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濰波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家禽技術指導站 221116)
肉鴨已成為當前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味食材,而肉鴨在養殖過程中,不同的養殖方法也能帶來不同的養殖效果,需要根據養殖方法進行分析,明確其養殖過程應注意哪些問題。
肉鴨在生長時生長速度較快,生病的頻率相對較少。在以往肉鴨養殖過程中,用藥存在一定的問題,其中包括化學藥物的長期使用。許多養殖戶認為,由于肉鴨飼養周期相對較短,可以不進行疫苗預防。無論肉鴨是否有疾病,經常會在肉鴨飼料或飲用水中添加大量的化學藥劑。如磺胺類藥劑,其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肉鴨產生耐藥性,甚至出現肉鴨中毒現象。在疫情發生時,使用這類藥物的肉鴨在進行治療時難度也在不斷增大,不僅直接增加了治療成本,也導致治療的質量不斷下降。輔助藥物在使用時的配比存在問題。很多養殖戶再進行肉鴨養殖時,本身對藥物的配比及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并不了解,認為多種藥物合用可以增加肉鴨在養殖時的質量,進而出現部分養殖戶把磺胺類及其他的藥物劑型結合使用,其所造成的結果就是藥物的治療效果在不斷下降,藥物治療出現失效等現象,不僅起不到治療作用,同時也直接提高了在治療成本。在進行臨床養殖過程中,不合理配藥的情況十分常見,如將慶大霉素與青霉素類藥物相結合。在用藥過程中,一旦肉鴨發病往往對整群肉鴨進行長期的超劑量用藥,有部分養殖戶認為用藥劑量越大越好,出現無限制、隨意地加大用藥計量,導致肉鴨機體及內臟器官等受損十分嚴重,代謝出現失調,甚至出現藥物積存、殘留、藥物中毒等一系列的現象[1]。
當前為了能有效改變這些問題,需要所有的養殖戶充分了解獸藥,并科學用藥,加強對獸藥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弄清楚藥物本身含有的主要成分及不同藥物的藥理作用,充分考慮肉鴨的實際病情,并且選擇更加安全、可靠、方便、物美價廉的獸藥,一定要禁止濫用藥物,不能長期大劑量地使用抗菌藥物。如果發病是由于病毒引起的,如常見的鴨瘟、鴨肝炎等,而有一些則是由于細菌感染出現的,如大腸桿菌病等。病毒病需要采用干擾素血清等不同的藥物進行治療,進行細菌病治療過程中,需要選用高效抗菌藥物進行治療,肉鴨用藥治病過程中應做好中西藥相結合,明確抗病毒、抗病菌相結合的原則,絕對不能盲目自大的使用藥劑,所有的藥物不僅要具有治療作用,同時也應了解藥物本身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所有藥物都應科學合理地應用,按照說明書的計量進行應用,不能盲目、隨意地加大用藥計量,防止在實際應用時出現藥物中毒等現象,也需要不斷的降低應激反應,提高鴨群本身的抗病能力[2]。
在進行肉鴨高效養殖過程中,養殖技術相對較多,需要根據不同的技術對其進行分析。在分析立體籠養技術時,采用單列、直立式的3層籠具,其中包括配套自動加溫、自動喂料、自動喂水等一系列的設備。通過該技術能不斷優化飲水系統,確保飲水乳頭不會出現漏水等一系列現象。飲水線下方需要設置相關收集槽,所有的滴漏水需要全部通過收集、過濾,并且外排不進入任何的皮帶表面,則不會出現糞水積存問題,新鮮的糞便通過傳送后會自動進入暫存池,而通過添加菌種則可以對其進行厭氧發酵處理,目的是為了制作更多能應用在其他農業經濟的有機肥料。肉鴨立體籠養技術也可以充分利用籠子本身的空間,不斷增加飼養密度,提高肉鴨在飼養時的單位面積及單位產量。與此同時,在籠養肉鴨生長過程中,由于其并不會添加過多的飼料,在整個飼養過程中,飼糧營養十分完整,比起以往的養鴨技術而言,能提前出欄并且節省飼料在應用時的應用成本。籠養最大的好處是由于完全在人工控制下,籠養應激相對較小,可以防止以往在散養過程中出現一系列的傳染病及寄生蟲病等。
在肉鴨高效養殖過程中,可以通過發酵床的養殖技術,該技術主要是利用發酵劑及墊料等制作生物發酵床。與傳統肉鴨飼養方式相比,發酵床飼養肉鴨具有環保、節省勞動力,減少疾病,增加鴨肉品質等一系列優點。在使用發酵劑時,發酵劑的主要成分包括乳酸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桿菌等一系列的菌體,而墊料多數情況下要選擇稻殼、鋸末、玉米秸稈、花生殼、樹葉等。要求在制作發酵床時每立方米的墊料需要添加0.1kg~0.2kg的發酵劑,而在添加前需要用水進行攪拌,在墊料中加入適當紅糖效果會更好,而墊料和發酵劑也需要按照比例對其進行均勻混合,將其堆積于地面上。2~3d后隨著物料的不斷升溫,進行發酵床推翻能確保發酵床完全發酵,而應用發酵床4~5d后,則可以將物料直接鋪設在鴨舍內進行使用,要求在物料鋪設過程中厚度不能低于40cm,并且要求每7~10d翻動一次,為肉鴨提供更加適宜的生長環境,實現養殖過程零排放、無污染且無臭味等一系列優點。
選擇大棚肉鴨飼養技術時,需在飼養前根據飼養規劃準備好育雛室、飼養棚及相關的設備和工具,需要對地面、墻面、工具等內容進行嚴格、徹底地消毒,鴨舍空間則需要按照每立方米用30ml的福爾馬林加入15f的高錳酸鉀密閉熏蒸24h后,打開門窗,實時排出氣體,做好供暖保障,檢查好供暖、保溫、通風換氣設備等,確保這些設備都能正常運轉,在進行大棚養殖前需要前一天對育雛室進行加溫,同時確保溫度條件在肉鴨生長在第一天時要求該溫度達到30~32℃,而每隔3d逐步降低一度,逐漸脫溫,使得溫度保持在均衡范圍內,并且濕度的保持質量也可以得到提升。進行鴨舍加溫時可以選擇紅外線燈、煤爐燒等一系列的方法,需要做到通風良好,預防一氧化碳中毒及火災等現象的出現,要求在肉鴨幼崽1~3日齡時采用晝夜光照,而在4日齡后需要做到早晚開燈,設置運動場、水池等不同的場地。在進行飼養時也需要做到科學飼養,在開飲后把飼料放在飼料盤或飼料槽內,由肉鴨自由采食。墊料選擇干燥、無污染的稻草,需要在短時做好更換,其目的是為了減少有害氣體或污染物的出現[3]。
綜上所述,在肉鴨養殖過程中,養殖技術相對較多,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選擇符合該地區實際需求的肉鴨養殖技術,結合肉鴨養殖過程中常見的用藥問題進行分析,盡可能地提高其養殖效果,提升養殖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