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江東外國語小學 張瑤華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強調“加強勞動教育。充分發揮勞動綜合育人功能,制定勞動教育指導綱要,加強學生生活實踐、勞動技術和職業體驗教育。優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結構,確保勞動教育課時不少于一半”。通過學習對照,我們認為,寧波市鄞州區江東外國語小學(以下簡稱“江東外小”)探索形成的“一核·兩課·三崗”勞動教育特色,以校為本,讓學生在課程學習與崗位實踐中進行勞動學習,有效落實了文件精神。具體而言,“一核”指堅持“讓學生在勞動中幸福”的核心理念,也是行動目標與方向。“兩課”與“三崗”是實現目標的行動路徑與平臺。其中,“兩課”是指勞動教育在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中的落實,主要推行主題拓展與開發兩項策略。“三崗”是指開展班級小管家、家庭小當家、社區小志愿的崗位實踐。具體開展情況如下。
我們認為,新世紀的勞動概念已從20世紀簡單的體力勞動,引向了富有創新與創造的復雜勞動。新時代的勞動教育也已具有綜合育人功能,對學生的一生幸福與個人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基于上述認識,以“幸福”為紐帶,江東外小將“為幸福導航”的辦學理念與新時代勞動教育觀點相結合,形成了“讓學生在勞動中幸福”的勞育目標,并提煉出幸福“三要素”——在勞動中積極參與、快樂自主、獲得富有意義感的成長,以此指導著“兩課”與“三崗”的設置開展。在行動中,我們也發現基于校情、因地制宜地提出“讓學生在勞動中幸福”的核心理念,讓老師們在實施中駕輕就熟,相關研究成果也很好地嫁接到勞動教育中,讓過程充滿教育的智慧與幸福感。
“一核”理念的提出是學校勞動課建設的總綱領,也是學校勞動課不斷朝縱深發展的方向。作為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勞動實踐課,如果參與者沒有從中感受到快樂和獲得成長,那么就沒有幸福可言,參與度就不高,過程也會索然無味,在為參與而參與的情況下,難免不會滋生各種負面情緒和偷懶、渾水摸魚等行為,這就與活動開展的初衷背道而馳了。如何達成這個目標,實現“讓學生在勞動中幸福”的教育本質,是我們學校勞育課方面重點考慮的問題。
課程是學校實施勞動教育的主要陣地。如何在控制好學生在校時間長度,嚴格完成文件規定的課程前提下,去有效落實勞動教育?我們開辟了兩條行動路徑。
即在實施國家課程時,老師們選擇合適的切入點,以勞動教育為主題進行拓展。例如,語文老師在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找春天”中,關注到了“讓教室充滿春天的氣息”這一主題,在教學中組織學生裝飾教室,讓教室里有花的味道、小蝌蚪的嬉戲、充滿美感的繪畫與攝影作品。結合雙休日,攜手家庭,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參與植樹活動,養育小樹苗,在勞動中感受植樹的重要性,通過勞動創造并感受著春天的美麗。并要求學生走進生活,積極參與青團的制作,體驗生活,在習作中寫出青團制作過程的真實感受與體會。又如,三年級組推出了“廚房交響樂”學習主題,其間語文學科將寫作與立夏節的茶葉蛋、清明節的青團制作聯系在一起,以勞促文;科學學科結合“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讓學生親歷農作物從種子變成食材,培養惜糧之情;數學學科結合“克與千克”內容,讓學生稱量各類食材,落實生活數學的理念;音樂學科則結合鍋碗瓢盆的音韻來感受節奏;體育學科結合“多種形式的平衡動作”單元,開展“運送食材進廚房”游戲等。
通過實踐,我們認為國家課程中的主題拓展,并不另外增加課時加重學生負擔,無痕地引導學生理解學科知識的學習與勞動現象、勞動者間的緊密聯系,輕負且高效。
即以勞動教育為主題,新開發幸福家政課、職場體驗課與“一日+”小項目研究課。這三門專題性課程,也是江東外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要內容。它們的特點主要是:學習場所并不固定在學校,可因需移向社會或家庭;授課人員并不鎖定于老師,可因需聘請家長、專業人士,甚至是有經驗的學生;學習時間并不固定于課表上的幾個課時,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比如,幸福家政課是由學校與校家委會共同商議確定課程內容:每年學3道菜的烹制,6年學會燒18道菜。上課地點是家里的小廚房,老師的角色以及學習方案的制訂,則由班主任與家長協作完成。再如,職場體驗課是各中隊根據現有的課程資源,自主申報開發,目前形成了校園導游、幸福郵政、少年交警等15個職業體驗系列。在學習中,一方面需要學生進行各種職業角色的體驗,另一方面需要各行各業的勞動者走進課堂,向學生展示職業技能,講述職場奮斗的故事,體會勞動者背后的堅持與努力,繼而能夠尊重每一位勞動者,珍惜勞動成果。
其中,“一日+”小項目研究課程尤其彰顯新時代的勞動教育理念。它將生活中與勞動息息相關的事物與現象,以探究專題的形式呈現,包括研究探討物(涉及科學、社會學科)、聯想欣賞物(涉及語文、音樂、美術等學科)、造型改變物(主要動手制作、創造美)、分享評議物(主要學會感恩與欣賞,并發現美)四方面,設置了“包湯圓”“插花”“做小電工”“‘艾’上春天”“冰山來客”“‘豆’你嗨翻天”等52個小項目。這樣的課程,每學期開展兩次,大多以年級為單位,打破班級制,由學生自主選擇走班上課,要經歷至少一天的伙伴團隊學習,以及許多日子的獨立探索成長,讓學生出力出汗、動腦動心,感受勞動的魅力。以“‘豆’你嗨翻天”研究主題為例:課前(歷時不定),學生要自主養豆,觀察豆子的成長;課中(歷時一日),在教師引導下,由學生分享種豆心得,研究豆子種類和功效,吟誦關乎豆的古詩詞,制作豆的手工藝品等,以小組合作為主;課后(歷時不定),學生在家庭廚房里用豆子做菜,然后到互聯網上分享自己的菜品。經過對豆子的研究,學生通過傾聽、觀察、探討、實踐、分享等研究環節,盡情地拓展了思路,感受到了勞動的創造力。
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行為習慣,是小學教育階段的主要任務。我們設了三個層面的崗位——家庭小當家、班級小管家、社區小志愿,引導學生從照顧自己的生活做起,逐漸學會管理自己班級、服務周邊社區,并在長時間的堅持中,逐漸養成不易改變的勞動行為,從而福澤一生。
家庭小當家的崗位實踐,通過作業的形式,每天發布勞動內容,并按一天一任務、三周一重復進行設計。至今,這項作業已堅持了整整14年,通過整鞋柜、倒垃圾、擺碗筷等小事,到外出行李打包、換季衣柜整理、組織家庭紀念日活動等,內容靈活,并按年齡設計不同難度系數的任務。在這項崗位實踐中,父母既是指導者,也是評價者。其評價結果,成為優秀學生評比的重要參考指標。
班級小管家的崗位實踐,做到人人有崗位、每崗有職責、履職有獎懲。通過護燈小使者、綠化小衛士、垃圾分類指導員等20個崗位設置,讓每一個學生全面參與班級管理。并定期推評小勞動模范作為身邊的榜樣,班主任也會發放“工資”——幸福券,學生用它來兌換幸福早餐,觀看幸福劇場,在三八賣場為媽媽兌換禮物等,真正產生了用勞動換來的愉悅、滿足感。
社區小志愿的崗位實踐,主要引導學生參與社區建設,形成“社區也是我家,努力要靠大家”的責任意識。比如,假日里的樓道清理,自制宣傳單進行“垃圾分類”的知識普及,去暑托班擔任小老師等。根據學校要求,社區定期遞交考核手冊,借此評選“小志愿模范”等。
依托“三崗”開展的勞動教育,形式豐富多樣,內容適切可行,評價及時跟進,時間長期不懈,并有效凝聚了學校、家庭和社區的教育合力,真正促進了學生勞動習慣的養成。
總而言之,江東外小“一核·兩課·三崗”的勞動實踐特色,著力于挖掘學校、社會和家庭的資源,著力于改變傳統的勞動教育方式,讓學生貼近生活、走近自然、動手動腦,不僅得到了教師、家長和社會的高度認可,也有效地提升了學校的整體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學校教育從書本育人走向生活育人,從知識育人走向實踐育人,從課堂育人走向開放育人,讓師生都在勞動中感受到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