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美 鄭瑋
(1,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市孫家集街道畜牧獸醫工作站 262729;2,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市畜牧業發展中心 262700)
在獸醫臨床診療方面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只要發現所養動物(多指牛、羊、豬) 不吃、不喝、不反芻,從不測量體溫,也不做其他仔細檢查就盲目下結論,盲目用藥。用藥多是抗生素類、磺胺類、喹諾酮類加解熱鎮疼類(如安乃近)、激素類(如地塞咪松) 等藥物同時使用,其結果是有的當天有效,連用幾天后不但無效,反而病情加重;有的當天就沒有效果,連用幾天后不但病情沒有減輕,而且還會造成死亡。
如有的豬飲食、體溫及精神都很正常,偶爾發現身上有出血點就診斷為附紅細胞體病,大劑量用土霉素、多西環素、磺胺間甲氧、三氮脒等藥物注射,結果注射2~3d 后,豬反而不吃不喝甚至死亡。
實際上這是代謝障礙引起的,此種現象只要加強管理,無需用藥完全可以自愈。病因可能是隱性感染免疫抑制病毒或霉菌毒素積累過多引起的。只要給予補氣養血、保肝護腎、增強代謝功能的產品拌料喂一周即可痊愈。因為不是細菌感染引起的,沒必要用一些抗菌類藥物,那樣只能加重機體代謝負擔,還會破壞消化道內細菌群的平衡,進而失去細菌層的屏障保護作用。
有個別豬一旦發現一條腿跛行,不咳不喘不發燒,關節也不腫脹,吃喝拉撒精神都很好,就診斷為副豬嗜血桿菌病或鏈球菌病,大劑量使用抗生素加鎮痛藥和地塞米松注射,其結果是跛行未見輕,反而不吃不喝,甚至發燒,病情加重。這種病大部分是由于水泥地面太滑閃傷造成的。無需治療,只要加強管理,減少應激,1 周左右能自行恢復。
如此種種現象不勝枚舉,比比皆是。這種從不分析正邪關系、從不辯證標本,或者標本倒置的做法只能造成損失,有些豬場因此而造成重大損失。
中醫學十分重視正、邪、標、本。《內經》 中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還說“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者,是為妄行。”這就充分強調了辨明標與本的重要性。也就是說,遇到疾病時通過癥狀查找病因,病因就是本。消除病因就會諸癥自除。這種不辨標本、不找病因就只做“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對癥治療方法,屬于“妄行”的范圍,其結果可想而知。
中醫學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這里的“正氣”是指動物機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的機能活動力、機體對各種應激因素的適應力及抵抗力、對各種病原體的特異性與非特異性抵抗力的總合。這里的“邪氣”是指自然界中的所有致病因素,包括各種病原微生物、環境、飲食、營養、勞役、思維、心態(喜、怒、憂、思、悲、恐、驚) 及各種應激因素等。
所謂“正氣為本,邪氣為標”的提法是指動物在健康狀態下,或者是在亞健康狀態下進行“扶正”保健,來扶助正氣,固本培元,使正氣充足。只有正氣充足才能防止邪氣入侵,而不是指疾病的標與本。
處在自然界中的各種病原微生物都有不同的感染方式和不同的易感動物。同樣的動物在同樣的環境條件下,特別是應激因素如氣候突變、驚嚇等較頻繁環境中,有的適應了而不發病,有的適應不了就發病。同樣的病原體,在同樣的易感動物中,有的感染發病,有的感染不發病。有些病原體在同樣的氣候條件下大量滋生而引起疾病流行,有些病原體則被抑制而降低致病力。這些現象都說明疾病的發生和變化,即受“邪氣”本身的矛盾性所決定,也受“正氣”本身的矛盾性所決定。
隨著疾病的發生和變化,“正”與“邪”的“標”“本”地位也是隨著變化的。因為疾病發生在有些情況下取決于“正”的機能狀態,有些情況下取決于“邪”的致病力。當正氣不足時不能抵御邪氣入侵,那么“正”就是“本”,而“邪”就是“標”。當邪氣過剩超越了正氣的防御能力時,那么“邪”就是“本”,而“正”就是“標”。因此,“正”與“邪”沒有固定的“標”與“本”的主次地位。
《內經》中說的“病生于本”的“本”是指六淫之邪氣,“病生于標”的“標”是指六經之正氣。“病發而有余,本而標之,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這和《景岳全書》中所說的“起病之因,便是病本”是完全吻合的,都是把“邪氣”(致病因素)看成是“本”。
用現代醫學理論解釋是當病原體通過各種不同的侵入門戶進入動物機體內,定居后進行繁殖,在繁殖過程中產生大量毒素,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和病理反應,這個過程叫作感染過程。動物機體能迅速動員防御力量(即免疫系統)對侵入者進行清除,這個過程叫作抗感染免疫過程??垢腥久庖呔褪莿游餀C體對病原微生物不同程度的抵抗力。感染和抗感染免疫是病原微生物和動物機體斗爭過程中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它們并不是互相孤立的,感染過程必然伴隨著免疫反應,二者互相交叉,互相滲透,互相制約,并能在一定條件下,隨著病原微生物和機體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而相互轉化,這就決定著感染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的內在因素。
當病原微生物的數量和毒力相對較強,而動物機體的抵抗力相對較弱時,會引起動物機體一系列的病理反應,在臨床上表現一些癥狀,如發燒、咳喘、拉稀等。這種狀態稱為顯性感染(臨床狀態)。
當侵入的病原體數量和毒力與機體的抵抗力相等,即動物機體和病原體之間的斗爭處于暫時、相對的平衡狀態時,動物在臨床上不呈現任何癥狀。這種狀態稱為隱性感染(亞臨床狀態,也叫健康帶菌現象)。而這種狀態是隨著外部因素(環境、管理、藥物等)對動物的影響而隨著轉化的。如果外部條件因素對動物有利,機體免疫力上升,會將隱性感染的病原體清除掉,那么這個動物沒有任何臨床表現,一直處于健康狀態。如果外部條件因素對動物不利,特別是強應激因素,機體免疫力會隨著下降,病原體會大量繁殖,并產生大量毒素,當其毒力超過免疫力時,那這個動物就由隱性感染轉化為顯性感染,就會在臨床上表現一系列的癥狀(臨床狀態——生病),如發燒、咳喘等。
《內經》中說:“少陽太陰從本(指邪氣),少陰太陽從標(指正氣),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指中氣)。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標者,有生于中氣者。”“故治病有取標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中氣而得者,有取標本而得者?!比绻谥委熯^程中不辯標本或標本倒置,其結果只能是加重病情或造成死亡。
如口蹄疫病,初期發燒,口腔、鼻鏡、蹄殼邊緣等處起水泡,臥地不動,水泡破了之后體溫恢復正常。人們通過這些表象診斷為口蹄疫病。那么該病的“本”是感染口蹄疫病毒,并能預知若不及時將水泡破潰處做防止細菌繼發感染處理,會感染細菌,繼發蹄葉炎,嚴重的形成潰瘍,甚至脫掉蹄殼,那會很長時間不能康復。如果遇到強應激還容易誘發急性心肌炎而死亡。
在沒有繼發感染其他疾病的前提下,當水泡破潰立即單用碘甘油、蜂膠噴劑、紫藥水等產品噴吐破潰處,每日3次,3~5d破潰處愈合,很快就能站立行走,并能恢復吃喝與反芻,此之謂“取標而得者”。
如附紅細胞體病,高燒不食、黃染、血尿是標,但可以不治標,極早用貝尼爾、附紅特、附紅優等藥物治療,直接殺滅附紅細胞體而治本,諸癥自除,很快就能康復,此為“取本而得者”。
如馬屬動物急性胃擴張引起劇烈腹痛是標,此時鎮痛治標無效,直接用導管導胃治本會立馬見效。小結腸便秘引起腹疼,直接從直腸掏結糞治本也很快治愈,都屬于“取本而得者”。
又如豬傳染性胸膜肺炎,發燒、咳喘、鼻流大量泡沫狀鼻液,并帶有血絲。發燒、咳喘、不食為標,傳染性胸膜肺炎放線桿菌感染引發肺炎是本,在用頭孢類抗生素、替米考星等藥物注射,殺滅細菌治“本”的同時,必須配以止咳、化痰、平喘的藥物如“清肺止咳散”“麻杏石甘散”等藥物治“標”方可有效。光抗菌消炎治“本”,或者只是止咳、化痰、平喘治“標”均不能奏效,或者效果不佳,此之謂“取標本而得者”。
又如動物因中氣下陷而引起脫肛或陰道脫,只做復位和縫合手術治“標”不鞏固,拆線后容易復發。在給予復位縫合手術后同時內服中藥“補中益氣湯”,以補氣養血治“本”方可痊愈,此之謂“取中氣而得者”。
《本草綱目》記載:“欲療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機”。所以我們在臨床診病與治療時必須仔細檢查,搜集具有特征性的癥狀,仔細分析,通過診其標而找其本,力求治本,兼顧其標,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才能有理想的療效。
治療疾病無論是“扶正祛邪”還是“祛邪扶正”,都是以安正為目的?!靶啊笔峭ㄟ^機體而構成疾病,藥物治療只是促使正邪關系轉化的條件。藥物有“祛邪”的一面,也有傷“正”的一面,“正”是祛邪的根據,藥物是祛邪的條件。所以用藥時必先考慮,不要盲目用藥和亂搭配及亂加量用藥,避免藥害?!靶耙哉秊楸荆テ湫埃叵阮櫿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在臨床診療疾病時只有查明病源,辨明病機,分清標本,本著“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則去施治才能收到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