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艷麗 王曉明 陳立媛 張迪 孫麗麗 (黑龍江工程學院思政部)
2019 年3 月1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由此高度凸顯了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意義,這也向高校思政課教師提出嚴峻要求。“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一門必修課,如何能使學生在學習中既能獲取知識,又能樹立正確的三觀,滿足其成長發展的需要,增強其獲得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著力點,更是“綱要”課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中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綱要”課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過程中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
比照高校其他幾門思政課,“綱要”課富有鮮明特色。它具有雙重屬性——從學科性質上看,是一門歷史課;從社會功能上看,是一門思政課。在它的雙重屬性中,歷史教育是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目的。上好這門課,必須兼顧“目的”和“手段”,且要凸顯和強化“目的”。一方面,要從歷史維度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講清楚重要歷史事件、重大歷史背景、重點歷史人物;另一方面,由于其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定位,要引導學生通過對中國近現代史主線的學習,認識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及其內在規律性,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最好的清醒劑。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因此,講好中國近現代史,幫助學生認清史實,把握好歷史發展規律;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人生觀,鼓舞他們奮力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責任重大,意義深遠。
高校思政課教學過程應強化學生的主體作用。因為我們的授課對象是青年學生,經過多年的學校教育,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見解,也有一定的理論基礎,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課堂教學的主要參與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否真正參與進去,發揮主體作用關乎“綱要”課的親和力和獲得感。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注重學生真正需要“學什么”,而是更多地強調“教什么”,以“滿堂灌”“一言堂”為主,偶爾提問一兩個問題讓學生參與一下體現互動式教學。但是,這種互動式的提問只是個別同學參與回答一下問題,而多數同學跟旁觀者一樣并未進行深入思考和參與回答,課堂參與度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難以得到真正發揮,師生之間也難以發生深度的碰觸、溝通交流,學生們對思政課的需求和期待難以得到滿足,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獲得感的增強。
與其他課程不同,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應該是思辨的、鮮活的、常新的,且能夠碰撞學生思想實際的。正如此,“綱要”課的教學內容是否具有吸引力,能否滿足學生的現實需要,成為影響學生對“綱要”課認可度和喜愛度的關鍵因素。大學生所關心關注的問題是一些重大歷史和社會熱點難點,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授課時更多地關注的是教材中知識體系的傳播,對大學生關注的現實熱點、難點問題不直接面對,從而出現將現實生活與課堂教學脫節的現象,學生對老師的理論化、抽象化的講解缺乏生動性和實踐性而失去了興趣,課堂上也不愿意參與其中,課堂變成了教師一個人的陣地,學生思想困惑的“扣子”解不開,獲得感自然無從談起。
高校思政課應致力于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應貼近青年學生的實際,這就要求其應體現形式多樣、方法靈活、手段豐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方法對于促進教學內容更好地被學生理解和接受,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在傳統的“綱要”課教學中,教師運用的教學方式方法比較有限,主要以講授為主,討論、提問為輔,主要以PPT 多媒體為主,少量視頻和板書為輔,學生感到歷史是抽象的、枯燥的、乏味的,全然失去了興趣。而對于顛覆傳統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的研究性學習、網上學習討論、情景教學、問題鏈式教學、現場教學等教學方式方法應用極少,自然使學生對學習缺乏新鮮感而影響獲得感。
社會實踐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強化實踐教學的作用和地位,探索實踐教學的長效機制,牢固樹立實踐育人的教學理念,意義重大。實踐教學是課堂理論教學的有益補充,通過課后的實踐能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認識和應用。但是由于受人力、物力、財力和安全問題等因素的影響,使“綱要”課的實踐教學難以開展。基本上都是以課堂理論教學的形式為主。即使開展了也因為經費、人員不足、缺少配套措施等因素而往往效果不佳,這使得學生難以在現實體驗中感悟和運用課堂中所學的教學內容。長此以往,學生們便會覺得“綱要”課是無用的,是空講大道理的。所以,“綱要”課對于實踐教學的輕視阻礙了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運用知識的獲得感。
提升學生的獲得感,首先應把思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應致力于開啟學生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讓“綱要”課堂煥發青春活力,吸引學生主動學習參與。學生的角色發生轉換,才能提升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才能增強獲得感。在教學理念上,教師在發揮主導作用的同時,應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充分尊重和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將互動作為思政課課堂教學的主線。如,在學習“第一章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方面的知識點時,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帝國主義侵略的表現,體現“全班總動員”,每人說一條,一人說完下一個人接著說,這樣可以促使每個人都去積極地思考,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接著再讓學生思考“帝國主義的侵略究竟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呢?”可以給5 分鐘討論,然后鼓勵同學們積極踴躍發言,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最后總結。以此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達到入耳、入腦、入心,獲得感十足。
實踐是理論的源泉,現實世界是理論的生成與發展基礎。增強學生對“綱要”課的獲得感,從根本上說就是要滿足學生的現實需求,那么,教師就要在了解學生需要的基礎上要精心選取教學內容并進行優化,針對學生關注現實的特點,將重大歷史和社會熱點及時納入“綱要”課教學內容中,把“要求我講”的內容講成學生“希望我講”的,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只有這樣真正地與學生的生活世界接軌,著眼于學生的所思所想,才會使學生聽了之后覺得有所收獲,有所成長,親身體驗到“綱要”課的獲得感。
實踐教學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鞏固理論教學成果的重要環節。要真正學好理論、用好理論,必須將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到實踐中去學習、檢驗和運用。如在講述“第十章、十一章關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等內容時,可組織學生到當地的新農村實踐教學基地了解當地新農村建設的成就,切實感受新農村建設的巨大變化,增強他們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增強他們的“四個自信”,更加堅定他們的理想信念,引領他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發成才,奮力擔當,赤誠貢獻青春力量。
教學方式直接關乎課堂效果,是影響學生獲得感的關鍵要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地采用多樣化的、符合學生接受心理和規律的教學方式。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參與討論的積極性,使其更主動更愿意去學習,獲得感更強。
一是采用小班授課教學。避免大班授課,班級人數減少了,學生課堂參與討論和發言的機會自然就多了,教師在授課的時候可以關注到每位學生,學生課堂參與的熱情也提高了。
二是采用課上和課下相結合的方式。教師在課下引導學生做好預習,并通過釘釘群上傳一些跟課程相關的資料、視頻、PPT 等讓學生進行自學。課上針對一些重點、難點問題進行講解和梳理,對一些有爭議的問題進行討論,讓學生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和觀點,這樣學生課堂參與度自然提高,他們在討論發言的同時也培養了其邏輯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是采用專題式教學。專題式教學可以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有效的整合,在不脫離教材的情況下,融入一些社會熱點問題,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教師進行創新設計,使內容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廣度。在專題教學設計上,要增強問題意識,凸顯問題導向,以問題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并盡可能形成“問題鏈”,在持續發問中引發學生持續思考、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