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近期看陳嘉映先生寫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教育,有這么一段話:“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讓受教育者最終能夠獨立判斷,什么是他真正要的好……教育為孩子好,歸根到底是要幫助孩子逐漸成長,形成他自己的人格,能依賴自己的判斷去選擇自己的道路,去決定什么對他是好的。世上有種種可能的生活,其中只有一種是我選擇的,或是我被拋入的,但我并不是被封閉在這種生活里面,我有所領悟地過著這對我唯一的生活。這種生活因此富有意義。”
陳嘉映先生對教育的這段哲學思考,對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很好的啟示作用。面對教育過程中的各種問題,校長們都在思考,也都在不斷地進行各種嘗試,這對我國教育發展來講是一件好事。但是,唯分數論的辦學依然屢見不鮮,功利主義的辦學思路在校園里并不罕見。歸根結底,我們還是沒有回到教育的原點去思考我們做教育、辦學校,到底要干什么?
作為中學校長,我從來不反對努力讓學生取得好的成績,把學生送入適合的大學,讓學生進一步成長成才相反,如果一名校長不注重教學質量,不注重學生成績的提升,我看倒是很有問題的。說白了,教育工作者不應反對應試,反對的只是以應試作為學校唯一的或核心的辦學目標,為了應試而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和長遠發展。把學生送入適合的大學,是學生培養的短期目標,但學校最重要的還是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
如何為學生終身發展負責?我認為,做學校就要培育好土壤。首先,做好土壤就要提供好的育人環境,這不僅指學校的硬件環境,更指學校的辦學氛圍和學校文化。如果學生進入的是一所唯分數論的學校,只追求分數攀比分數,學生之間缺少關心、缺少互動,那么激烈的競爭關系就會占據主導地位,一些不良的競爭心理就會產生,這種學校往往是工具理性占主導地位的學校,只追求結果,不問手段,脫離了教育的終極目標。相反,如果學生進入的是一個管理松散、紀律松弛的學校,一些行為習慣不良的青少年就會從這種環境中冒出頭來,進而影響其他學生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所以,理想的學校是不但有好的升學成績,而且更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這樣的學校里,學生更容易培養良好的素質,為未來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其次,做好土壤就是關注不同學生的成長,注重學生的多元評價,強調因材施教,讓不同的學生都有出彩的機會。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取得好的學習成績,所以,學校一方面要通過教學改革,讓教學更加符合規律,通過有效的教學改革提升學生的成績,同時又要有多把尺子“量”學生,給每一個學生都能提供出彩的機會,不能把成績過度強化。實踐證明,過度強化成績,教師的教育行為就容易變得扭曲,教師就會把學習成績當成重要的參照指標來對待學生的行為。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教師在一個過度強調學習成績的環境里工作,就會迷失教育的方向,變成一個以分數為導向的“技術工作者”,而非教育工作者。讓每一名學生感覺到成長,需要發掘不同學生的潛力,幫助他們找到成長的方向,這就需要學校給學生設置不同的課程,關注每個學生不同的需求。山西大學附中每年新生入學第一課就是參加學校給上一屆畢業學生舉辦的頒獎典禮,除了給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舉辦頒獎,還有優秀的藝術、體育特長生,以及每個班級學生投票選出的品德高尚、服務意識強等各類榜樣同學。學校的各類文化節,都是強調所有學生參與,讓人人都有出彩的機會。最后,做好土壤還要關注學生未來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快速的變化,未來的產業、工作會是怎樣,沒有任何人能預估。因此,如何讓學生在未來諸多不確定因素下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為未知的人生做好準備,是學校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創新能力,是當前教育亟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基礎教育界的校長們有責任、有義務扛起這個旗幟來,建設一批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中學勢在必行。因此,在強調學校辦學多元化的同時,校長們要努力為學生搭建面向未來的成長平臺,讓學生成為既具有國際視野,又具有服務國家意識的未來公民。
做好的土壤,做培養學生的沃土,這個沃土怎么培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做學生成長的沃土,是學校辦學的核心目標,也是所有校長的共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