏈接班本資源。
版塊一:尤其吸引我們注意的是(指柱狀圖)好多同學都認識自己的鄰居呢!看看,大概有多少人?趕緊分享一下你們家和鄰居發生的事情吧,難忘的、快樂的!
版塊二:(出示數據圖)我們班里幫助過鄰居的同學可不少,將近一半呢!等會在小組里交流一下,說說具體做了什么。如果他做得很棒,就請組長給他頒發一枚大拇指章。拿出調查表,開始吧!
版塊三:(出示數據圖)在我們的身邊就有鄰里矛盾。據我了解,我們班正有兩位同學家在為這而煩心呢!(出示學生煩心事)
*鄰居家的垃圾不扔在垃圾桶里,卻常常扔在我家門口。(王同學)
*鄰居家有一條大金毛,遇到人總是喜歡撲上去。而且它還經常亂叫,隨地大便,讓人很是反感。(張同學)
兩個案例,設計理念相同,教學過程多次依托于同一個物象,由這個物象為起點或支點,展開不同版塊的教學。一個以手偶串聯,整堂課圍繞手偶有梯度地分層發展,手偶在不同版塊先后以不同的狀態出現。另一個以柱形圖串聯,三個主體版塊與圖上的三個現象一一對應,有序展開教學:柱形圖是對本班鄰里生活理性的高度概括,教學時則據此拉開課堂與生活的一層簾,用感性的方式引導學生呈現他們鮮活的鄰里生活,體驗鄰里生活的美好及鄰里間的相處之道。兩個案例,以慧心巧思將不同版塊“化零為整”,因同一物象的存在,版塊間絲絲相連,山鳴谷應,此唱彼和。
根據學生的認知特征,富于變化的課堂才具魅力,才能保持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因此,“線狀呼應”的教學中務必“同中求異”——“同一物象”統領的各版塊,力求活動形式變化,彼此各不相同;在筆墨的詳略上不平均用力,分出主次等。
道德與法治學科倡導執教者充分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因此,課堂教學極易出現資源堆砌、內容繁雜,甚至臃腫的課堂現象。事實證明,“呼應手法”的合理使用,能有效精減所用的素材,使教學資源“精簡”,使課堂教學趨于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