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君 (甘肅平涼市崆峒區實驗小學)
隨著國家課程標準以及中高考對閱讀教學要求的提高,各個學段的教師都意識到學生閱讀能力對其語文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影響。但班級圖書的數量和質量、學生閱讀興趣的提高、習慣的養成以及閱讀時間的要求和閱讀積累形成等問題需要解決。教師可以嘗試以學生海量閱讀及創新發展為目標,以閱讀興趣提高和閱讀習慣為出發點,以“1 人1 書”的圖書交換、班級書籍流動和閱讀環境打造為載體,以課堂教學閱讀和薦書、聊書為主要方式,以“身教式閱讀+ 自由自主持續閱讀”為輔助,嘗試通過“閱讀+ 主題閱讀和活動+ 主題創作”的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探索班級閱讀方式、評價和推廣的有效途徑與方法,為班級乃至學校整體閱讀水平提升和書香校園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
1.打造班級閱讀環境——圖書角構建+ 書柜開放閱讀
國際知名兒童閱讀專家艾登·錢伯斯在《打造兒童閱讀環境》一書中指出,“所有的閱讀都是在某個地方發生的。每個閱讀者都知道,在哪里讀會影響到我們讀得怎樣。”因此,教師要從改善班級閱讀環境入手,為學生營造“隨處可見、隨時可讀”的班級圖書閱讀氛圍和環境。一是在家委會的支持下購置開放式多功能圖書柜、小凳、坐墊等閱讀硬件;二是在班內招募小小書柜管理員,做學生閱讀興趣和愛好調查,然后去學校圖書館分類選擇和借閱圖書,建立借閱書柜;三是在班內募集學生個人的圖書,組成分享書柜;四是由學生對所有圖書進行分類分組擺放并按類別貼上圖書分類貼,用自己的手工、小盆栽對書柜進行裝飾,并做好閱讀地圖、擺放推薦展板等;五是建成班級公共開放式圖書閱讀區域;六是集體討論書柜開放、管理及閱讀公約,就班級閱讀進程達成集體共識。在全體師生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溫馨安靜的閱讀環境和自主有序的班級閱讀氛圍會逐步形成。
2.創新流動圖書管理——“1 人1 書”閱讀+ 書箱交換流動
錢伯斯關于“選書、閱讀時間、有協助能力的大人”的閱讀循環圈理論為班級閱讀環境的打造、整體閱讀效果的提升和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以及閱讀習慣的形成提供了理論依據。以調動孩子的閱讀興趣為出發點,嘗試以“1 人1 書”的方式讓孩子參與到選擇和管理圖書中來。“1 人1 書”的圖書交換和書箱流動即聯絡學生和教師建成書箱流動網絡,各班通過申請公益組織圖書捐贈、公益流動書箱及班內募集學生感興趣的圖書放進班級流動書箱(圖書數量大于班級人數)。具體操作一是在班級內以開淘書會等方式,讓孩子自主選擇1 本圖書作為圖書的主人進行保管,然后拿這本書去跟班級內其余孩子交換閱讀,在一定的時間內交換閱讀完本班書箱內所有圖書。二是各班流動書箱在一定時間內在不同學校相同學段班級之間進行交換閱讀和流動。三是通過有協助能力的教師、家長來幫助學生選書并自主閱讀。閱讀循環圈理論的實踐以及“1 人1 書”圖書交換、管理和書箱流動方式,創新了班級圖書管理和閱讀的形式,可以有效解決班內圖書不足、學生閱讀量不足等問題,減少班級圖書管理的程序,提高學生的閱讀數量和質量,提升班級整體閱讀效果,為孩子的海量閱讀和班級閱讀推廣奠定基礎。
3.研究班級閱讀教學——身教式教學+ 自主持續閱讀
美國作家斯蒂芬·克拉生研究發現,閱讀“大概是目前全世界最常被提及的心靈活動”,而語文教育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就是鼓勵自由閱讀,并且將它落實。因此,對影響班級閱讀效果的因素,如閱讀時間少且無法保證,閱讀缺少指導等問題,確定改善班級閱讀的方式:一是通過每周至少一節的閱讀課堂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二是通過聽繪本、講故事、主題交流等多種閱讀方式讓學生學會思考、表達和分享;三是逐步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和閱讀的深度廣度,提高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創作文本的能力,從而感受閱讀的樂趣;四是規劃和確定好日常班級閱讀時間,每天早午晚三個時段,每個時段至少20 分鐘,以身教閱讀教學的方式(即通過教師自身的閱讀習慣和閱讀理念,在提升自己閱讀量的基礎上,影響和陪伴學生從現在到未來能夠堅持閱讀、享受閱讀,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氛圍),從而影響和帶動家長也以身教的方式在家陪伴孩子自主持續閱讀。
4.實踐班級閱讀推廣——聊書薦書分享+ 形式多樣的活動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閱讀也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開展閱讀推廣可以采取很多方式,一是采用聊書、薦書的方式開展,聊書即利用閱讀課或班級固定閱讀時間,教師和學生聊書,可以是自由聊書,也可以是主題或類別聊書,通過聊書讓學生逐步建立自己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書單,逐步形成小組和班級閱讀書單,并積極推書和薦書,讓圖書更好地流動起來。二是嘗試開展“主題閱讀+ 創作”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引導孩子們在班級內進行主題閱讀、群文閱讀,并開展與此主題相關聯的活動和創作,包括角色扮演、研學實踐活動等,幫助孩子逐步建立自己的閱讀網絡和系統,并把閱讀知識內化后進行輸出和共享。三是定期開展線下淘書會、班級讀書會和線上線下交流等系列活動,豐富分享形式,逐步形成良好的班級閱讀分享和活動開展模式。
5.探索班級閱讀評價——多元化評價+ 動態化評價
班級閱讀評價,即根據班級學生討論形成合理、科學、發展、個性化的評價方式和標準,一是采取分層分類評價,即按閱讀興趣、閱讀量、閱讀方法、閱讀效果進行逐項評價。二是采取過程性動態評價,即日常評價與活動評價相結合,通過早午晚閱讀時間、聊書薦書、“1 人1書”的交換管理進行過程評價以及按開展活動進行分次分類評價。三是結合學校星級評價對學生進行閱讀之星、推薦之星等星級評價;四是采取互動評價,即以自評、互評、家長評、教師評、班內評、線上交流評、期末綜合獎評等互動評價的方式進行多元的綜合動態評價。通過多種方式的評價了解學生的閱讀取向,做好閱讀指導,促進學生“好讀書、多讀書、會讀書、讀好書、善讀書”。
6.提升教師閱讀素養,公益助力+ 線上線下交流
在教師閱讀素養提升方面,教師借助公益組織的力量,一是向公益組織積極申請優質圖書,并定期開展教師讀書活動;二是向公益人學習閱讀推廣先進的理念,并把這些理念運用于日常閱讀教學;三是通過線上交流的方式邀請公益導師進行線上培訓;四是邀請公益導師進行線下閱讀方法的示范、指導和引領。把引入閱讀理念和提供閱讀書籍有機結合起來,為班級內閱讀推廣及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有效解決了教師專業書籍不足,閱讀素養提升缺少引領等問題。
班級閱讀教學與創新實踐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一是班級開放式書柜的管理和班級圖書的交換速度以及書箱的流動速度有待進一步提高;二是班級之間開展身教式閱讀與自由自主持續閱讀的效果參差不齊;三是線上線下活動的形式有待于進一步的探索和實踐;四是教師的閱讀意識和閱讀指導能力有待于進一步提升。
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有助于班級閱讀狀況的提升和學校整體閱讀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從而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將不斷學習和探索,不斷創新和實踐,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點燃學生閱讀的明燈,照亮學生前進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