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華 (江蘇南通市永興小學)
詩畫合一教學模式是根據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經驗,有意識地將古詩詞的內容引入美術教學中,用來提升學生的美術創作興趣,優化認知結構,促使學生身心全面發展。教師采用詩畫合一的模式,鼓勵學生參加詩畫合一的創作、展覽及講評活動。充分利用詩歌激發學生繪畫創作的欲望,全面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和文學素養,構筑更高品質的美術課堂。
不少學生對美術課的重視程度不夠,所以很難調動興趣投入到創作中。教師要將學生熟悉的詩歌和美術創作結合在一起,營造充滿意境的課堂,學生帶著情緒展開詩畫賞析,從而獲得更多的感悟,激發創作潛能。
學習“學畫山水畫”時,為了讓學生了解山水畫的構圖特點,教師首先引入了一首古詩詞“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再引導學生結合山水畫展開賞析,說說美術創作如何體現詩歌的意境。學生發現在山水畫作品中常常展現重巒疊嶂,而且還會添加云霧等事物,讓人體會到山景云氣氤蘊,這樣就營造出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視覺效果。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引入了山水畫構圖的特點,讓學生了解在作品中如何展現辯證性和規律性。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發現山水畫講究開合、聚散和虛實。以“虛實”為例,作品中景物常常有遠近、有明暗的差異性,而且景物之間也有清濁和強弱的對比,作者正是運用這樣的方式展現出層巒疊嶂的感覺,讓原本平面的畫面展現出了一種立體感。引入古詩詞,學生能更容易接受山水畫構圖中的哲學思想,對山水畫構圖特點的掌握也更為深入。
教師可以結合作品的內容選擇不同的詩歌類型。如對具有卡通特點的繪畫作品,則可以引入兒歌童謠類的句子。而對于中國山水畫等,則可以引入古詩詞。這樣學生能更大膽地發揮想象力,在自主創作時也能結合詩歌在頭腦中構筑情境,畫出更具有意境美的作品。
欣賞美術作品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很多學生不知道該從何入手。教師可以利用古詩詞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并思考繪畫者如何利用造型、搭配、結構、色彩等方式展現詩歌的藝術美。既能展現學生的個性,同時也能讓他們的評論有了抓手,學生能更積極主動地投入賞析中。
學習創作“窗外的景色”時,為了讓學生的創作更具有新意,教師給學生展示了一些繪畫作品并配上古詩詞,引導學生展開賞析:“大家覺得‘窗含西嶺千秋雪’這句詩好在哪里呢?”經過思考,有學生認為一個“含”字運用得十分巧妙,作者讓窗外的景物如同一幅畫一樣凸顯了出來。此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對照詩歌和美術作品,看看哪些作品體現出了這樣的特點。學生發現有的作品將外框設計成了窗子的樣子,這樣就能展現出詩歌的意境。這時教師可鼓勵學生再次展開想象,思考是否能融入自己的個性想法修改畫作,讓繪畫作品也呈現出這樣的藝術效果。如有學生便將“俄羅斯套娃”和“窗外的景色”結合了起來,畫了一層層套疊的窗子,每一扇窗子看到的場景都不一樣,這樣讓畫面更具有立體感,而且給人風景無窮無盡的感覺,讓欣賞者眼前一亮。學生在自主創作中融入了自己的想象力,創作了更有新意的作品。
在學生展開自主賞析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嘗試將繪畫知識和技巧等用兒歌韻文等方式展現出來,這樣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時,用這種方式展現新的知識點也能讓學生眼前一亮,能更清楚學習重點,進而輕松地掌握相關知識。
在美術創作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體現自己的情感。此時不妨引導學生尋找符合詩歌內容的圖畫,又或者給圖畫配上詩歌。學生會發現不管是美術創作還是詩歌創作,作者都會將自己的主觀情感傾注到作品中。學生在自主創作時也會更好地投入情感,畫出能感染人的作品。
學習“詩情畫意”時,教師給學生展示了若干富有情感的詩歌,并引導他們結合詩歌內容展開創作,思考如何將情感融入美術創作中。如鼓勵學生圍繞《墨梅》展開賞析,學生發現作者雖然寫的是梅花,但是實際上展現的卻是高潔的情操。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能將“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香滿乾坤”中的情感帶入繪畫中。如有學生在畫梅花時添加了傲然挺立的賞梅人,認為通過添加高潔的人物形象,讓畫面也充滿情感,展現出高尚的品德。還有學生沒有添加人物,而是畫了蜜蜂蝴蝶圍繞左右,但是卻不敢靠近的狀態,展現出梅花有著冷艷的氣質,庸俗的蜂蝶都不能靠近它,該學生通過這種方式展現了情感。教師可要求學生就這兩幅作品進行互動討論,說說哪一幅作品的表現形式更好,能更好地流露出情感,此外還鼓勵學生思考是否有更多的方式將詩歌的情感體現于畫作之中。
若能將詩歌融入進去,引導學生運用知識遷移的方式將詩歌的畫面呈現出來,學生可以在詩歌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想象,添加一些繪畫內容,讓畫面變得更具有感染力。
不少學生在繪畫時比較關注所畫物品的形貌特點,但是卻忽略了對于顏色的調整。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一些具有豐富色彩的古詩詞,引導學生說說里面有哪些表示顏色的字詞,作者為何要將這些顏色整合在一起,這樣學生就能得到啟發,思考如何調整自己作品中的色彩,讓畫面更具有美感。
在創作“愉快的春游”時,教師組織學生自主評價作品,看看在著色方面有什么問題。如有一幅作品全部采用了綠色,讓人覺得畫面太滿,反而無法展現出春游的愉快,容易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針對這幅畫的色彩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品味展現春天景物特點的古詩詞,“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等,學生發現這些詩句都用對比色展現出了春天的姹紫嫣紅,前一句中“亂花”和“淺草”呈現出了對比的效果,而后一句雖然都是紅色,但是卻用“深紅”和“淺紅”展現出了層次感。學生在賞析古詩詞的過程中認識到自己的作品著色過于單調了,應該增添多樣化的色彩,展現出春天的繽紛。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對比的方式,看看自己和他人創作的作品在色彩上有什么不同之處。還可以對比自己修改前后的作品,看看有什么差異,這些方法都能讓學生更清楚地掌握色彩的特點。
要真正提升學生的美術品質,不能光靠課堂教學,教師還要帶領學生在課后展開拓展學習。如可以和生活結合起來,思考如何用詩畫合一的作品美化自己的日常生活;還可以組織學生去博物館、美術館參觀游覽,看看古今書畫名家如何將美術和詩歌、書法結合在一起,展現出別樣的美。
在圍繞“鳥語花香”展開自主學習時,教師要求學生通過上網、去博物館尋找等方法尋找古代的花鳥畫,看看上面配的詩歌是什么,思考這些詩歌是否能展現繪畫的意境,思考詩畫如何配合展現出獨特的藝術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自主鑒賞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有學生賞析了鄭板橋的竹子,并配合賞析其詩歌《竹石》,他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竹子的形象給人堅貞不屈的感覺,讓人覺得好像挺立在詩歌之中,則用‘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展現出了不屈服于世俗的高尚情懷。”學生認識到在中國古代書畫作品中,詩歌和繪畫是密不可分的,它們合二為一能更好地展現作者的思想,并體現出創作意圖。在鑒賞得出啟發之后,教師可以趁熱打鐵鼓勵學生展開花鳥畫的創作,并思考要配上什么詩歌,如何用詩歌傳達自己的創作理念。
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展開其它課后拓展活動,如結合自己賞析的美術作品展開評論,又或者將自己創作的裝飾物拍下來,將照片上傳網絡待他人品評。這些方法能讓學生開拓視野,展開互動討論,進而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教師要采用詩畫合一的教學模式,促使他們將美術創作和抽象的文字結合在一起,制造出一種別樣的賞析和創作情境。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能讓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到美術活動中,提升創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