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麗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并且要多角度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還要根據(jù)表達的中心,選擇恰當?shù)谋磉_方式,合理安排內(nèi)容的先后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豐富表達的內(nèi)容。面對這樣的要求,學生的寫作難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缺乏寫作素材,無法豐富所選擇的寫作對象;不能合理安排寫作素材,作文缺乏邏輯性和深度。
面對學生在寫作時“無話可說,無法表達”的窘境,思維導圖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作用日益凸顯。筆者在寫作教學中利用思維導圖進行了一些有效探索。
思維導圖是由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托尼·巴贊(Tony Buzan)創(chuàng)造的一種記筆記的方法。思維導圖即以圖解為形式,以網(wǎng)狀為結(jié)構,加上關鍵詞和關鍵圖像,存儲、組織和優(yōu)化信息。它的構成中的每一個關鍵詞和關鍵圖像都承擔特定的記憶功能,引發(fā)新的思維。它們是記憶激發(fā)器,是揭示事實、思想和信息的關鍵,也是釋放大腦潛力的關鍵。思維導圖以“一個中心,多維發(fā)散”的形式,讓無形的思維過程可視化,促使學習者厘清思路,正確看待思維過程中的對錯,及時補充、糾正、拓展、延伸。
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常常使用板書對課文內(nèi)容加以概括、小結(jié),多角度、有重點地呈現(xiàn)出作者的寫作思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大部分以線連接關鍵詞的板書,即為簡明扼要的思維導圖。如果學生更具體地去整理文章中的內(nèi)容,厘清素材運用的詳略、謀篇布局的側(cè)重、表達方式的多樣、情感主旨的升華……那么,學生在深刻品讀文章語句、體會文字細節(jié)的基礎上,又有了條分縷析、建構分明之感,故而對文章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對于初次學習運用思維導圖的學生,教師可以嘗試先從熟悉的課文入手,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對文章進行整理。以朱自清的《背影》為例,教師引導學生首先明確文章的寫作對象是父親的背影,隨后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對其思維發(fā)散的不同維度進行梳理,包括外在表現(xiàn)、內(nèi)在情感、情節(jié)變化、感悟體會等。學生可以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梳理出不同的思維導圖,在梳理過程中發(fā)現(xiàn)各維度之間存在的互為呼應、逐步深入的關系,可根據(jù)需要添加連線,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此外,學生還要對繪制的思維導圖中的各項素材的詳略運用作區(qū)分,以明確作者是如何達到重點突出的效果的。
教師進行示范引導后,可繼續(xù)選擇學生熟悉的同類型文本,如《藤野先生》《我的老師》等,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進行小結(jié)。教師可在小結(jié)歸類中明確指出,此類以某一人物為中心的作文有哪些可以細化的角度,對情節(jié)的安排可以采取哪些不同的敘述手段,對于情感的鋪陳又是如何層層遞進并最終激起讀者共鳴的。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缺乏合適的寫作素材是學生寫作中的痛點、難點,言之無物是不少學生寫作的通病。文章的素材源自觀察。“留心處處皆學問”,用心觀察的人往往能收獲更多的寫作素材,也更懂得挖掘?qū)懽鞯慕嵌取6^察僅僅是“用心”即可嗎?不,還需要用對方法。
為了訓練學生更好地觀察,教師可以嘗試與學生共同欣賞電影或電視劇片段,引導學生思考:作文的起承轉(zhuǎn)合也正如影視鏡頭的切換;詳寫正如放大的慢鏡頭;略寫就相當于屏幕里短暫停留的一句話。當然,選擇適宜的視頻是一個難題。教師也可以拍攝自己留心觀察到的有意義的事物,既可用作供學生訓練觀察力的素材,也可作為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審美品位的途徑。
筆者曾用手機拍攝了一段鳥兒被困在教學樓內(nèi)的視頻:起意觀察是由于被鳥兒反復撞擊玻璃的聲音震撼;著手拍攝是因為看鳥兒盤旋往復卻始終找不到出路,于是嘗試用鏡頭記錄下鳥兒時而停歇,時而飛起,卻始終困在這方隅之地的片段。筆者試圖將其作為寫作素材,讓學生觀察一只鳥的焦灼之態(tài)。意外之喜是,下課鈴響后,不少學生蜂擁而至,其中一人將疲憊的鳥兒救起,到走廊開闊處將其放飛。鏡頭也記錄下了這珍貴的一幕。整件故事有了真實且完滿的結(jié)局。
在隨后的習作課堂上,筆者將這一小段視頻作為寫作素材通過大屏幕播放,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布置學生在寫作前進行思維導圖繪制。由于之前進行過課文小結(jié)的思維導圖繪制,學生進行觀察也有了基礎方向,看視頻的過程中鴉雀無聲。投入恰恰是觀察最重要的一步。學生全情投入其中才能與所觀察之物有所共情,有所感悟,有所記錄。
同時,教師也可以對自己記錄的片段作分段處理。留給學生想象的空間,也就是留給學生創(chuàng)作的余地。以上述視頻為例,筆者將其截為兩部分:前一部分的視頻停留在鳥兒站在窗前凝視窗外的畫面,由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補充文章的結(jié)尾。在學生充分醞釀并形成思路后,筆者再播放后續(xù)視頻。有學生直呼和自己想象的結(jié)局相同,有學生感慨居然是這樣的結(jié)果。預設與實際相同的學生通過視頻完善豐富了想象的內(nèi)容,進而將更多的感觸融入文章;預設與實際相反的學生,也對生活的可能性多了一份思考。語文學習要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一篇文章的創(chuàng)作能力,還應該有對不同生命軌跡的個性化的體悟。
有人說:“沒有思維,就沒有寫作。”按照先前對幾篇人物描寫文章的思維導圖小結(jié),學生對寫作對象有了最基本的認知,可以明確本篇習作的主題是“鳥”。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鳥的外在表現(xiàn)”“鳥的人格化的心理情感”“鳥在尋找出口過程中的情節(jié)波折”“觀察者內(nèi)心的感受變化和情感感悟”等幾個角度出發(fā),去回憶觀察時的場景,記錄下值得寫的素材。此舉主要針對一部分寫作方面的學困生,旨在給他們提供基礎的思考方向。只有先讓他們有話可寫,才能進一步培養(yǎng)他們對寫作的興趣,找到寫作的信心,才有可能對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期待他們寫出更好的作品。
事實上,應用思維導圖進行思考是回歸自然的原始思維方式之一,是外化的“精神圖譜”,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表達。運用思維導圖對同一個觀察對象所進行的梳理是否相同呢?答案是否定的。在教學中,除了忠于事實的記錄描摹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運用想象和聯(lián)想在導圖上拓展思維,在思維的火花悉數(shù)呈現(xiàn)后,選擇最適宜的素材豐富寫作內(nèi)容。
從學生的成品來看,同樣是觀察小鳥飛翔的場景,有的學生的描寫重點在于觀察靜態(tài)的鳥的樣子,有的學生的描寫重點在于鳥撞擊玻璃的樣子;同樣是對鳥兒的近景描摹,有的學生注意到鳥抖動的雙翼,有的學生觀察到鳥兒張望的眼神,還有的學生著眼于鳥兒緊抓欄桿扶手的腳趾;同樣是對鳥兒心境的共情,對于窗外飛過一只鳥的場景,學生們對人格化情感的補充卻各異,有妒忌,有無奈,有幫助,甚至還有學生想象出鳥兒喚群鳥來救它的場景;對于鳥的想象和聯(lián)想,更是不盡相同,有寫鳥媽媽的,也有寫蜻蜓、蝴蝶的,還有寫天空中的云朵的……豐富各異的觀察角度和創(chuàng)造性的聯(lián)想想象呈現(xiàn)在思維導圖里,為一篇篇個性化的作文做了良好的鋪墊。
依照過去的寫作教學經(jīng)驗,教師往往布置一個話題或題目,引導學生自己完成寫作。學生寫作完成后,再通過教師的批注了解自己的不足。此舉相對效率低下。這種情況的“改良版”,是要求學生先寫出提綱,再進行習作,以保證文章具有整體性且詳略得當。然而,學生在寫提綱的過程中,其實已經(jīng)在腦內(nèi)進行了素材篩選和布局安排,提綱和所寫文章別無二致,都只是結(jié)果的呈現(xiàn)。同時,教師常常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對于提綱也是難以下筆。
所以,教師可以將寫提綱轉(zhuǎn)變?yōu)槔L制思維導圖,以話題或題目作為思維導圖的中心詞匯,由基礎的思維發(fā)散進階到個性化的思維發(fā)散,將思維過程逐步呈現(xiàn)出來,延伸開去,盡可能在保持與中心相關的前提下進行思維拓展。相比較無法落筆的猶疑,學生在思路毫發(fā)畢現(xiàn)之下的選擇應當更為輕松。隨后,也就是更重要的部分,即學生對已列出的思維導圖進行刪減、修改并明確重點。此舉也是對文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必由之路,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學生在寫作過程中較多出現(xiàn)的越寫越偏、離題萬里的現(xiàn)象。教師和學生也可以在正式習作前,根據(jù)不同的思維導圖提出修改建議,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形成更有效的交流成果,從而讓習作的起點更上一層樓。
經(jīng)由思維導圖拓展思維、篩選寫作素材后,還需要對所選的素材進行整合,對文章的骨架進行構建。教師需引導學生做如下五步規(guī)劃:第一,明確文章寫作順序;第二,明確文章結(jié)構,梳理文章層次;第三,明確文章線索,合理安排明線、暗線;第四,合理分配詳略,標注重點部分;第五,突出核心內(nèi)容,強調(diào)關鍵詞句。
學生如能將以上五點在思維導圖中以文章結(jié)構條目的形式進行分類呈現(xiàn),即可進一步通過線條連接的方式與素材迅速關聯(lián)。學生可以順著厘清的思路,選取素材,采擷頭腦風暴時記錄下的火花,作出一篇情感飽滿、邏輯清晰的文章了。
教師如能持續(xù)引導學生在習作中應用思維導圖,可以潛移默化地改變學生在寫作中存在的諸多弊病,讓學生從仿寫做起,真正習得寫作的能力。當然,教師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思維導圖與語文教學有效結(jié)合的相關內(nèi)容。寫作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展現(xiàn)。相信在對思維導圖的合理利用下,學生們能寫出更多渾然天成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