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帥 (江蘇南通市虹橋第二小學)
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階段,教師要依據“生活教育”理念進行教學,從學生思想意識、行為方式、社會文化等方面開展教育,著重培養學生責任意識。尤其對于城區學校的學生來說,優越的家庭條件和父母的關愛,使部分學生缺少責任意識。對此,教師要從小培養學生熱愛生活、主動學習的意識,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正確的三觀。
小學階段的學生是非觀念尚未得到充分的發展,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和規范。對此,召開主題班會成為行之有效的引導方式。部分城區學校的學生在責任意識層面尚有欠缺,因此依靠班會的教育方式,可以使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提供契機。
例如,教師可以以“積累點滴生活,樹立遠大理想”為主題組織活動,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從點滴小事做起,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培養學生責任意識,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小趙同學,在看到衛生工具擺放雜亂之后,主動將工具擺放整齊;看到教室里的垃圾能夠主動撿起來并扔到垃圾桶中;看到自行車停放處的車倒下后能夠主動扶起來等。針對這樣的行為,教師著重表揚并在班會上向大家展示,教導學生向小趙同學學習。教師組織具有實際意義的主題活動,引導學生在校園內外助人為樂;為校園的干凈整潔做出貢獻;主動幫助學習困難的學生;在家里主動幫父母分擔家務等。城區學校教育資源相對豐富,教師要在校園生活中引導踐行“生活教育”理念,從小事出發,積少成多,逐步樹立遠大的理想。
城區學校的學生生活條件相對較好,但少數學生沒有責任感,沒有遠大的理想。對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利用主題班會為學生明確目標,落實相應的職責,逐步培養其責任意識,使之樹立遠大的理想。
小學階段的學生因其認知能力和自制能力發展還不完善,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自主管理,健全班級的管理制度,依據制定的規則和道德約束力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使學生主動認識到責任的重要性,并強化勇擔責任意識,在學科教育中滲透生活教育理念,在教育實踐中深化道德認知。
例如,學生小韓經常不遵守紀律,上課遲到、下課早退,并多次擾亂課堂教學,導致學生多次向教師告狀。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并沒有直接簡單粗暴地批評小韓,而是和他溝通希望他能夠為班集體制定一些制度,使班集體的發展更加完善,使班集體的管理更加正規化。教師和小韓一同起草了一份班規的草稿,并在班會上和大家一起溝通討論,使所有學生共同參與班級制度的制定過程,充分依據民意,實現學生自己制定規范、自主實行管理的目標。這不僅能夠使學生對班規的認識更加深刻,也能夠充分尊重和遵守其自己制定的班規。教師選舉一些學生作為監督員,在班規履行過程中監督大家的執行情況。為了進一步實現自治制度,教師將班級中一些成績較好或者有特長的學生任命為班干部,使學生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充分發揮其特長為班級做貢獻,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使學生在生活中、在班集體的形成過程中,實現自主管理的目標。
學生的成長不能僅僅單純地依靠老師和家長,更多的是要依靠學生自己進行監督和管理。作為教師,更多的是要引導學生的思想,規范學生的行為,使學生在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實現自主管理的目標,從而深化學生的責任意識,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知識的灌輸不能依靠“填鴨式”的教學,“生活教育”也是如此。教師不能強制學生做一些他們并不喜歡或不想做的事,這樣的教學效果往往只能適得其反。正確的做法是教師引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思想,規范學生的行為,實現教學與學生生活相結合,充分踐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例如,教師可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如在空白墻上張貼一些學生耳熟能詳的名人名言或者名人事跡,在教室入口處放置《小學生行為守則》和班集體自主制定的班規,在黑板正上方張貼國旗。這樣不僅能夠時刻提醒和約束學生,還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班級生活環境,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對學生的教育。每日正式上課之前,教師會帶領學生閱讀一條名人名言,名人名言由學生在家輪流搜集整理,每周做一次“名人事跡鑒賞”。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思想,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不僅如此,在學校走廊里,還可以設置“文化長廊”“學習園地”等眾多帶有藝術性的文化內容,讓學生自己搜集素材、思考,結合學生的特長讓學生設計出有針對性的“文化樂園”。城區學校的教學資源較為豐富,學生的見識也廣博,知識積累也較為豐富,對此,教師可以利用這樣的優勢組織征文寫作活動、演講比賽,以小組為單位制作手抄報等,利用多種多樣的形式建設班級文化。
班級文化是班級建設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能夠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的。為此,教師要注重班級文化的建設,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和思考方式,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通過長時間的積累和表達,往往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影響力的不僅僅只有教師,家長在與學生朝夕相處中,其一言一行能夠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行為。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具體學習中主要依靠模仿,尤其是對家長行為的模仿。對此,教師在實施“生活教育”理念時要聯動家長,在學生的校外生活中發揮家長的作用,對學生良好的習慣養成會產生好的效果。
例如,學生小戴因為身材壯碩,在校園內經常“以大欺小”。同時,該同學上課不認真聽講,下課也不能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是有名的“問題”學生。對此,教師并沒有直接批評他,而是先找到小戴的家長,了解具體情況。原來小戴同學的家長忙于工作,疏于對他的管教,但這個孩子的本質并不壞,只是沒能在小學階段得到應有的照顧。他的叛逆只是希望能夠引起父母的重視。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勸導他的父母要抽出一些時間多陪一陪孩子,適當的精神關愛要勝過物質給予。教師和他的父母制定一些計劃,如果小戴能夠在課堂上認真聽講,放學回家能夠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父母會獎勵陪他一起用晚飯,如果能夠不欺負并能夠主動幫助其他同學,父母則會抽出時間在周末獎勵他去游樂園。通過這些措施,小戴同學得到了父母的陪伴和關愛,能夠主動學習并幫助其他同學,不僅改正了自身的缺點,還能樹立責任意識,久而久之形成了助人為樂的習慣。
家長是學生最信賴的朋友、最親近的人。而城區學校的學生家長大部分都忙于工作,缺少對孩子應有的陪伴。作為教師要及時進行溝通了解實際情況,聯動家長的力量,形成以學校為核心的教學力量,依靠家長對學生日常生活的教育進行配合,逐步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
素質教育發展的今天,對學生的要求不僅僅局限于知識素養的提高,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形成正確的三觀。而小學階段的學生,認知能力和思考能力還不夠完善,正處于發展期的學生更加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依靠“生活教育”理念實現教師的教學目標,而教學標準的要求能夠深化“生活教育”理念,使學生在正確的循環過程中達成教學目標,實現素質教育的要求。
城區學校地理位置好,教學資源豐富,學生的生活條件也較好。教師要揚長避短,利用先進的教學資源條件,積極引導學生培養正確的行為習慣,達到其身體和心理的共同發展,實現素質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