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鳴,丁延武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四川 成都 610072)
農民工是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的收官之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民工就業造成巨大沖擊。伴隨國內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和復工復產有序推進,農民工就業矛盾得到了較大緩解,但是疫情在國外仍不斷蔓延和惡化,農民工就業呈現新趨勢和面臨新挑戰,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和采取有效應對舉措。
在國內疫情有效控制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促進農民工就業扶持政策的貫徹落實,四川農民工轉移就業在逐步恢復到疫情前水平,同時呈現出4個方面的新特征與新趨勢。
為應對疫情對農民工就業的沖擊,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陸續密集出臺了一系列保就業穩就業政策,從疫情爆發初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五部委下發《關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間有關就業工作的通知》《進一步落實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支持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到近期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意見》和人社部等15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做好當前農民工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四川省作為農民工輸出和就業大省,疫情以來也連續出臺《關于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緩解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的政策措施》《四川省農民工安全有序返崗“春風行動”方案》《關于成立農民工外出務工服務工作專班的通知》《關于成立農民工外出務工服務工作專班的通知》《關于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穩定和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同意建立四川省促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廳際聯席會議制度的函》《促進返鄉下鄉創業二十二條措施》等政策文件,從減負、金融、財稅、穩崗、返崗、拓崗等方面做出系列部署,對農民工就業的扶持政策力度前所未有地加大,是有效減緩疫情之下極為尖銳的農民工就業矛盾的關鍵舉措。
為保障農民工穩定返崗就業,四川省在落實中央政策的基礎上,重點從5個方面實現就業空間的多元化拓展:一是采取用工需求摸排、組織引導、免費健康服務、健康證明多省互認、“點對點、一站式”交通運輸服務等措施,有力推動農民工安全有序務工返崗;二是全面落實減、免、緩、返、補等援企穩崗政策,強化住宿餐飲等行業扶持政策,降低小微企業創業擔保貸款條件,及時幫助各類市場主體渡過難關,最大限度實現穩崗目標;三是支持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通過給予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鼓勵中小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電商等生產經營主體吸納因疫情無法返崗的農民工,同時開發臨時公益性崗位實現兜底安置;四是從辦理證照、土地支持、平臺搭建、創業貸款、公共服務等環節創新和細化22條創業扶持措施,全鏈條式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五是支持重點群體穩定就業,通過延長公益性崗位和社保補貼政策享受期限、再次公益性崗位安置、適當放寬失業保險金領取條件、對下崗失業人員發放臨時生活補助等,支持農民工中就業困難的重點群體穩定就業。
四川作為農民工輸出大省,大量農民工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占省外務工總量的55.7%;務工行業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建筑業、居民服務業等,就業人數占外出務工總量的55.5%。然而受疫情影響,勞動力市場進入就業結構大范圍變化的轉換過程,呈現實體經濟就業萎縮與新興產業就業擴張并存的顯著特征。一方面,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傳染性較強、人員流動和出行受限制等因素,服務業的需求出現斷崖式下滑,制造企業雖然隨著國內疫情的有效控制逐步有所恢復,但在國外疫情大范圍暴發帶來嚴重的供應鏈沖擊下,總體上生存依然十分困難,就業抑制現象普遍突岀;另一方面,蓬勃發展的新業態產業正在不斷拓寬農民工的就業空間,尤其是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興領域和養老托幼、家政服務、物流快遞、農村電商等新興產業用工需求快速增長,成為解決農民工就業矛盾的重要領域。
通過一系列保就業、穩就業政策的落地實施,四川省農民工就業取得了較為顯著的階段性成果,不僅沒有出現農民工大規模失業返鄉的尖銳矛盾,而且成功實現了疫情沖擊之下全省城鄉社會經濟發展總體穩定。相關統計數據表明,2020年1~6月,全省轉移就業農民工總人數2380.1萬人,相當于2019年底農民工總量2482.6萬人的95.9%,其中省內轉移就業1272.4萬人,省外輸出就業1107.7萬人,整體上全省農民工就業基本恢復到疫情前水平。
四川省農民工就業正逐步恢復到疫情前水平,但由于宏觀形勢依然復雜嚴峻,短期和長期矛盾相互交織,當前農民工就業仍然面臨嚴峻挑戰。
從統計數據看,農民工的顯性失業率并不高,然而背后存在大量的農民工隱性失業現象。盡管在政府崗位補貼、社保補貼等一系列政策扶持以及一些地方政府要求企業盡快“復工復產”和盡量少裁員、不裁員的情況下,企業已經“復工復產”,但受疫情沖擊,消費全面萎縮,企業訂單減少,生存難度加大,大量企業不得不采取彈性就業、調崗調薪、輪崗輪休、縮短工時、停工待崗等方式來應對疫情造成的用工需求減少的影響,相當一部分農民工只能領取基本工資,事實上處于隱性失業或半失業狀態。
就業結構性失衡主要是勞動力供給的結構和數量與市場需求不匹配,當前農民工面臨著雙重就業結構失衡的尖銳矛盾。一方面,受疫情影響,企業的用工需求大幅減少,在農民工的供給量保持不變或略有增加的情況下,農民工供給量大于市場用工需求量而導致農民工就業數量結構失衡矛盾;另一方面,當前中國正處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期,智能制造、數字經濟、新興業態等快速發展,對知識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長,而相當數量的農民工所掌握的專業知識技能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所需的知識技能不匹配,從而導致農民工就業技能結構失衡矛盾。總體上,疫情沖擊下農民工就業數量結構失衡與長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下農民工就業技能結構失衡的雙重矛盾交織,使農民工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
當前保農民工就業的組合性政策措施取得了重要進展,但就業穩定性仍存在較大壓力。調查表明,高強度政策補貼下增加的就業崗位和企業發展的實際就業需求并不完全一致,企業基于響應政府號召或者分享短期政策紅利增加的就業崗位帶有一定“非正常就業增長”的特征,一旦政府補貼政策力度減弱或者取消,部分企業必然會裁員以保其正常發展。實際上,這一矛盾己初步顯現,因就業不穩定導致的農民工“二次返鄉”現象已成為需要重視和關注的問題。農業農村部農村固定觀察點的調查顯示,截至2020年5月,“二次返鄉”農民工約為700萬人。一旦穩就業支持政策力度減弱或取消,農民工“二次返鄉”規模必然進一步大幅增長,農民工穩就業的挑戰性壓力必然會全面加大。
在現實生活中,保就業意味著個人擁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家庭有維系正常運轉的資金支持,可以說保就業是社會穩定的最大“壓艙石”,當前保就業的政策重心是保證現有企業不裁員或少裁員,盡最大努力將農民工穩在企業。然而在疫情沖擊之下,面對“斷單”“斷鏈”、成本上升、產品積壓等多重困境,企業面臨的最急迫的問題是流動性困難及其所引發的生存風險,經濟性裁員往往會成為企業謀求生存的基本選擇。因此,保就業和保企業存在著一定的內在沖突,如果僅僅單方面的注重保就業而忽視保企業生存,那么就業就失去了根基。
當前就業補貼、政府購買社保、穩定返崗等保就業的政策呈現出明顯的短期化特征,短期內能夠激勵企業吸納就業的積極性,然而這種短期化保障就業政策往往會損傷市場資源配置的功能作用,甚至出現與提升經濟效率相背離的現象。保就業有可能出現對落后生產方式的變相保護,阻礙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導致政策效率大打折扣,形成對保持長期良性發展業態的不利影響。
保就業政策的強力實施有效保證了農民工的穩定返崗復工,但當前農民工就業壓力依然較大,面對多樣化嚴峻挑戰,亟需從以下6個方面進一步優化農民工穩定就業的支持政策。
當前產業類型呈差異化發展態勢,不同農民工群體的就業需求并不一樣,因此應當因地制宜,分類探索建立更具針對性的就業扶持政策。在進一步完善企業吸納一批、自主靈活就業一批、創業扶持一批、兜底安置一批等政策的基礎上,應特別重視擴大新產業新業態較強的就業吸納能力,根據其規模和產業特點出臺更精準有效的相關政策措施,充分發揮其促進就業和推動就業結構優化的作用。例如:針對養老、快遞、互聯網+等新興業態出臺專項就業扶持政策,引導農民工向保姆、護工、小店主、新農商、配送員、導游等服務行業轉崗就業。
小微企業在增加就業、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長期存在的大規模化導向的產業政策卻使其得不到有效支持,基本處于依靠自身能力艱難發展的困境之中。在當前條件下,應重視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體系,針對小微企業經營壓力大、成本高、融資困難和稅費偏重等突出問題,全面落實對小微企業的減稅降費,鼓勵金融機構出臺更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強化金融服務和風險保障。針對地攤經濟、夜間經濟等小微經營主體的實際需求,出臺穩定性更強的專項扶持政策。
農民工就業能力弱,不適應產業結構變化下新的就業需求是當前面臨的普遍矛盾。應進一步強化對農民工能力培養的政策支持,充分挖掘利用現有培訓資源,落實和整合已有的農民工培訓政策,重點針對智能制造和新興業態發展趨勢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升農民工技能培訓的針對性和效率,鼓勵和引導農民工參加培訓并考取職業資格證書,不斷提高農民工技能水平,使其夠跟上產業發展帶來的技能需求變化,努力實現產業轉型升級與農民工穩定就業的良性互動。
將農業和農村領域作為引導返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的重要方向,以政策支持為手段導向就業目標定位,參與發展現代農業和成長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上,實現部分返鄉農民工在農村施展才能。一方面,圍繞農業“耕、種、收、管、烘、儲、銷”等發展需求,大力培育多元化、多形式、多層次的新型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引導返鄉農民工通過發展鄉村車間、家庭工場、手工作坊、創意農業等實現就業;另一方面,進一步拓展農業功能和發展鄉村休閑旅游,依托加工流通、休閑農業、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引導返鄉農民工在開發田園觀光、采摘垂釣、農事體驗、科普教育等項目中實現就業。
保農民工就業的根本在于保企業生存,只有更多的企業和市場主體存續發展才能提供更多穩定的就業崗位,因此必須實施保就業與保企業生存并重策略,在現有減稅降費和流動性支持政策的基礎上,應重點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優化企業營商環境、提供金融支持等方面出臺一攬子支持企業發展的扶持政策,構建有利于企業持續穩定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在保就業與保企業生存的過程中,要努力避免對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的扭曲,尤其要避免保就業變相成為對落后產能的保護。
在當前短期矛盾與長期挑戰相互交織的特殊時期,尤其需要將保就業的短期性政策與促進產業結構轉型的長期性戰略相銜接。一是切實踐行“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賦予進城農民工更加完整的市民權,實現農民工和城鎮居民一視同仁,從基本制度層面保障農民工平等的就業權利;二是逐步建立完善適應平臺經濟、共享員工等新興業態多樣化用工需求與用工制度,優化與之配套的社會保障、勞動關系等政策法規;三是深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以盤活要素配置效率為核心進行制度創新,建立農民工的農村承包地、宅基地、農房以及其他資源產權的自主有償退出和市場交易制度,制定回引返鄉農民工的相關制度和政策,重視培育和重用一批返鄉“能人”,使之成為新型農村管理人才,有效提升集體經濟發展能力和鄉村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