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亞亞 (甘肅平涼市靜寧縣細巷中心小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群文閱讀是一種切切實實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方法。通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學生的閱讀速度有了大幅度提升,閱讀數量和閱讀質量也有了明顯的提高,學生能閱讀更多種類的文章,從而促進了小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教師要以新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閱讀特點為基礎,積極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
新部編版教材的閱讀教學,以各單元的學習(分為“教讀課文”和“自讀課文”)為主要內容,并結合“課外古詩詞”和“中外名著”的誦讀,從而形成由“老師教讀課文”到“學生自讀課文”再到“課外延伸閱讀”的良性循環,并在這方面突出特色,更好地完成新課標所提出的“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的倡議,以期能達到課內外閱讀總量400 萬字的要求。
基于新部編版教材的單元結構,并結合教學實際,強化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則顯得尤為重要。通過群文閱讀的教學方法,明顯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從多方面多角度提高了閱讀能力,使學生養成了讀書的習慣,讓他們通過書本了解外面的世界和更多的知識。
群文閱讀就是在單位時間內閱讀互相關聯的多篇文章,關注文章的語言特色、組織建構、思想感情、寫作技巧,通過在討論中整理思路、發現聯系、比較異同,來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群文閱讀重視教材的整合和論題歸類強化和拔高,在擴大學生閱讀量的同時,促使學生思維深度和廣度的延伸。
群文閱讀在一定程度上對部編新教材的教學理念起到了呈示作用。以新部編六年級教材為例,主要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為核心,更關注有普遍意義的閱讀方法。六年級上冊通過學生的朗讀和默讀,培養學生能夠快速閱讀的能力;六年級下冊是通過精讀、略讀和瀏覽,讓學生在閱讀中著眼于一般閱讀能力的養成,且并不局限在一種文體上。
閱讀是一種主動學習的過程,通過特定主題的引導,讓學生在語文知識的學習和其他知識的學習方面能夠事半功倍。經過一段時期的良性積累,他們會自覺拓展相關知識點的閱讀面。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射線式”群文閱讀的開展。這里的“射線”指的是以新部編版教材教學內容為原點,引導學生如同射線一樣進行發散式的閱讀,不局限于課本上的閱讀,還能夠包含童話、寓言、古詩詞、散文甚至于短篇小說、人物傳記等的課外閱讀。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拓寬學生視野,也能增強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養成群文閱讀的好習慣。例如:教師在講授三年級語文下冊《燕子》時,首先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讀,在課堂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隨后,教師帶領學生體會《燕子》這篇課文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為學生提供與之相關聯的其他課外文章。開展群文閱讀教學,能讓學生更加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明白課文中相關描寫的情境。在類比、分析、思考中學習,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學習習慣。
如新部編版教材春季學期第一單元以描寫春天的文章為主,在教讀葉圣陶的《荷花》后,教師可以開展以“寫景散文”為專題的群文朗讀課:《荷花》《開滿鮮花的小路》《花鐘》,利用“評賞寫景語言”的方法,讓學生先在課堂上朗讀課文,然后談談自己的閱讀感悟,最后匯總、交流、學習閱讀。這樣不拘泥以學生讀懂為目的,而是讓學生從中摘抄優美語句,獲得不同的啟示。群文閱讀的要求很廣,相同的論題也很多,可以是同作者、同背景、同主題,也可以同內容、同形式……群文閱讀是閱讀方式的革新,它可以把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能讀懂”一篇文章提升到基本上“能讀通”一類文章。
如三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池子與河流》、第八單元《方帽子店》《棗核》,教師可以將這三篇文章進行組合,上一節群文朗讀課。讓學生在朗讀自學中先盡量解決課文批注中的問題,而實在沒法理解的問題再由教師進行講解,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講述自己閱讀文章的感受,并就現實生活和文章所說有何不同發表感想,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敢于不迷信權威,明白實踐和學習相結合的道理。對學生“聽”“說”“讀”“寫”“思”能力有較大鍛煉。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文章,有助于學生自我成長的心理需要。閱讀的過程是師生思想潛移默化的成長過程。學生對這些文章感興趣,默讀的過程中就會提高閱讀的速度。
對于多種群文閱讀方法的掌握,是實現群文閱讀目標的有效途徑。教師應盡可能地向學生教授多種群文閱讀的方法,否則遇到內容多變和體裁種類豐富的教學板塊,老師教的吃力,學生學的吃力,教學效果不如人意。可見,如果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閱讀效果和學習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教師可使用“射線式”閱讀,指導學生使用科學的閱讀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打開學生閱讀的視野,讓學生感受閱讀的快樂,讓學生習得一些基本的閱讀方法,從而使課外閱讀真正納入課堂教學,成為語文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
在新部編版教材中,大多數選文內容和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要想增強學生學習效果,教師就必須帶領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注意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融會貫通。如在新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中,語文教師問學生,除了蒲公英、蒼耳、豌豆這三種植物特殊的傳播方式外,還有哪些植物擁有特殊的傳播方式?通過提問讓學生覺得大自然還有許多奧秘等著去探索和發現,從而鼓勵學生課后到大自然中走走,去了解更多“了不起”的植物。引導學生動腦思考而不是填鴨式的死記硬背課本中的東西,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生活,以及從現實生活中發現規律的能力。
學校不僅要要求教師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也要引導家長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閱讀氛圍。首先,學校應當舉辦和閱讀有關的活動和競賽,設立閱讀興趣小組,形成氛圍濃厚、積極向上、形式多樣的校內閱讀環境。其次,教師要引導和建議家長在家中盡可能給予學生閱讀陪伴的時間,和父母一起讀書學習不但增強孩子的成長幸福感,也能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
學生對教師推薦的必讀與選讀書目應結合進行。教師首先將書目的目錄推薦給學生,有些篇目課堂群文自讀,可以忽略文體特點,不進行精講,配上課后的推薦作品,學生通過默讀,圈點勾畫,使其閱讀內容增加了,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閱讀是內化吸收,是欣賞與理解的過程,整本書閱讀,注重讀寫結合,可以從中獲取寫作技巧和心靈滋養。
現階段,新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閱讀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對閱讀的重視度偏低,是語文教學中的嚴重弊端。教師以教材的鮮明特色為基礎,注重加大發散性群文閱讀的開展力度,選擇有單元意識的教讀課文,尋求同類群文閱讀,在自讀課文中涵蓋全局意識,整合教材群文閱讀,以“快樂讀書吧”為點提供必要的群文閱讀方法,加強群文閱讀和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創設良好的家校共育閱讀環境,向家長推送專家推薦的各年級必讀書目、課外名著等,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從而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知識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