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蒲
(上思縣水利局水利站,廣西 上思 535599)
為解決我國農村居民的飲水安全問題,政府投入了大量財力、物力,通過有計劃地建設水源工程、集水設施、消毒設施等,極大改善了農村的水源環境。自“十三五”規劃實施以來,我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模式隨著農村發展形勢的變化而變化。經過多年的建設管理與摸索總結,我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由原來的小、散、多建設模式逐步演變成規?;?、集中化的城鄉一體化建設模式,有效地解決了農村飲水工程面臨的三大難題,即水源保障問題、水質保障問題和供水保障問題。
農村飲水安全問題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實施農村供水保障工程。加強中小型水庫等穩定水源工程建設和水源保護,實施規模化供水工程建設和小型工程標準化改造,有條件的地區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到2025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8%。由此可見,做好農村飲水安全保障工作,是確保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環節,也為接下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1]。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作,涉及群眾意愿、工程選址、建設投資及運行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在建設過程中,不僅需要從工程技術層面考慮問題,而且需要從當地社會環境、文化習俗及建后運行等方面綜合協調考慮。截至2020年底,我國實現了832個貧困縣、12.8萬個貧困村、9 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且飲水困難問題得到了基本解決,但從長遠角度來看,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鞏固。分析發現,當前影響我國農村飲水安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近年來,隨著人們居住用地范圍的不斷擴大,許多農村山地被開發占用,生態水源遭到嚴重破壞,加之氣候異常,降水量時空分布不均,許多河流和湖泊的來水量都出現了不同程度下降,甚至出現斷流、干涸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在干旱季節,農村傳統模式下建設的大口井、深水井、小溪流攔水壩等小型飲水工程可能會出現供水水源不足甚至水源枯竭的情況。這些建設規模較小的供水工程蓄水能力弱,沒有穩定的水源,干旱季到來時抵抗能力較差,不足以應對連續的干旱等自然災害,如果遇到長時間干旱,可能會出現長期無水的情況,直接影響農民的生產生活[2]。
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種植、養殖規模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工業產業進駐農村。農業生產中化肥、養殖污水及工業廢水的不規范排放,使其中所含的金屬元素和其他有害物質經地表徑流流入農田,使水源生態環境受到破壞,造成水源地水質逐年下降。有些地區受經濟等因素的影響,未能建設完善的農村飲水工程供水配套設施,供水條件較為簡陋,缺乏科學合理的凈水與消毒設備,導致飲用水中的有害物質沒有經過有效過濾而直接供給用戶,長期飲用則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某縣疾控中心對水井或山泉水等水源點進行水質監測發現,在提取的45份水樣中,菌落總數超標3份,色度超標2份,渾濁度超標6份,pH值超標1份,鐵元素超標4份,鋁元素超標2份。由此可知,大部分農村地區僅能解決群眾缺水問題,水源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雖然地方政府已經通過建設一些小型飲水工程來應對農村飲水安全問題,但通過對歷年建設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進行調研發現,許多農村小型飲水工程建成后交由當地村委或受益群眾代表進行管理。然而,有些工程項目的供水規模小,農戶少且居住比較分散,水費收取也較少,加之政府對工程管理人員的補貼較低,不足以維持管理員的基本工資,最終造成無人愿意管理,項目被閑置而未發揮出其預期的作用[3]。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應以問題為向導,以縣為單元,統籌規劃,進一步優化農村供水格局,以集中供水為主、分散式供水為輔。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充分挖掘現有城鎮水廠的供水潛力,延伸管網,擴大供水區域,與現有的其他飲水工程連通,推動城鎮供水設施向農村延伸,實行城鄉供水一體化[4]。對于條件比較欠缺的地區,可查找穩定水源,興建小型集中供水設施,同時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逐步提高供水規模。例如,某縣農村供水保障“十四五”規劃報告中,將整個縣城中西部地區4個相對集中的鄉鎮進行了“四鎮聯片改造工程”,項目依托4個鄉鎮已有的7個水廠進行擴網改造,更換設備,擴大規模,并網供水。整個城鄉一體化供水項目覆蓋了上思縣65%的人口,從而有效保障了全縣大部分人口的飲水問題。
隨著科學的發展、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建設引入了新技術與新工藝。目前,對于標準的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項目,對水廠設施的建設要求比相對普通的小型飲水工程高,一般均配備有標準的“三大池”,即絮凝池、沉淀池和過濾池,對水源水進行反應、絮凝、沉淀、過濾,最終通過消毒達到飲水標準后供給農戶。部分廠區受場地等條件限制,可根據需要采用裝配式一體化的凈水設備,其凈水處理功能比較完善。對于一些礦物質含量及其他元素含量超標的水源,水廠可以采用現代特殊工藝,對其進行軟化、電離等特殊處理,使之達到飲用標準。另外,目前推廣使用的聚氯乙烯(PVC)和聚乙烯(PE)等新型飲水管材,在衛生安全、抗壓強度、生產成本及施工便捷度等方面的綜合性能超過了以前常用的鋼管、鍍鋅管等管材,從而使整個供水系統都能達到衛生標準的要求,確保了飲水工程的末梢水達標,使農戶能真正喝到清潔、干凈的水[5]。
推進城鄉一體化供水的優勢不僅在于能提供穩定且干凈的水源,而且在項目的管理和運行上,較以往的小型飲水工程更加專業。在管理上,可通過專業的管理公司來運行,公司的專業人員在管理和技術等方面優于普通的群眾管理員,且能實現整個片區統一管理、統一調度,有利于整個供水系統的統籌安排。在運行上,可以充分利用現代互聯網、云計算、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等信息技術,借助電腦軟件繪制出整個工程的管路分布圖,通過安裝管道壓力傳感器、電子流量計、電子水表等配套設備,將整個區域的所有供水水廠、用水單位、用水戶等相關信息收集到管理軟件系統內,實現24 h精準監控。這樣管理人員可以隨時了解各用水戶的用水情況和繳費情況,通過系統發短信提示繳費,用水戶也能在網上進入系統客戶端自行查詢和繳費。出現供水故障時,管理員可以通過管理系統排查各片區管道的供水壓力和流量,從而對問題發生區域做出及時判斷,并對故障進行及時處理,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在一次農村飲水安全典型經驗交流會中,某區一個由50人組建的水利局供水公司,建設了人飲大數據平臺信息網,將上思縣所有水廠、村屯水池、家庭水柜以及參與運行、管護責任的供水公司、鄉鎮水利站、村委等全部收錄在系統內,對全區10座供水廠、1 430座集水池、575個家庭水柜進行實時在線監測,由供水公司全面管理調度,供水服務人口24萬余人,占全區人口的83%,為全區的飲水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隨著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生活需要,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也在不斷創新,通過利用已建或新建工程,連片供水,為缺水地區提供安全用水,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鞏固提升農村飲水安全,完善公共供水服務體系,提升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