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娜
在課堂上,教師提問的精準與否決定著學生思考的方向、深度,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提問的目的是要引起學生的深度思考。課堂上哪些提問是低效的呢?作為某次優質課評選活動的評委,筆者曾聽了六節《皇帝的新裝》公開課,覺得“低效提問”現象頗為嚴重,便對其大致類型做了梳理與分析。
如果教師對于文本解讀的整體結構、思路不清晰,那么課堂上就會導致學生思維混亂,課堂效率低下。有的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在“整體感知”環節,讓學生“接龍復述課文”:①皇帝有何嗜好?課文是怎樣寫皇帝愛新裝的?②兩個騙子是怎樣設的圈套?③老大臣和官員看后回去怎么說的?有何心理活動?④皇帝面對新裝,想了什么?說了什么?⑤游行大典上,老百姓看到了什么?他們又是如何想的,如何說的?⑥最后誰說出了真話?⑦結果如何?
對文本的整體感知本來只需抓住記敘文的六要素即可,概括如下:有個皇帝喜歡穿新裝。來了兩個騙子,自稱織工,給皇帝織根本不存在的衣服。皇帝和大臣看新裝,為了證明自己不愚蠢,說了謊。皇帝穿著并不存在的新裝去參加游行大典。最后,騙局被一個小孩子揭穿。
很明顯,上述問題把簡單問題復雜化了,也忽略了學情:學生都知道故事內容,只是缺少概括思路。所以,上述條目式羅列既浪費了時間,更重要的是沒有抓住概括內容的“核心”。
再如,在“整體感知”環節,有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到底是什么東西讓那些大人們迷失了呢?這個問題的設計初衷是讓學生說出“新裝”,但問題的設計太模糊。“東西”既可以指實實在在的物體,如本文的主線物品“新裝”,又可以指“人性”中對權力、地位等方面的“欲望”。該問題放在“整體感知”環節,操之過急,對學生來講,難度太大。教師完全可以換種問法,如“整篇課文都是圍繞哪個‘物品’展開的”。
教師在備課時,從文本到學情,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要圍繞教學大綱吃透文本,弄清文本的特點及學習目的,然后字斟句酌地去設計問題,不僅要“準”,更要“精”,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步步為營,去想象、思考、判斷,真正學有所得。針對學情,教師一定要根據不同的文本做好“私訪”,提前調查清楚學生的實際情況,如學生對文本是否了解,做到“心中有綱,眼里有學生”。
教師要善于圍繞教材中心,尋求關鍵點,抓住主干,設疑問難,所提問題必須目的明確,重點突出,有思考價值。而有的教師針對該文本卻設計了這樣的問題:①對于這篇童話,你最不了解的是什么?②對于這篇童話,你還想知道什么?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抓住“語言”這個把手,走進荒誕離奇的情節去剖析滑稽可笑的人物,揭開“偽裝”,進而感悟作者對“人性”的思考、對“真善美”的呼喚。乍一看,這兩個問題的設計是合理的。可仔細追究會發現,問題設計的外延過大,沒有緊扣教材的內容重點。那么在課堂上,學生的思維猶如脫韁的野馬,收不回來。對文本的解讀,不論是內容還是形式,每位讀者都有自己的理解。以這兩個問題為例,學生提出多個疑問:這個皇帝是如何登上寶座的?兩個騙子怎能這樣輕易地進入皇宮?為什么到最后小孩子才出現?是去得晚,還是現場只有一個小孩子?
大家會發現,學生的這些答案已經遠遠地偏離了教材的內容重點,導致整堂課“信馬由韁”。教師的重心應該是抓住“語言”這個把手,引導學生去“讀”“賞”“悟”,最終對這種荒誕離奇的故事情節進行正確解讀,樹立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若是“外延”過大,“內涵”就凸顯不出來。所以,教師必須要明白,“提問”只是一種途徑、一種啟發,使學生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才是最終目的。在備課時,教師一定要圍繞文本重難點,把問題精細化、清晰化。
課堂提問在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能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主動地探索學科中的奧秘,從而深層次地思考問題。要想將提問的作用發揮好,光有好問題還不夠,還必須掌握好提問的時機。請細看下面這位教師設計的兩個問題:
1“.初步感知”環節:這場騙局為什么是由一個小孩子說出真相?
2“.合作探究”環節:(1)為什么這些人都不揭穿騙局?(2)作者為什么虛構這樣一個故事?
首先看問題設計一,“初步感知”就是要讓學生首先對文本內容有個大體的了解,開啟文本深究之門,而非“深入探究”。“這場騙局為什么是由一個小孩子說出真相?”這個問題應該屬于情節中的高潮和結局,是揭露騙局的關鍵,也是作者揭示童話寓意的“命門”。跟成人相比,孩子是天真無邪的,他們身上沒有權力、地位、虛榮的枷鎖,所以能發出最純潔、最美好的聲音。而這一“聲音”就是作者內心的呼喚,對美好人性的呼喚,對“真善美”的呼喚。所以,教師在這個環節提出這一問題欠妥。
再看問題設計二,“為什么這些人都不揭穿騙局?”這個問題的設計目的是引導學生去賞析包括皇帝在內的所有成人去“看新裝”時的語言表達及心理描寫,去探究他們的內心世界,從而層層剝開他們的“偽裝”。
接下來的問題應該指向關鍵部分,即圍繞“小孩子的聲音”揭開騙局。但實際上,課堂是到這里“戛然而止”,反而把問題指向“作者為什么虛構這樣一個故事?”,導致所有在場的學生和教師都有種“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這個問題的設計應該放在最后,作為文本的升華。因為答案既包括作者安徒生本人的因素,也有來自當時社會現實的影響。
總之,文本的解讀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過程。每個環節的設計應該是層層相扣又蓄勢推進的。教師進行課堂提問更應該遵循這一邏輯原則,科學把握時機,因勢利導;反之,操之過急或不當,學生的思維在有限的時間內就無法開啟,易被“揠苗助長”。
教師不僅僅是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更要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教師需要“留白”課堂,給足學生思考時間。而相當一部分教師在課堂上擔心“空堂”,還是以“灌輸”為主。請看下面的例子。
再讀文本,組內交流:
1.找出在故事情節中起關鍵性作用的語句。
2.誰是不稱職的人?從文中哪里能夠看出來?(提示:注意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等描寫。)
課堂是師生互動、共同成長的過程。教師作為引導者,要學會等待,要善于靜下來傾聽學生的聲音,慢下來等待學生的回答,窮盡可能,喚醒每個學生內心的種子,讓學生實現“綻放”。反之,如果教師迫不及待地逼著學生進入自己的“軌道”,生拉硬拽,不給學生留足思考時間,課堂就變成了劃一思維的“普羅克拉斯提斯之床”。
以上述問題設計二為例,“誰是不稱職的人?從文中哪里能夠看出來?(提示:注意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等描寫。)”這個問題是本文的“主體”工程,剖析其中的人物十分關鍵。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適當點撥、啟發,更要給學生留足時間,帶他們真正走入文本,去發現、探索、提煉。而實際課堂呈現的是,教師不相信學生,急于出示答案,導致學生思維停止在“半坡”,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課堂上,教師及時正確地點評反饋既是對學生的認可,也對課堂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達到師生“共生”的效果。反之,只是以“很好”“特別好”“特別棒”等話語去點評,那么這個課堂就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
以《皇帝的新裝》為例,有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20年以后,當年那個小男孩長大了。有一天,他又去觀看皇帝的游行大典……他還會揭穿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兩種:一是“揭穿”,保全了文中“小孩子”這一人物的完整性,也反映了作者所寄予的希望,即對人性“真善美”的呼喚;二是“不揭穿”,人經歷了五味雜陳的生活,在一個社會集體中想要做到“舉世皆濁我獨清”是要付出代價的,可能會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災難,出于自保,可能選擇“不揭穿”。
其中一個學生是這樣回答的:“會揭穿。因為當年的他是天真的,看到了成年人的‘虛偽’,所以現在的他會一如既往地揭穿偽裝。”對于這個答案,我們不能完全否定。可是,教師應該注意到,這個學生忽略了“20年”這個數字,不應該還以20年前的視角去考慮,而應該把20年間的“人生歲月”兼容進去,去想象人物會做出什么樣的回答。而教師只是一味地夸贊,甚至讓全班同學為這個學生的答案鼓掌。
其實,課堂需要的是“自圓其說”,而不是“任由其說”。所以,教師的點評反饋至關重要。要讓學生從文本中“走出來”,達到一定的理解的深度,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對于問題設計的答案“預設”要考慮全面。只有教師的理解達到一定的深度,學生才會借助教師的“肩膀”更上一層樓。
總而言之,課堂提問對于教學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既是一門學問,又是一種藝術。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學生實際,緊緊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從問題的內容設計到提問方式以及提問深淺等,都要精雕細琢,真正達到提問有效,教學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