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重慶市開州區漢豐街道農業服務中心 405499)
若犢牛自身存在生長發育不良狀況會直接影響其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的發育,尤其是新生犢牛只能通過母乳獲得一定的免疫蛋白,其免疫力相對較低,因此,如果母乳的質量出現問題將直接導致感染而引發腹瀉。此外,如果犢牛飲食出現問題,如日糧配比不當、攝奶量較多等也會導致犢牛繼發性感染而引發腹瀉。
常見的沙門氏菌、鏈球菌、大腸桿菌、芽孢桿菌、彎曲桿菌、梭菌、球蟲等細菌或寄生蟲可能通過飲用水、飼料進入犢牛體內,并在腸道內大量繁殖,引起其免疫系統紊亂,最終造成腹瀉。此外,因輪狀病毒、冠狀病毒、黏膜病病毒等病毒感染也是引發犢牛腹瀉致病率較高的原因,且臨床上治療難度較大。因此,飼養者要重視犢牛感染狀況,避免犢牛出現此類疾病[1]。
犢牛飼養環境衛生情況也是引發犢牛腹瀉的主要因素,影響其生長發育及生產性能。對病牛應及時找到病因,采取有效的治療方式和隔離措施。另外,養殖戶應嚴格制定相關衛生制度,定期打掃圈舍衛生。如果犢牛圈舍長期陰冷潮濕、通風差、光照不足、消毒不全面,這種環境狀態為微生物滋生和繁衍提供有利條件,存在嚴重的潛在健康危害。此外,犢牛養殖密度、氣溫、空氣質量不當也有可能滋生微生物,從而誘發腹瀉癥狀。
犢牛發病后糞便呈現黃色或偏綠色水樣,有腥臭異味,并伴隨脫水、嘔吐癥狀。如果病牛沒有得到有效治療,隨著病程的延長,病牛會出現食欲不振、被毛粗糙、眼睛塌陷、精神萎靡、腹部緊縮、眼睛塌陷等癥狀,甚至會發生脫水死亡,從而增加死亡率。在發病期間,病牛各項機體免疫機能大大下降,容易引起繼發或并發性感染,導致其他并發癥的出現,進一步加重犢牛腹瀉病情,加大治愈難度。
在日常飼養管理過程中,飼養員要注意觀察犢牛是否出現腹瀉、厭食、無力、脫水等狀態,以便第一時間發現犢牛感染情況而及時采取治療措施。飼養員在采取措施前,需了解調查導致牛犢腹瀉的可能病因,再針對性給予治療。
當病牛脫水嚴重時通常停食1d,再及時補充體液,改善其脫水狀態。對于可以正常飲用的病牛,可采取口服方式補充體液,其配方為:3.5g氯化鈉,1.5g氯化鉀,20g葡萄糖,2.5g碳酸氫鈉,加水溶解至1000ml,病牛自由飼飲。對已嚴重脫水的犢牛可采取肌注方式緩解脫水,并根據脫水程度來決定每日注射次數。接下來,針對犢牛腹瀉癥狀進行藥物療法,抗菌消炎是重要的治療方式,可選用抗生素或鏈霉素進行肌注,連續給藥3d。如果患病犢牛病程較長或在患病前期,可采取中藥療法給予治療,其產生的副作用相對較小。若因沙門氏菌、鏈球菌、大腸桿菌、芽孢桿菌、彎曲桿菌等細菌感染所引起的腹瀉可使用配方為枸杞、烏梅核、姜黃及甘草各9g,小檗堿、黃芷各10g,車前子20g,煎服;若由于消化問題導致的腹瀉可采用配方為甘草、白術、厚樸及陳皮各9g,神曲、山楂及麥芽各10g,煎服;若因輪狀病毒、冠狀病毒、黏膜病病毒等病毒感染所引發犢牛腹瀉可采取配方為茯苓、甘草及黨參各9g,厚樸、白術及陳皮各10g,煎服。
3.2.1 加強免疫預防工作
在日常飼養管理期間,飼養戶應全面關注當地流行病學及犢牛免疫力,一旦出現異常情況應高度重視。結合牛場實際情況科學制定免疫接種程序,在犢牛各個年齡段對其實施相應的免疫接種工作。通常在母牛妊娠期間對其免疫接種大腸桿菌、冠狀病毒、腦炎、輪狀病毒等多種疫苗,有效提升抗病能力,以防犢牛受細菌、寄生蟲或病毒感染而引發腹瀉疾病。另外,在此期間還經常對母牛進行驅蟲處理,避免母牛將自身所帶的微生物傳播給犢牛,大大保障牛群健康生活[2]。
3.2.2 加強飼養管理
飼養管理者應建立“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疫病防治理念。新生犢牛免疫力較低,應保證其攝取高質量的母乳,最佳提供母乳的時間是在出生后6~12h內,確保獲得充足的免疫蛋白,提高其免疫能力。在犢牛生長后期,可以使用犢牛代乳或初乳進行喂養,但選擇時應注意其來源、營養成分等信息。逐步提高犢牛代乳或初乳含量而減少母乳量的方式實行飼料過度,最終完全以飼料來喂養犢牛。此外,在日常飼養過程中,飼養管理者還要關注溫度變化,做好防寒保暖措施,提供防寒保暖、干凈、舒適的牛舍環境,防止圈舍溫度的劇烈變化,避免因溫差產生應激而導致犢牛免疫力下降。
3.2.3 加強衛生消毒管理
犢牛腹瀉病的發生與牛舍環境衛生有密切關系,因此,廣大養殖戶加強衛生消毒管理十分重要。養殖場要采取封閉式管理方式,禁止外來人員、車輛等進入場內,還需在養殖場進口處設置消毒池,工作人員或車輛必須經消毒處理后方能進入養殖場,避免攜帶病原體而引發犢牛感染。養殖場管理者要制定嚴格的衛生管理制度,按照相關制度定期對圈舍、飲食器具、主要活動場所進行消毒,為犢牛創建一個良好的生活區域,避免病原體滋生、繁殖。同時,養殖場管理人員要及時清理糞便,觀察牛群狀態,若發現異常現象及時隔離診斷,對癥治療,防止疫情蔓延。
3.2.4 定期開展健康檢查
對犢牛進行定期健康檢查,全面監測其健康狀態,是預防犢牛腹瀉疾病及病情惡化的強有力舉措。由于犢牛免疫力和抵抗力相對較低,可能受病原體的侵襲與感染,因此有必要定期檢查健康狀態,尤其是血清檢驗。通過對犢牛體內細菌、寄生蟲、病毒等微生物全面的檢查,可以及時發現潛在危害,預防腹瀉等疫病的出現,保證其正常的生長發育狀況。此外,及時記錄每次犢牛的檢查結果,對其實行動態化管理,通過對記錄的觀察與分析可以發現犢牛發病規律,有效找到發病原因,及時對癥治療[3]。
犢牛腹瀉是一種由于飼養管理不善或感染大腸桿菌等病原體引發的一種腸道消化功能障礙的傳染性疾病,其主要病癥是水樣糞便,嚴重時食欲不振、脫水、精神萎靡或酸中毒,嚴重影響牛只正常生長,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嚴重者可以導致死亡,給廣大養殖戶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為了有效防治該病的傳播流行,養殖管理者應加強免疫預防工作,制定科學的免疫接種程序,提升犢牛免疫能力,加強飼養管理,提供充足的營養供給,加強衛生消毒管理,保障養殖環境的衛生,避免溫度劇烈變化,及時關注牛群動態,一旦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隔離觀察,確診后及時對癥治療,同時加強對原圈舍清潔及消毒工作,此外,經常接觸的生產用具也需要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