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華(福建廈門市湖里區教師進修學校)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小學各學段都應著力培養學生的閱讀提問能力,進而促進學生閱讀與思維協同發展。基于此,筆者在教學中指導學生運用“問題焦點”展開自主提問和閱讀,對于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和元認知技能形成大有裨益。
學生擁有較強的閱讀力、思考力、表達力,不僅是《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八大基本理念的要求,也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核心素養要求,更是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運用“問題焦點”的問題形成技巧,能有效培養以上“三力”以及創新力。“問題焦點”是在閱讀中刺激學生自主提問的抓手,是用來促進學生發散思維、引發學生自能提問的詞語或句子形式。例如,六年級上冊《月光曲》一課,在初讀課文之后,教師提出“創作月光曲”的問題焦點,學生圍繞焦點發散提問:貝多芬為什么要創作月光曲?貝多芬怎樣創作月光曲?創作月光曲過程中貝多芬心情變化是怎樣?……
如“創作月光曲”這樣的問題焦點,教師如何設計?具體步驟如下:定義目的→提出可能作為問題焦點的想法→衡量每個想法的優缺點(明確,且能刺激新思路)→選出問題焦點→想象學生會提出的問題。由這一制定問題焦點的過程可知,教師須深入思考:希望使用它來達成什么教學目的?教師“想象學生會提出的問題”,就是希望利用此環節評估焦點在幫助學生產生問題和引導問題走向中的價值——是否能達成所定義的目的。不難看出,焦點的設計是以達成教學目標或者說以使用焦點的意圖為旨歸。再以《月光曲》為例,學生以“旋律?美妙”為焦點進行提問:為什么旋律會如此美妙?這是怎樣美妙的旋律?如何描寫才能表現出旋律的美妙?……而兩次運用焦點進行提問實踐所對應的目標分別是:“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過程”“想象畫面、感受樂曲的美妙”。
此時,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閱讀需求,這種魔力源自問題焦點。教師在設計焦點時以目標的達成為追求,并以目標達成度為焦點優劣的衡量指標。進入學生運用焦點展開提問環節,教師的意志則隱去無痕,展現的完全是學生的意志、興趣、需求。提問時,學生擁有時空,思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發散性思維、對文本的探究興趣都得到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提問聚焦且活躍。正如布魯納所言: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于對所學材料本身具有內在興趣、有所發現的自信感。
學生根據問題焦點提問,產生的問題多而廣泛。以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為例,學生根據“葫蘆落了”的焦點,提出了12個問題:葫蘆為什么會落了?葫蘆落了,那個種葫蘆的人心情如何?如果捉了蚜蟲,葫蘆是不是就不會落了?我們要怎么幫助他,葫蘆才不會落呢?……學生在提出緊扣本課重點、難點的問題的同時,其健全人格和良好個性在愉悅的提問活動中得以逐步形成。
許多問題產生后,當務之急是梳理、解決問題。
首先,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教師先出示利用焦點所要達成的目標,引導學生讀懂目標。這是學生篩選問題之基。
其次,指導學生優選關鍵問題。結合學習目標和課文,小組同學圍繞目標討論問題的重要程度和共同解決的必要性,確定一個優先解決的問題,亮在黑板上。遇見相同的問題,其他組的組員舉手示意小組序號,教師則在問題后面標注小組序號。全班學生就黑板上呈現的問題再次優選,最終聚焦一兩個重要問題進行深入閱讀解決。學生優選時,必須結合文本闡述理由。對于第一、二學段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或使用問題焦點的初始階段,可采用教師“先篩”學生“再選”的方法,即教師先對學生提出的龐雜問題進行初步梳理,使得問題趨向“純粹”。教師有意識地“預先篩選”問題的主要依據有四:學情、文本特色、學段與單元閱讀目標、統編版教材對提問策略的要求。預選的目的是減少問題多的困擾,降低篩選難度,讓學生迅速、直接地觸及達成目標的實質性問題,保持學生利用問題深化閱讀的興趣和自信。
不管采取何種方式,優先解決的問題都須經歷小組和全班篩選兩個環節。學生需要基于目標即設計問題焦點的初衷篩選。篩選前,理解目標,明確“要到哪里去”,學生由“從事提問活動”提升為“從提問中學習”。結合課文說明為何是“此”而非“彼”為優先解決的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厘清了問題與目標的關系,理清了大部分問題的聯系:交集、包含、從屬或其他關系,其思維外化——語言闡明是另一種形式的閱讀教學。
需要優先解決的問題,一定要切中閱讀教學的核心目標。在選擇“優問”并闡述理由過程中,學生的閱讀實踐已經觸及教學的核心目標。六年級上冊《藏戲》一課,學生以“藏戲?特色”為焦點,展開小組內提問,共提出18個問題,簡單歸并后獲得六個問題:1.藏戲的特色有哪些?2.藏戲的面具有什么特色?3.文中哪幾段寫藏戲的特色?4.唐東杰布是怎樣把藏戲創造得這樣有特色的?5.課文如何介紹藏戲的特色?6.人們喜愛有特色的藏戲嗎?篩選之前,教師呈現教學目標:了解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藏戲的。選擇哪一個問題優先解決?師生進行如下交流:
生1:要了解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藏戲的,就要讀課文找到描寫藏戲特色的段落,概括出藏戲的特色。因此,第1個問題,要優先解決。
生2:第1個問題包含了第2個問題,問的都是藏戲有什么特色。
生3:第4第6個問題不屬于課文主要內容,與“了解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藏戲的”這一目標關系不緊密。
師:你認為課文體現人們對藏戲的喜愛,也寫到了藏戲的形成過程,但這些都不是課文的主要內容。
生4:是的。課文重點寫藏戲的特色。第1第5個問題是最重要的,需要優先解決。
生5:我覺得第5個問題“課文如何介紹藏戲的特色?”更有綜合性,要解決它,就要先找到描寫藏戲特色的自然段(第3個問題),概括出藏戲的特色即完成第1個問題,再重點研究“怎么介紹”。
師:還有其他想法嗎?大家怎么概括藏戲的特色?誰來交流?
……
以上再次優選問題的實錄說明:一是學生知道如何向目標進發,元認知能力
學生在自主提問、優選問題時就已進入文字叢林,教師應敏銳、適時地引著學生聚焦重點內容展開閱讀。教師要始終以學生閱讀需求為本,以精準的目標為靶心,以敏銳的捕捉力為利器,以閱讀實情為基礎,促使問題解決成為學生閱讀思維不斷敏銳、閱讀需求不斷得到滿足的過程。
平等、開放的空間確保學生思維發散。學生根據“問題焦點”提問需遵守三條規則:盡可能多地提問;不討論、評價或回答問題;按照敘述記錄每個問題。這三條規則共同指向充分尊重提問主體,指向創設自由、安全、平等的提問空間。問題焦點連同三條提問規則成為學生廣泛提問的有力工具。
利用即時評價提升學生參與度。匯報、交流優選問題時,要努力讓每個學生都以主人的姿態參與辨析、判斷、闡述。除了及時直接評價個體與小組參與態度之外,還可從所提問題的功能、作用、數量等角度評價,保持學生思維活躍,激發小組整體主動參與的熱情。
利用細節強化學生主體地位。匯聚優選問題時,黑板上呈現的學生問題及小組序號,便于師生在后續問題解決過程中隨時回應。深入探究問題時,教師密切關注主要問題及與之相關的問題的解決進程。如教師常說:這個問題解決了,對某個小組提的下位問題是否有啟發呢?閱讀到這里,同學們對某個小組的問題是不是有所思考?……教師這樣見縫插針地呼應學生的提問,讓學生所提的各種問題貫穿閱讀教學的始終。不久,學生就善于發現:我們小組或某個小組的問題又解決了。尊重彼此、安全自在的環境是思維創新的溫床;自主提問、解決問題的經歷是思維協同發展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