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興武 張萍
(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農業農村局 563000)
遵義市紅花崗區自2007 年啟動畜禽養殖保險工作以來,該項工作時斷時續開展至今。2017 年以來,紅花崗區畜禽養殖保險持續遞增,特別是2019 年以來,紅花崗區畜禽養殖保險加大宣傳和工作力度,按照“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市場運作、部門配合、協同推進”的原則,并要求貧困戶按照“應保盡保”、非貧困戶“愿保盡保”的操作方式,畜禽養殖保險工作開展得以順利進行,2020 年上半年保險總量已完成上級下達總體任務的90%,總體接近或超過上年全年投保數,取得較好的成績。
2018 年理賠能繁母豬84 頭9.46 萬元、育肥豬297 頭21.3萬元、肉牛35 頭28 萬元。2019 年理賠能繁母豬155 頭18.6萬元、育肥豬460 頭36.8 萬元、肉牛12 頭9.6 萬元、奶牛1頭0.8 萬元、家禽13 件14.5 萬元。2020 年1~10 月,理賠能繁母豬38 頭5.7 萬元(其中貧困戶7 頭1.05 萬元)、育肥豬255頭19.32 萬元(其中貧困戶32 頭2.52 萬元)、肉牛19 頭15.2萬元(其中貧困戶9 頭7.2 萬元)、家禽2660 羽9.06 萬元(其中貧困戶681 羽2.18 萬元)。近3 年保險理賠為養殖戶挽回損失188.34 萬元,今年1~10 月保險理賠為貧困戶挽回損失12.95萬元。
為切實提高畜禽養殖生產抵抗風險的能力,促進畜禽養殖業健康發展,紅花崗區農業農村部門主動作為,積極行動,加強與區金融辦及保險公司的溝通和協調,并深入到各鎮(辦)開展調研,結合中央、省、市保險政策,制定切實可操作的畜禽養殖保險助推脫貧攻堅工作實施方案,建立健全工作機制,開展定期保險和補欄補保工作。
紅花崗區畜禽養殖保險工作得到區、鎮政府的調度重視,制定了配套補助政策,積極落實中央、省、市畜禽養殖保險精神。紅花崗區成立以分管副區長為組長,區農業農村局、財政局、脫貧攻堅辦、保險公司和各鎮(辦)分管領導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各鎮(辦)也成立了相應的工作小組,并召開村(居)動員大會、小組會、壩壩會,層層推動,層層抓落實。
紅花崗區結合春、秋季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由農業農村部門組織成立了一支50 多人的動物防疫專業合作社,由合作社負責進行逐村逐戶摸底、造冊登記、防疫和打耳標。登記表格由養殖戶、防疫員、鎮農業服務中心人員簽字確認,并以村為單位進行張榜公示,嚴格做到“四見”(即:見豬、見人、見標、見榜),確保數據真實、工作透明。統計數據一式四份,保險公司、農業農村局、鎮(辦)、村(居)各留一份備查,將防疫和保險、保險和財政補貼等工作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貧困戶花名冊由各鎮(辦)脫貧攻堅辦提供,并蓋章認可,動物防疫專業合作社人員統計時按貧困戶和非貧困戶分類造冊,分開投保。
(1)協調保險公司印發畜禽養殖保險宣傳資料,由合作社防疫人員在防疫統計時進行宣傳,并發放宣傳資料,同時制定大幅宣傳單,張貼在鎮(辦)及村(居)宣傳欄進行宣傳。
(2)召開培訓會,層層動員和宣傳培訓。一方面由區農業農村部門、保險公司組織各鎮(辦)及動物防疫專業合作社人員開展技術操作培訓,主要是讓操作人員熟悉掌握畜禽養殖保險相關內容、如何查勘定損和理賠資料填寫上報。另一方面由區農業農村部門、保險公司匯同各鎮(辦)組織養殖場(戶)到鎮、到村進行集中宣傳培訓,讓養殖場(戶)知道畜禽養殖保險工作的重要意義。
紅花崗區各鎮(辦)基本上只有1~2 人,且工作內容多,報表多,對畜禽養殖保險工作的開展只能作指導性操作,沒有時間做調查摸底和保險情況的具體核查,完全依賴紅花崗區動物防疫專業合作社人員存在一定的風險。
(1)個別養殖戶存在選擇性投保,即養殖量大于投保量,出現死亡時替換耳標,冒充投保畜禽;(2)個別養殖戶對死亡畜禽的無害化處理不積極配合,認為都是查勘人員的事;(3)個別養殖戶對死亡畜禽(特別是肉牛)既想理賠,又想販賣,嚴重違反《動物防疫法》 相關規定。
目前,紅花崗區啟動的中央政策性保險僅有能繁母豬、育肥豬和奶牛,地方特色保險僅有肉牛、家禽和生豬價格指數保險。還有山羊、兔、蜂等品種未納入保險,同時除生豬價格指數保險外,其余畜禽市場風險也很大,還可探索牛、羊、家禽等的市場風險投保。
畜禽養殖的品種和數量不僅是動物防疫部門開展工作的基礎,也是推動畜禽養殖保險工作、兌現財政補貼的重要依據。但由于農村分戶飼養畜禽較多,變動太快,在開展防疫工作時需要逐戶摸底排查,認真統計造冊。各鎮(辦)需要克服人少事多的現狀,不斷創新工作機制,完善畜禽登記造冊制度,為畜禽養殖政策性保險工作的開展提供可靠保障。
遵義市提出了發展八大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和500 畝以上壩區產業,為進一步鼓勵和引導各地因地制宜開展地方特色農業保險,應逐步提高地方特色險種占農業保險的比重,逐步實現“愿保盡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應保盡保”。探索依托規模養殖場(戶) 創新養殖保險模式和財政支持方式,提高保險經辦機構開展保險的積極性。
在覆蓋農業生產直接物化成本的基礎上,探索開展“八大產業”等完全成本保險及收入保險、價格指數保險試點,提高保障水平,促進農戶收入穩定增長。探索建立財政支持的多方參與、風險共擔、多層分散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增強應對大災風險能力,逐步建立應對農業保險大災風險的長效機制。
探索新技術在農業保險承保理賠中的作用,加快應用先進科技步伐,廣泛運用大數據、云計算、遠程查勘等技術手段,提高承保理賠規范性、準確性、及時性、便利性。
加強農業保險與農村信貸、養殖補貼、脫貧攻堅、災害救助等方面的政策融合,發揮各項支農恵農政策綜合效益,滿足多元化的風險保障需求。探索開展養殖污染責任險、農產品質量險。將農業保險納入農業災害事故防范救助體系,充分發揮保險在事前風險防預、事中風險控制、事后理賠服務等方面的功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