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海珍
(甘肅省卓尼縣草原工作站 747600)
草原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近年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工作重心,由于我國是畜牧業生產大國,草原是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陣地,但由于人為破壞和自然因素影響,我國草原面積退化嚴重,草原生態系統失去平衡,為有效解決該問題,我國必須針對草原生態問題,提出相關解決方案和采取必要措施,加快恢復草原生態環境,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
首先,草原是畜牧業賴以生存的基礎,牧民通過草原飼養牛羊,免費的飼草為牧民節省了大量飼養成本,天然無污染的優質牧草可以增強牛羊體質,增加牧民養殖收益。另外,由于草原植被豐富,具有固土防沙等特點,可以有效防止土地被外力侵蝕,同時草原作為天然氧吧可以為人類提供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作為天然屏障可以為人類抵擋各種自然災害。因此,加強草原生態環境保護對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和人類生存發展具有重大作用。
由于畜牧業發展較快,牧民對草原的需求不斷增加,草原恢復力遠跟不上牧民的索取速度,導致草原覆蓋率逐年退化,甚至由于開墾過度,草原再生長能力喪失,最后出現沙化現象[1]。如每當春季草原剛剛恢復生機,牧草還未完全長大,牧民們就會讓牛羊肆意啃食,一味只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視草原的負荷能力,使草原生態遭到破壞,最后造成無法挽回的情況。
隨著畜牧業的快速發展,人類僅專注經濟效益而忽略草原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人類對草原的破壞是直接造成草原生態系統失衡的根本原因。其次,由于當地政府對保護草原相關政策宣傳不到位,沒有對群眾進行集中培訓和教育,對破壞草原生態的處罰力度不夠,使群眾間接漠視對草原生態的保護,忽略草原生態發展與自身發展的關聯性,嚴重阻礙草原生態環境保護的發展進程。
牧民需要維持持生計,放牧是牧民們主要的經濟來源,但放牧會破壞草原生態,針對這種惡性循環,國家應出臺相關政策,在畜牧業正常發展的前提下保證牧民經濟收入,維護草原生態平衡,緩解草原恢復與牧民收益之間的矛盾。
另外,由于我國草原面積占比較大,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對草原進行監管,但由于財政預算有限,政策支持力度不夠,致使草原監管負責人員不足和監管設備老化問題嚴重,導致草原環境監管不到位,不能及時對草原生態環境進行保護。
自從草原面積開始退化,我國就一直致力于恢復草原再生能力,改善土地貧瘠退化現象,針對這一問題,我國陸續開展了許多關于恢復草原生態環境的項目。但在項目陸續建設過程中不斷出現相關問題[2]。如在草原生態恢復建設時,項目內容嚴重不平衡,如治理草原再生力的退牧還草工程,該工程人力和物力資源消耗巨大,僅圍欄這一項工作就會耗費掉大量資金,在其他項目進展時捉襟見肘,阻礙草原整體生態恢復建設進程。
3.1.1 開展草原治理建設
緊跟西部大開發政策,抓住機遇爭取到更多的資源投入到草原治理中,根據草原的治理難易程度、退化程度、恢復成果綜合考慮,將草原治理分為簡、中、難3級,從簡到難進行方案部署,開展綜合治理工程,恢復草原再生長能力。
3.1.2 人工種草
草原退化是畜牧業發展造成生態破壞的直接結果,因此,在保證畜牧業正常發展和草原不在退化的前提下,必須要合理解決草畜之間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我們應提倡人工種草,調整畜牧業對草原需求的同時,將人工種草與畜牧業發展聯合起來,養種聯動,不僅可以減輕草原負荷為草原生態恢復提供時間支持,也為畜牧業發展提供優質的飼草支持。
群眾的草原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是草原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基礎支持,因此,增強群眾草原保護意識成為當前生態建設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要不拘于形式,通過各種手段和方式加大保護意識宣傳范圍,加強保護主義宣傳力度,正確引導牧民價值觀取向,讓牧民將草原保護意識融于生活和工作中。
如當地政府可以對轄區牧民集中以草原保護為核心內容進行培訓,通過正確引導,讓牧民了解到草原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及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對我們的影響,如經濟收益降低,周圍草場貧瘠需要遷移等問題,讓牧民認識到草原生態發展與牧民生活息息相關。
其次,當地政府也可以充分利用自媒體資源,組織牧民通過上傳以保護草原在行動為主題的圖片視頻征集活動,尋找出身邊最美的草原保護管理員,讓牧民真正參與到草原保護活動中,激發牧民對草原保護的積極性,促使牧民與草原和平發展,促成牧民對草原保護的長久意識。
3.3.1 提高牧民補償機制
由于政策福利標準較低和一些地區禁止放牧制度的影響,致使牧民在收入效益不好的情況下只能增加牛羊購買來提高收入水平,但牛羊數量的增加會導致草原負荷過重,最終破壞草原生態平衡,針對這一問題的根本解決辦法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增加預算,提高對牧民的福利補貼[3]。如果國家財政預算不足,可以通過延長牧民補貼期限,優化禁止放牧制度進行緩解。
3.3.2 對相應草原地區實施禁牧政策
為保證草原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恢復草原再生長能力,針對我國草原退化、貧瘠等出現相關草原問題進行地區封鎖,嚴禁牧民在這些地區放牧,并出臺相關獎勵和處罰機制,對配合制度實施的牧民提供舍飼畜牧業養殖的福利支持,對發現在禁牧區域進行放牧的牧民予以嚴苛的處罰機制,確保草原有充足的時間恢復生態平衡。
3.3.3 草地責任制
政府根據實地考察,依據牧民牛羊的實際養殖規模,將草地仔細分配到個人手里,牧民要嚴格按照政府要求的草地保護標準和放牧規則進行放牧,領導會不定期進行巡查草原情況,一旦發現草原遭到破壞,影響草原生態環境的家庭,立即進行嚴厲處罰。在這種責任制度下可以有效解決草畜矛盾,推動草原生態環境建設。
圍欄建設可以有效抑制草原退化,但不考慮實地情況一味地進行大規模圍欄工程建設,不僅耗費巨大的財力、人力,而且在禁牧期間實施圍欄建設還能加深生態破壞,因此,為有效抑制草原退化,應開展合理性圍欄建設[4]。草場使用權的明細是開展圍欄建設前期的重中之重,在圍欄建設過程中要以草場實際考察情況為依據,綜合情況分析討論出具體的實施方案,具體參考草場退化程度、使用情況、隸屬類別等,在圍欄建設過程中要注意禁忌濫圍、全圍,遵循理性圍欄建設,有效地促進工程進展。
綜上所述,在我國畜牧業快速發展的同時,草原生態平衡遭到破壞,草原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在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下要加強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加大草原生態恢復建設,提高群眾草原保護意識,加強政策扶持力度,合理進行圍欄建設,爭取早日恢復草原生態平衡,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