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紅 (江蘇蘇州市吳江區東太湖實驗小學)
課堂觀察作為一種專業的課堂行為研究,它有特有的科學研究方法、理論框架與實踐技術。用課堂觀察代替教研組傳統的上課、聽課、評課活動,更能帶動教師深入“教、研、寫”,能有效改進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提高教學質量,教師科研水平也會得以提升,最終提升學生課堂學習效率。
開展課堂觀察要明確研究方向,選定觀察主題,確立觀察點。為什么要一個團隊一起參與觀察?為什么要帶著觀察任務觀摩課堂中老師的教與學生學的行為?毋庸置疑,開展課堂觀察活動的目的是通過團隊力量共同解決教師日常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提升教師的課堂駕馭能力,增強學生課堂學習的有效性。明確課堂觀察目標任務后,老師重溫學校歷來開展的課堂觀察活動,再次細細解讀了課堂四現象:整塊學習時間、同學成為同學、窮盡思維可能、創造學習信息。
從一二年級學生性格特質、學情及常態課堂出現問題入手,以“同學成為同學”為研究導向,確立“伙伴式學習”為觀察點,意在順應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性情,發揮班集體中“同學”力量,從低年級數學課堂開始就營造同學之間互學、助學共生長的課堂學習氛圍,嘗試進行學生之間的合作與探究,讓學生間有多向互動、多元的信息交流、思維的碰撞,從而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
量表,是觀察課堂最重要的工具,也是“課堂觀察”活動面臨的最大的專業問題和實際問題。以“伙伴式學習”的觀察主題的課堂觀察量表怎么設計?觀察點是什么?它指向的是本次觀察主題的研究內容。低數組九位教師積極反思日常教育教學實踐,探討能促進伙伴式學習高效進行的因素,影響數學課堂伙伴式學習成效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來自教師行為及學生自身行為。教師哪些行為能促進學生伙伴式學習有效發生?以此制定觀察量表。從觀察教師行為視角設計六個觀察點:一是活動布置是否有效;二是任務要求是否明確;三是教師是否適時進行課堂調控;四是教師進行課堂巡視情況;五是教師參與小組學習討論交流情況;六是教師給予評價指導情況。從學生行為視角設計四個觀察點:第一,能否認真傾聽、明確活動要求;第二,能否積極進行合作學習;第三,合作學習具體表現;第四,合作學習成效體現。
課堂觀察在課堂上進行,是審視教師教與學生學的行為。開展課堂觀察的最終目的就是提升教師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執教者上好課是團隊進行課堂觀察有效開展的保證。低數組全體老師進行集體備課,對執教內容“9的乘法口訣”一課教材進行深度解讀,圍繞課程標準、教學目標制定本課學習目標:(1)通過學習掌握9 的乘法口訣,并能運用口訣計算9 的乘法。(2)在討論的過程中發現9 的乘法口訣的規律,找到如何快速記憶9 的乘法口訣的方法,發展初步的概括能力。(3)在探索中找尋乘法與除法之間的聯系,學會用9 的乘法口訣求商。指向三個學習目標設計了三個學習活動:編9 的乘法口訣、找規律速記口訣、運用9 的乘法口訣。版塊式學習活動設計思路清楚,適合二年級學生,把握本課重點,又有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考慮,突顯“伙伴式學習”,為本次主題課堂觀察提供活動主陣地。
有前期制定好的觀察量表這一課堂觀察工具,課堂上聽課者就能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觀察與評價活動。而觀察對象的選擇也有講究,由熟悉本班情況的執教者為觀察者選定觀察對象,盡量使涵蓋面廣,從學生所在教室位置情況、學生性格特征、學生學習能力層次體現等多方位考慮選擇典型性觀察對象。作為課堂觀察者的教師,首先是課堂中的一個學習者,與學生一樣專注參與課堂學習,再借助觀察工具用專業的眼光觀察學生、老師的課堂行為,及時記錄,留下論據,有思考有想法,及時進行分析做出評價記錄。第一次課堂實踐后,觀察團隊成員馬上進行研討,8 個人觀察位置、對象,得到的信息較為全面,并一起分析現象背后的原因。課堂中授課教師的教學行為影響學生伙伴式學習功效的發揮。觀察者一起分析研究,從第一次上課出現的問題出發,繼續解讀教材,分析學情,改進教學策略,從觀察量表選定的教師行為中的6 個觀察點入手提出改進教師課堂行為的建議。
第二次課堂實踐,通過課堂觀察這種更細致更有研究味的課例研討活動有效提升了教師的執教水平,課堂中呈現出“同學成為同學”的伙伴式學習的良好氛圍,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質量很高。這也驗證了二次觀察的合理性。
課堂觀察后團隊研討,收集、整理觀察信息、數據,并進行科學分析,最后撰寫課堂觀察報告,呈現經實踐檢驗后的經驗反思、總結,提出合理的教學建議,形成教學策略,以更好地應用于日常教學活動中。
通過以“同學成為同學”為研究導向,確立“伙伴式學習”為觀察點的二次課堂觀察活動,針對在低年級數學課堂中營造伙伴式學習的互學、助學的課堂現象,教師主導作用要充分發揮,有以下建議:
教師要做課前檢測工作,了解學情,設計適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有層次性的伙伴助學活動。有基礎知識的互查、互糾活動,更要有開放性有思維廣度的活動設計,有挑戰性,學生會有尋求合作的意愿,在伙伴互動中有共鳴、有擴充、有分歧,有再發現再創造,數學思維才能發散,學生互助學習的味才會有。活動要求還要明確、簡潔,有意義。
低年級課堂中開展伙伴式學習方式,教師要引導,通過積極評價讓學生知道怎么才是在小組合作,怎么樣的伙伴學習是有效的。伙伴學習帶來的好處有多少。老師要在活動前就明確活動要求及活動規則,并適當進行示范指導。在小組合作活動過程中,注意收集信息,進行個別或公開評價。
小組交流時,老師靠近并以學習者的姿態俯下身聆聽他們的交流,學生更為用心,當學生交流釋疑產生困難時,老師及時發現并點撥幫助,也給小組協助學習方式做了很好的示范與指導。課堂中,4 個人組成學習小組要有12 組,老師很難顧全。老師還要關注各個方位的學習小組,盡量都能、參與各個小組的交流活動。老師的關注,可以使小組協助學習發揮最大作用。如果平時有意培養小助手,在重要學習環節的小組交流活動時,可以讓小助手與老師一起參與課堂的巡查活動。
從交流環節中各成員組內交流時的參與程度、人數、時間、過程、結果、主動性等方面看,伙伴學習成員的搭配方式對學習成效影響很大。如果是4 人小組合作學習,首先男、女生人數相當,優、中、差三個層次的學生能互相帶動、提升,或是同一思維水平的成員組成學習小組,小組合作學習交流氛圍也比較和諧。在平時的課堂中學生的位置布置,應按學生性格、性別、學習能力等多方面考慮,合理安排學生在班座位,讓學生能順利合作學習,在各自學習水平上得到最大化發展。
課堂觀察立足課堂教學現象,捕捉課堂教與學細節,從日常教學中的問題出發,通過團隊研究解決教學問題。課堂觀察讓老師們經歷“先研再教、邊研邊教、以學定教、以研促寫”的團隊專業成長歷程,切實推進學校教研和科研的有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