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劉合英
(1.山東滕州市育才中學;2.山東滕州市至善學校)
近年來,我市教育科學院全面推進中小學學科課程綱要的編寫工作,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校的課程管理與評價能力,提高了廣大教師的教學規劃與設計能力,提高了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然而,也有些教師的思考還不能從“一節課”走向“一門課程”,甚至對課程綱要的理解存在偏頗。本文以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為例,就一個學期的學科課程綱要編寫要求略陳管見。
一個完整的課程綱要通常由課程背景、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及課程評價五個部分組成。其中,后四個部分是四大課程元素。分述如下:
課程背景是四大課程元素設計的根據。在學科課程綱要的編寫中,可以從理念、課標、教材、學情等方面進行分析。
1.明確課程理念。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是教育的核心問題。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發展核心素養、促進全面發展是教育的時代要求。要了解學科基本理念和教材設計依據,分析本學期教材內容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對學生學習和成長的作用。
2.分解課程標準。基于學科核心素養要求,采用逆推的方法,依據教材內容把課程內容標準分解到每個學期,再去反思課程標準中所提到的內容是否在教材中有與之匹配的內容,明確學科課程整體內容標準在本學期的范圍界定。同時也要參考《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黨的系列重大方針政策等內容。
3.厘清教學內容。通讀三個年級六本教材,梳理教材的知識體系和編排意圖,厘清本學期要學習的內容及其與前后學期學習內容之間的關系,創造性地用好教材,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課應有的教育價值。
4.分析學習能力。了解所教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分析學生在成長需要、價值認同、現實困惑等方面的共性特點及個體差異。
課程目標是課程的靈魂。制定目標的依據是對課程標準的分解和對學生的研究、對學材及其他教學資源的分析。
1.界定目標范圍。對應學期教材內容,厘清學科課程標準、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本學期的目標要求,依據學科核心素養系統地制定一個學期的課程目標,準確界定學期課程目標的范圍。
2.分解內容標準。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標準表述比較寬泛,沒有與學期教學、單元教學、課時教學一一對應,需要我們結合標準內容和教材內容進行細致分析,對課程標準進行分解,然后確定本學期的課程目標。
3.整合三維目標。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實現鑄魂育人目的,依據課標、教材和學情,聚焦核心素養要求,整合表達三維目標。整合后的教學目標通常包含學習的路徑、掌握的知識、習得的方法和收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四個要素。
4.規范陳述方式。課程目標要求全面、適當、清晰。內容上要體現三個維度,但呈現方式不需要逐個列舉。目標的陳述以學生為主體,主干句式包含一個動詞或一個名詞。如通過……(路徑),了解……(知識),提高……(能力),養成……(情感態度價值觀)。
實現課程目標,就要依據課標、教材及各種學習資源設置科學的教學內容。
1.落實課程標準。依據教學內容,分析課程標準、《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黨和國家的系列重大方針政策等內容在本學期的體現和要求。
2.界定內容范圍。在全面把握內容標準的基礎上,結合本學期的教材內容,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引領,明確本學期內容標準的范圍。由于內容標準沒有具體指出學習內容的要點和學習順序,教師就要根據教學實際界定本學期的教學內容。
3.整合課程內容。根據課程目標、校情、學情,以學生的生活邏輯為主線,理論邏輯和生活邏輯有機結合,創造性地整合教材內容。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以及學生的疑惑點,遵循問題解決式的設計思路安排教學內容層次。
4.多元方式呈現。課程內容的呈現方式靈活多樣。通常用表格列出本單元的章節名稱及其對應的課程標準內容要求,也可以制作思維導圖、單元知識樹等。課程內容的設計除了新授、練習、復習課外,綜合實踐活動、試卷講評也要融入其中,突出實用性。
課程實施以課程內容為載體,創造性地設計學習活動,合理安排課時,幫助學生達成學期目標。課程實施要與課程內容完全匹配。
1.準備課程資源。為課程實施服務的課程資源主要包括教材、時事教育讀本、配套練習冊、教具學具、音像資源、實物資源及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資源等。
2.設計學習活動。貫徹“三貼近”原則,在生活中、活動中、互動中進行品德教育,體現品德教育讓生活更美好的學科理念;立足學科核心素養,依據學校辦學特色、教學活動、學生認知特點、教師特長等,設計具有體驗性、探究性、實踐性、開放性的學習活動,實現課程內容活動化,活動設計內容化的統一,保證學習目標達成度。
3.合理安排課時。依據學期單元教學內容、學校校歷、學生認知程度等,科學合理地安排新授課、復習課、講評課及單元檢測、期中期末檢測的教學課時。
課程評價是落實課程目標的關鍵要素,是為檢測學生是否達成目標而設計的評價任務,反饋學生的學習過程及結果,以促進學生的學習。
1.評價框架完整。課程評價是證明學生一個學期的學習目標是否達成的整體性評價框架,設計要貫穿整個學期,突出學科特點、年級特點,明確評什么、怎么評、評的標準等,與整個綱要的目標、內容、實施相匹配。
2.評價內容全面。找到每個單元、每個課時中學生學習的“核心概念”,界定評價內容。評價內容要全面,既要讓學生明確該往哪方面努力,努力到什么程度,也要指導教師時刻關注學生學的過程和結果。
3.評價形式多樣。根據課程內容,一般分為形成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具體到單元、課時,可以設計一般性評價,如口頭提問、談話、作業以及課堂達標測試、單元測試或考試、安排實踐性活動等。就期中、期末檢測而言,既要設置客觀性試題,又要注重開發表現性評價。課堂評價任務形式多元靈活,針對性、可操作性強。
4. 評價結果運用得當。課程評價要具有較強的檢測、反饋和診斷功能,評價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要在每一節課都合理運用反饋、評價機制,處理好課堂預測與課堂生成的關系,收集學生是否學會的證據,把這些證據計入學生的成長檔案,同時以適當的方式發給家長,作為教師、家長幫助輔導學生的依據。
1.研讀課程標準和教材。全面學習研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十九大、十九屆四中全會文件等的內容,明確各自的要求在學期教學中的落實情況;通讀七八九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系統全面地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知識體系和呈現方式,準確把握各年級教學內容的地位和價值,明確各學期的課程安排與整個課程安排之間的邏輯關系。
2.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認真分析學情,詳細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和學習經驗水平,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編制課程綱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責任的承擔者。編制課程目標時要避免出現“培養、讓、使、引導”等以教師為主體的詞語,將教師講堂真正變為學生學堂,學生才是課堂的真正主人。
3.更新編制設計理念。要以“基于標準的教學設計”理念為引領,依據“課程標準”界定學習目標,保持課程標準與學習目標的一致性;評價設計先于教學活動的設計,體現評價促進學生學習的理念;依據學習目標設計教學活動,通過學習評價調整、補救課堂教學,確保學習目標的實現。
4.體現教學特色。學期課程綱要既要凸顯學校的教學特色,又要突出學科、年級、教師的個性特點,以實用為標準,以提升教師專業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
5.處理好幾個關系。處理好本學期的課程安排與整個課程安排之間的邏輯關系,準確把握每學期的課程地位和價值,立體式構建課程綱要;處理好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四大課程元素的關系,明確各自的具體要求;處理好學期課程綱與傳統學期教學計劃的關系,明確二者的不同,要立足于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學科素養,把三個年級看作為一個整體,系統性地研究一個學期的目標,對整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對教師自身專業成長起到指導作用。
總之,課程綱要以提綱的形式呈現了一門課程的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四個基本要素,全面回答了為什么學、學什么、怎樣學、學到什么程度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