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婷 (江蘇南通市如東縣景安初級中學)
故事介入就是在美術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的介紹與引導,讓美術學習與具體故事情節相結合,從而促進學生的美術學習,培養其美術創新思維的方式。通過故事介入,學生的興趣和情緒能夠被吸引到故事中,使其在美術學習和作品創作的過程中更具創造力。
教師可以滲透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故事,讓美術學習與中國傳統文化深度融合。滲透傳統文化內容可以讓學生了解中國歷史,理解基于農業經濟的封建社會中如何誕生出藝術之花,從而促進學生對傳統繪畫的學習。
如在“筆墨丹青”這一單元中,學生要學習中國傳統繪畫方式,此時教師就可以借助這一單元內容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將其與中國繪畫進行深度融合。教師首先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繪畫的工具筆墨紙硯,然后讓學生明曉國畫主要分類,一般可分為人物、山水、花鳥,等等。在學生了解基本信息后,教師就可以介紹與國畫有關的傳統文化知識: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絲織品上的繪畫——帛畫。教師此時就可以給學生展示帛畫的典型藝術作品——《御龍圖》,講述其作為中國早期帛畫奠定后世繪畫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礎。然后講述繪畫手法中的借物抒情、寄情山水,這兩者作為藝術手法不僅在繪畫上得到了應用,也在古詩詞中大放異彩。如李白的“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卑拙右椎摹敖虾茫L景舊曾諳?!?,等等,教師在講述這些詩詞時用多媒體進行與之相關的國畫的呈現,讓學生在文化和藝術的雙重欣賞中學習美術技法。
通過滲透傳統文化,學生能夠站在廣袤深邃的中國文化角度進行美術學習,從而增加了學生學習國畫技法、了解國畫知識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美術創新思維。教師課前要從網絡上搜集與所講手法相對應的國畫圖片,增強講課內容的豐富性。
故事介入還要求教師在美術教學中穿插情節,引導學生對故事情節進行聯想與思考,從而促進學生的思維多元發散,使其更具藝術創造力。通過這種情節的聯想,學生的思維被帶到廣闊的故事空間中,教師和學生通過對這個故事空間的拓展,來表現美術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藝術特色。
如在“凝練的視覺符號”這一章節中,學生要學習與標志有關的美術知識,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情節聯想,暢想標識所傳遞出的思想與故事。教師可以準備2008 年北京奧運會的標識進行講解。這一標志由兩部分組成,上面一部分為中國傳統印章,下面一部分代表舉辦奧運會的地點和時間,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上半部分標志進行情節聯想:“大家看北京奧運會的上半部分標識像一個人形,大家覺得這個人在做什么?”學生此時就會進行充分的聯想和猜測,有人會想到這是在跑步,象征著北京奧運會的運動比賽;有的學生會想到張開的手是想要擁抱,意味著北京奧運會歡迎世界各地的朋友來參與。教師也可以加入學生的討論中,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在整個過程中,教師不需要對學生的猜想進行正確、錯誤的評判,而是多予以鼓勵,讓更多的學生主動投入猜想中來。
通過這種情節猜測,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多元發散,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美術創新意識。教師在進行這一環節時,應當擇取較有代表性、較為經典且有豐富想象空間的標識,讓學生進行聯想與猜測。
藝術來源于生活,進行故事介入就要在教學中聯系實際生活體驗,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與藝術相關的生活情境,以此喚醒學生的共鳴。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迅速理解藝術作品中所傳達的思想內容,在繪畫技法方面也有利于較為迅速地消化吸收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的藝術創新能力提升。
如在“紋樣與生活”這一章節中,學生要學習與藝術紋樣有關的美術知識,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節與生活聯系密切的特征,進行生活情景、生活體驗的介入,喚醒學生的生活共鳴。紋樣分為單獨紋樣和連續紋樣等多種類型,生活中最常見的就是連續紋樣,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教室內的黑板報并詢問學生:“大家看黑板報中都有哪些紋樣?”此時學生就會看到黑板報的邊角采用了花瓣形狀的紋樣,教師又讓學生猜想:“大家想一想,咱們做過的手抄報上,你們采用的是哪一種花邊呢?”學生此時回想起自己曾經制作的手抄報,曾用連續的波浪線或各式曲線當作邊框進行繪制。教師此時告訴大家:“像你們手抄報用曲線構成的邊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紋樣,大家覺得在生活中是不是很常見呢?有哪位同學可以給老師舉出生活中常見的紋樣例子?”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舉出在生活中看到的較為常見的紋樣實例,此時就完成了對學生生活記憶的喚醒,促進了學生從生活中發現藝術和欣賞藝術。
通過這樣的方式聯系生活體驗,學生會意識到藝術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以見到藝術作品,而正是這些作品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使學生的生活具有了豐富的藝術色彩。在了解到這一點后,學生能更積極地投入美術的學習中,創造出藝術形象應用到生活中。
進行故事介入還要整合學科資源,將其他學科的資源應用到美術教學領域,讓學生進行應用實踐。通過這種學科資源的整合,學生能夠利用其他學科的知識來理解美術領域的問題,并且能夠以美術的眼光去欣賞其他學科中的各類形象,從而讓學生多學科共同發展,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如在“蠟染與扎染”這一章節中,學生要學習在衣物上上色的方法,此時教師就可以整合化學學科資源,幫助學生參與藝術實踐。教師給學生講述扎染的基本概念后提問學生:“同學們知道染色的具體原理是什么嗎?”當此問題引發學生的疑惑后,教師就可以進行聯系:“大家在化學中學過溶液這一概念,溶液是一種均一、穩定的液體,‘均一’這個詞就表明了溶液中各個部分的物質組成是相同的。那么大家猜想一下,當我將染料倒入染缸形成溶液,此時染缸中的顏色分布均衡嗎?”學生會回答:“均衡。”教師繼續講解:“那么當我將干燥的白布放入染缸中,染缸中的水分子率先進入白布中,此時白布中的染料濃度低于染缸中的染料濃度,因此染缸中的顏料為了讓整體處于均衡,就會主動進入白布,就是染色的過程?!比缓蠼處煂⑹孪葴蕚浜玫墓ぞ吣贸?,讓學生親身參與扎染實踐,學生將準備的手帕投入染缸,結合剛才教師所說的染色,從而理解扎染的原理。
通過整合學科資源讓學生參與藝術實踐,能夠培養學生多角度、多視野的藝術思維,讓他們利用其他學科的知識理解美術作品形成和創作的過程,并且經過自己的實際體驗,能夠有效鍛煉其動手能力,使其對課本上較為抽象的藝術常識有一個較為清晰直觀的理解。
發展知情意行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富含深刻精神意蘊和較高文化價值的故事,從而在精神境界層面對學生的品質起到引領和塑造作用。它不僅能夠讓學生理解美術知識進行藝術創作,更能夠讓學生從內心深處體味情感,從而促進其身心發展。
如在“土和火的藝術”這一章節中,學生要學習與陶瓷有關的美術知識,教師就可以在其中加入具有豐富精神意蘊的故事。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哥窯的故事:傳說從前有制瓷的兄弟兩人,哥哥為人厚道,肯學肯吃苦,瓷器燒制技術高超。而弟弟則懶惰不上進,在成年后哥哥弟弟分家開窯燒瓷。由于老大技高一籌,所以名滿天下,引得弟弟嫉妒。弟弟趁哥哥不注意時,扔了一把黏土進入哥哥的釉缸中,哥哥用摻了黏土的釉燒制出了瓷器,打開門的瞬間哥哥驚呆了,瓷器的表面全部長有裂痕,均勻分布在瓷器表面,產生了別樣的藝術風味。哥哥將瓷器拿到市場上售賣,大家對這種裂紋瓷器十分喜愛,這就是裂紋瓷器的由來。因為哥哥的勤懇踏實,好運氣也往往眷顧他,故事讓學生實現了知情意行的發展。
通過這類故事,能夠讓學生體會故事中豐富的精神境界,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再加上教師的引導,可以對學生的身心健康起到很好的引領和塑造作用,這也對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
通過以上方法進行美術教學,已經在實踐中取得了較為良好的效果。期待未來有更多美術教師從“故事介入”這一角度進行更加細致深刻的教學探索和實踐,從而促進美術學科教學方式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