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娟 劉曉莉(山東淄博實驗中學)
“項目學習”,國外稱為“ProjectBasedLearning”,簡稱“PBL”;國內稱為“基于項目的學習”“項目教學法”等。
“項目學習”具有以下幾個核心要素:一是以學生為中心;二是以項目為載體解決真實問題;三是在實踐活動中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語文的項目學習就是以學生為中心,以項目為載體,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解決問題,最終發展語文核心素養的教學方法。
《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2017版)》新增十八個學習任務群,褚樹榮(2018)《滲透與介入:學習任務群進課堂的難度化解》中認為,“任務群”是源于PBL項目的學習方式,在理解“基于項目的學習”中,他認為學習任務群是本土實驗個例的標準化,也是西方“基于項目的學習”的中國化。
“項目學習”雖然引自國外,但我國在《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2017版)》第六部分“實施建議”中指出,通過項目學習等方式,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整體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相應國家“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學校開展了線上學習的教學方式,筆者通過《疫情期間高中生語文線上學習調查問卷》,分析高中生語文線上學習的現狀,發現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補充多樣化的上課形式,增加師生的互動,是改善線上學習的當務之急。
在線上運用項目學習方式,可以豐富上課形式,根據它的內涵,讓學生以項目為載體,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進行合作分工,通過實踐活動解決問題,這個學習過程不僅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課上課下溝通交流,而且整個過程以學生為主體,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與能力。
筆者在線上授課期間,嘗試運用項目學習的形式,做了一些實踐探索與反思。
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8: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和“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14:中華傳統文化專題探討”中直接明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內容。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日本為援助中國抗疫捐贈的物資上印著的詩句感動了許多人,線上授課教師提及這些相關詩詞時,大部分同學都無所知,不知其意。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和高中詩詞專題教學實際,結合互聯網資源,如何挖掘傳統詩詞的內在精神與時代內容結合,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凝練、發揚、傳承,從而落實學生的核心素養,筆者設計了“抗疫精神詩中現,傳統文化有力量”為主題的語文項目學習。
項目學習目標基于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和學情,確定如下:
1.利用網絡資源,搜集、整理材料,理解古詩的含義,編寫《彰顯抗疫精神之古詩詞選》,提高詩詞鑒賞能力。關注當下生活,編輯抗疫英雄的事跡,彰顯抗疫精神。
2.運用思辨的思維,探討古詩詞文化的力量和創新。
3.運用多媒體技術,通過朗誦、寫作等,制作個性化項目作品。
4.提升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和創造力,形成評價反思和分享的意識。
1.創設情境。“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這些暖心的詩句屢屢出現在國家間互相捐贈的物資上,在傳遞友誼的同時,也展示了中華古詩詞穿越千年的魅力。面對當前的新冠疫情,中國詩詞大會欄目組特舉辦一期特別節目——“抗疫精神詩中現,傳統文化有力量”。
2.設計項目活動。
項目活動一:探千年古詩,顯抗疫精神。
你作為此次中國詩詞大會特別節目組成員,需圍繞五類抗疫精神(一是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守望相助精神;二是聞令而動、雷厲風行的英勇戰斗精神;三是顧全大局、壯士斷腕的“一盤棋”精神;四是舍生忘死、逆行而上的英雄主義精神;五是充滿信心、敢于勝利的積極樂觀精神),搜集和整理相關古詩詞,編寫《彰顯抗疫精神之古詩詞選集》作為題庫,以備節目使用。
具體驅動任務:
(1)摘抄援助物資箱上的詩句,查明作者和出處,揣摩意思和捐贈者表達的情感。(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8: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
(2)搜集整理其他相關古詩詞,編寫《彰顯抗疫精神之古詩詞選集》。(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8: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
項目活動二:尋抗疫英雄,贊抗疫精神。
欄目組為營造氛圍,讓參賽選手和觀眾更深入體會抗疫精神,選手們在激烈的比賽間隙,會進行詩歌朗誦,屆時屏幕會展播抗疫英雄事跡。
具體驅動任務:
(1)搜集整理自己最敬佩的一位抗疫英雄事跡,做成一個小短片。(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3:跨媒介閱讀與交流)
(2)選擇一首古詩詞,朗誦致英雄。(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3:跨媒介閱讀與交流)
項目活動三:我以我筆寫春秋——論“詩詞文化在新冠疫情中的力量”。
中國詩詞大會舉辦的這期特別節目,旨在體現詩詞文化在特殊時期的力量,以彰顯抗疫精神。這期節目最后,需要主持人針對此次的特別節目做一個總結發言。
具體驅動任務:
以“詩詞文化在新冠疫情中的力量”為主題寫一篇評論文章,作為中國詩詞大會特別節目的總結發言。(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5:文學閱讀與寫作)
量規作為一種結構化的評價工具,描述的是對學生學習表現的具體期望,是對學生學業績效,包括學習過程中的行為、認知、態度和各種學習結果(如作品、口頭陳述、調研報告、論文等)進行評價的一套標準。量規通常從與學習目標相關的多個維度規定評價準則和劃分等級,并且融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于一體。此項目根據項目活動的驅動任務制作了《彰顯抗疫精神之古詩詞選集》評價單、《抗疫英雄事跡》短片評價單、詩歌朗誦評價單、《詩詞文化在新冠疫情中的力量》主題寫作評價單。
1.本次的項目學習的主題來自真實的生活,結合學生的學情和時代背景確立,項目活動的情境創設來源于現實中師生喜聞樂見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欄目——“中國詩詞大會”,設計的三個項目活動基于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由淺入深,驅動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發揮思維力,運用審美鑒賞眼光,發揚合作精神和家國情懷,加深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理解。
2.從實踐案例看,學生通過詩歌的鑒賞和朗誦,評論寫作和數字媒體技術等多種形式,比傳統的線上學習有了更多的參與感和獲得感,提高了線上自主學習的興趣。
3.從評價方式和結果看,借助過程性、標準化與主觀化相結合的評價量規,學生的能力水平能夠得到直觀反映,體現出項目學習的巨大潛力,這為后面的語文項目學習實踐提供了依據。但是制定的一些過程性、表現性評價工具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項目學習是新課程改革下語文學習的有效方式,它從注重個人學習轉變為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從只學習課本轉變為通過多種學習資源的學習來完成真實任務,學生成為積極互助的知識建構者,促進了學生的深度學習。而線上的項目學習更是突破了“學習課時”的限制,有利于整合開發課本內容,促進課程資源的生本化,拓展線上線下的教學時空,提高學生的大語文素質。當然,這也對教師角色觀念、知識結構、設計思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以“任務群”為核心,共立項目主題;2.以學生掌握關鍵知識與技能為重點,共設任務驅動問題;3.以定義作品為先導,共建項目評價量規;4.以多種教學策略為補充,共施項目活動;5.以落實“學習任務群”為目標,展示項目作品;6.以多樣化評價方式,檢驗學習效果。
非常時期,學生的線上學習不可避免,用項目學習之“好風”,助師生上知識“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