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露瑤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規則是指約束、要求人們遵守正確的指引人們日常生活行為的規范條例。規則意識是個體關于規則知識的內化,是人們遵守規則的愿望和習慣,人們意識到規范地做某種行為是正確的,并且主動、自覺地去遵守規則。是指指引人們行為的規范準則的傾向性。規則意識不僅僅需要個體自身想要“規”的欲望,也需要外界引導認知規則,再內化為愿望去行動。小學階段是小學生培養規則意識、發展綜合能力的關鍵期,在小學時期初步形成規則意識,增強規則認知和加深規則情感,不僅有利于全面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養,還有利于小學生的健康成長。由于學校教育的輕視、家庭教育的忽視、社會的大環境影響等原因,造成小學生規則意識的缺乏,迫切需要一些適用的培育途徑。
規則有其自成體系的概念、原理、原則、策略等知識,而對于小學生而言,所要學習的規則內容主要分為日常生活規則、行為規則和學習規則三種類型。小學生理解規則內容時容易存在認知偏差,會本能地將“自由”與“規則”相對,由此否認和拒絕規則的合理性和規范性。以學習規則為例,上課專心聽講,課后及時完成課后練習并提交是基本的學習規則,但小學生會覺得自由選擇時間完成作業即可,就會忽略時間和空間要求,導致推遲練習完成時間或者變換地點完成等問題。
皮亞杰在《兒童道德判斷》中曾說,“規則意識是在服從命令的時候,也在不知不覺中就全部吸收了這些規則的感情和思想”。規則意識是與情感、思想有關聯的,它具有情感性、自覺性和轉化性。小學生無法理解規則的約束性和強制性,對規則的認同感不強,也就導致規則情感淡薄,那么實際上小學生并未完全接受規則的教化作用。以中小學校制定的規章制度為例,“不能在走廊上追逐打鬧”“不能大聲喧嘩”“禁止踐踏草坪”等標志性話語,從文字本身可以凸顯出強烈的約束感、命令感與權威感,但此類語言側重成人角度的表達,小學生并未將此類話語置于意識之中,也并未感受到此類規則的重要性,沒有達到共情共鳴作用。
童世駿在《論規則》一書中指出,“規則意識所涉及的,不僅是行動者關于規則的知識懂得多少,而是行動者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并且能夠自覺地遵守規則”。在個體規則意識的形成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規則意志的形成,需要個體將規則知識內化為規則意志,從而自覺自愿地指導個體正確的規則行為。小學生的自制力差、意志薄弱,特別容易引發規則行為脫節,以“紅燈停綠燈行”交通規則為例,2020 年,河南濟源一名四年級學生為了趕一趟公交車,闖紅燈過馬路時,被一輛正常過馬路的車撞倒。小學生并未將規則知識內化為自我的道德信念,也未外顯為自身的行為習慣,由此表現出來的就是學生個體的規則意志薄弱,規則行為脫節。
小學生的規則意識現狀從總體上來看存在對規則知識的認識和理解不足、對規則缺乏理性認同感、規則意志薄弱、規則行為不一致等問題,而小學生的規則意識的培養主要是通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方面的合力共同作用的,筆者對小學生規則意識缺乏的成因尋繹從四個方面出發。
學校是小學生進行規則教育的最重要的場所,但是學校教育的重點偏移與不完善卻是造成小學生規則意識缺乏的最重要的原因。首先,學校教育的理念始終是以智育為主,盡管國家一直提倡素質教育,要求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但是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最突出的重點依舊是以智育為主,德育的地位可有可無的現象,規則教育是德育的重點,忽視德育的重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忽略了規則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學校進行規則教育的教育方式過于單一,強調以知識傳授為主,強調教師權威為主,規則內容也著重以書本教材為主,教師對于規則知識內容的講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學生對于規則的認識和理解,但是若在大程度上忽視實踐的必要性,則會導致小學生規則行為脫節,知行不合一的現象。最后,學校對小學生規則教育的結果評價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規則意識是心理學上的概念,是作為直接經驗的個人對于客觀規則之心理現象的總和,表現為知、情、意三者的統一[7],學校對小學生是否符合規則的評價主要從簡單的外顯行為來判斷,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失公準的。
家庭是小學生培養規則意識的第二主要陣地,同時也是小學生習得日常生活規則的主要場所,因此,家庭對于規則教育的忽視與缺乏是造成小學生規則意識缺乏的主要原因。首先,家庭的規則教育理念偏差,部分家長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那么學生在品德意志、習慣行為等方面的養成就是學校的責任,因此,忽略對于小學生在家庭的規則意識的培養,同時部分家長對于小學生的規則意識培養也不夠重視,認為學習知識、提高成績才是第一要務,以智育為主,德育為輔。其次,家長的行為舉止、待事態度等并未起到以身作則的作用,小學生處于易模仿和易打破規則的階段,若家長時常破壞規則,如闖紅燈過馬路、給予孩子的約定不實現等,會造成小學生對規則的忽視,影響小學生的規則意識的形成。最后,家庭缺乏和學校的合作,教育需要通力合作才能達到最優化,若家庭不配合或者與學校的規則教育相左,容易抵消小學生在學校所習得的規則效果。
學生的教育是學校、家庭與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但社會教育提供的大環境在一定程度上產生的消極影響是導致小學生規則意識缺乏的重要原因。首先是傳統文化中有關人情文化的影響,人情文化是我國社會交往的重要的特征,重“人治”輕“法治”,重“人情”輕“規則”在中國傳統社會意識中占據重要地位,情理重于法理、人情重于規則的人際交往容易打破社會秩序和規則,挑戰規則的權威性。其次是互聯網、微信、快手、微博等自媒體傳播所造成的消極影響與不良引導,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各種媒體軟件更新換代,小學生不可避免地參與網絡活動,看抖音、刷微博、打游戲等,輕易受到他人的不良蠱惑和思想誘導,如中國式過馬路、游戲里相互指責罵臟話、過馬路闖紅燈、排隊插隊、公共場所抽煙吵架等,社會網絡所呈現的關于規則教育的負面教材,無意中造成對小學生的錯誤示范,導致小學生的規則行為脫節。
規則教育是教育者傳授規則知識,受教育者能動地接受知識,因此,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會影響自身的規則意識的培育。首先是小學生在心理發展的特點會存在注意力不穩定、自控力不強、意志力較差等特點,規則意識的形成是需要個體學習規則知識,并且內化為自身的意識再轉化為外顯行為,小學生的心理發育不成熟,會影響小學生對復雜的規則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對規則意義的理解與認識不夠深刻,間接地影響小學生的規則意識的形成的整個過程。其次是小學生自我意識較強,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去認識事物的發展,但又易于被他人誘導,尤其是同齡人誘導小學生打破規則的約束是十分簡單的事。
基于小學生規則意識缺乏的成因分析,小學生的規則意識缺乏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的,但社會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能輕易轉化與改變的,而培養小學生規則意識的最主要的場所是學校和家庭,因此,筆者重點從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入手,探討小學生規則意識的具體的培育路徑。
課堂教學是教師培養小學生規則意識的重要渠道,在各科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各科獨特的學科特點、發揮課程教學的教育性,引導小學生認識和理解規則的知識與內容,加深小學生對規則的印象,培育小學生的規則意識。對于語文、道德與法治等包含文科性質的學科,教師可以利用規則故事、規則案例等內容,讓小學生體會規則,從而來認識規則;對于數學、科學等包含理科性質的學科,教師可以利用其所特有的關于知識的思維邏輯性,如公式、定理等內容,提升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理解規則,培育小學生的規則意識。
教師是小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最重要的對象,在教育教學、日常交往的過程中,教師的言行舉止、待事態度等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小學生,對于小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和行為習慣的養成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師要發揮好榜樣表率作用。教師自身要做到言行一致,不輕易破壞學校的規定和守則,如不遲到、不早退,上課期間不玩手機、不與其他老師閑聊等,從日常的課堂教學、人際交往做到守規則、守紀律;教師要平等尊重地對待學生,當小學生觸犯規則時要有耐心地指引,要有針對性地引導小學生認識自己的錯誤,矯正自己的不良言行。
學校舉辦的各式各樣的活動是培養小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方式,小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也可以通過各種活動傳遞的教育作用來完成,尤其是開展專題的規則教育活動,如在班級的班團會活動里,可以開展愛國教育、交通規則教育等活動,讓小學生在這類班團會活動中加深對規則的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對于課外實踐活動,可以開展社區環衛工人體驗活動、交通規則引導員體驗活動等,讓小學生在角色體驗中升華規則情感與規則意志;對于學校的文體活動,可以開展文明之星、文明班級等評選活動,激發班級和小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通過優秀榜樣的力量去影響小學生培育規則意識。
家庭的教育理念對培養小學生的道德品質、綜合能力等有重要的影響,家庭是培育小學生關于日常行為規則意識的最重要場所,家庭要承擔起培養小學生規則意識的責任重擔,家長需要以身作則,以榜樣的作用來影響小學生,如早睡早起、生活規律、說到做到、遵守交通規則等;家長需要改變重智育輕德育的教育理念,注重小學生的個人品質的培養,在小學生發展的關鍵階段注重培養其規則意識。
家校合作需要學校教師與家長共同承擔小學生成長發展的責任。培養小學生的規則意識,要發揮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引導家庭教育參與合作育人的責任意識,發揮家庭教育的輔助作用,增強對小學生規則教育的重視度。家校合作方式多種多樣,如教師家訪、家長會、家校合作平臺、微信群等,教師和家長共享小學生的教育信息,共同從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入手,形成教育合力,使學生在學習與實踐中加深對規則的認知和理解,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規則情感與規則意志,通過具體的行為規范矯正小學生的規則行為,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以達到培育小學生規則意識的目的,促進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