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明
聽到骨刺,很多人都會認為是骨頭上長了一根“刺”。其實不然,它通常比較光滑,標準應叫骨贅或骨質增生,是在關節末端或骨骼邊緣的骨性增生物。
骨贅可分為創傷性骨贅和退行性骨贅。前者是骨折或手術引起的骨骼異常增生,可能導致創傷性關節炎;后者更常見,也稱為老化性骨贅,即骨骼和肌腱因自然退化不足以支撐身體的重量,需要承重的骨關節系統長期遭受擠壓和摩擦,導致骨骼發生磨損,于是機體在自我修復時產生一種良性、代償性贅生物。也就是說,骨贅是人體應對關節過度磨損的一種自我保護。
以膝關節為例,正常情況下,膝關節的股骨和脛骨關節面上都有一層軟骨包裹,它有一定的彈性,且沒有血管和神經,因此在日常活動時膝關節可以靈活活動,不至于因互相研磨出現疼痛等不適。但一些上了年紀或長期活動過量的人,關節軟骨會逐漸發生退行性改變,也就是所謂的磨損。因為軟骨厚度丟失,關節出現不穩定的狀況,為了彌補這種不穩定,在股骨和脛骨的邊緣就產生了骨贅,將關節周圍的關節囊撐起來,以維持關節穩定性。
絕大多數骨刺不會引起疼痛,許多患者出現關節紅腫疼痛是其本身磨損引起的炎癥導致的,或少數體積較大的骨刺剛好壓迫到神經,導致出現麻木的癥狀。
頸椎骨刺 頸項部有強硬的感覺,活動受限,頸部活動有彈響聲,疼痛常向肩部和上肢放射,手和手指有麻木、觸電樣感覺,可因頸部活動而加重。
腰椎骨刺 腰椎及腰部軟組織酸痛、脹痛、僵硬、疲乏感,甚至彎腰受限。如鄰近的神經根受壓,可引起局部疼痛、發僵、后根神經痛、麻木等癥狀。
膝關節骨質增生 起病緩慢者膝關節疼痛不嚴重,有可持續性隱痛,氣溫降低時疼痛加重。劇烈運動或久坐起立開始走時關節疼痛僵硬,稍活動后好轉。蹲起時疼痛、僵硬,伸屈活動有響聲,關節功能受限。
沒有癥狀的骨刺是不用治療的,但要注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要適時適度的運動,糾正日常生活中不良的姿勢,通過控制體重來減輕關節的壓力,從源頭上預防及延緩骨刺的發生和發展。
1.中老年群體。骨贅主要是由于機體退行性改變而產生,臨床上主要集中在60歲以上人群,其中女性更常見些。
2.程序員、駕駛員等久坐人群。
3.肥胖者。肥胖會導致髖、膝、踝等關節的負擔過重,軟骨受到過度擠壓,極易形成磨損。
4.重體力勞動者。與肥胖類似,重體力勞動者身體承受的外加壓力過大,導致關節軟骨容易受損。
5.高強度體力活動人群。長期做一些挑戰身體極限運動的人,如運動員和一些追求極致的健身人員,會比普通人更容易出現關節退變,長骨贅的概率更高。
6.家族遺傳。如果家中父親或母親患過骨贅,那么子女得骨贅的概率也會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