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東安 廖金連 張清銀 譚玉昕
(廣西鐘山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542699)
以往畜禽養殖中抗生素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畜禽養殖中疾病的預防和治療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長時間、大劑量的抗生素使用也導致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奶牛養殖中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導致奶牛常見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出現耐藥性,同時抗生素大劑量的使用將導致牛奶中的殘留,降低了牛奶的品質,且影響消費者的健康。體細胞數量是影響牛奶品質的一個重要因素,牛奶中體細胞數量的增加通常與奶牛乳房炎癥疾病有關,以往奶牛養殖中對于乳房疾病的防治主要依賴于抗生素藥物的使用,早期獲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隨著病原微生物耐藥性的增強,抗生素使用的劑量增加,導致了一系列的負面問題,反而導致牛奶品質的下降[1]。
為了確保動物源性食品無抗生素的殘留,又要提高養殖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確保動物安全、食品安全、公共衛生安全、生態安全,無抗養殖是現階段奶牛養殖急需推廣的科學養殖模式。下文將對奶牛養殖中飼用抗生素的作用和負面影響,奶牛無抗養殖技術的推廣等多個方面進行介紹,以期為奶牛養殖中牛奶品質的提高以及我國奶牛養殖產業的科學發展提供幫助。
畜禽養殖中抗生素的使用對于畜禽機體有各種各樣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對于畜禽腸道微生物、免疫系統、消化系統以及機體代謝的影響。奶牛養殖中抗生素的使用對于消化道微生物的影響主要集中在瘤胃微生物。多數研究認為,抗生素之所以可以有效改善動物生產性能是通過抑制的腸道微生物對于飼料中營養物質的吸收,使得畜禽機體自身可以吸收利用更多的營養物質,進而改善畜禽生產性能。而奶牛養殖中抗生素的使用會降低瘤胃中微生物的種群豐度和數量,導致瘤胃的發酵功能受阻,進而制約了奶牛對于飼料的消化吸收利用,造成了一定的負面效果,所以奶牛養殖中長時間、大劑量的使用抗生素會導致牛奶生產性能下降的情況。研究發現抗生素對于奶牛消化道結構也有一定的影響,通常會導致奶牛消化道腸壁更薄,同時腸道細胞的更新速度不斷減慢。說明抗生素可以改變奶牛消化系統的腸道結構。腸壁的變薄導致絨毛結構的增長,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奶牛對于飼料營養物質的吸收利用能力,對其生產性能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2]。
抗生素在畜禽養殖中的廣泛應用雖然有效的避免了部分疾病的出現,提高了畜禽的生產性能,但是長期的使用也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奶牛養殖中抗生素的長時間使用導致牛奶中出現抗生素殘留的問題,進而降低了牛奶的品質。同時抗生素長時間的使用導致部分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出現耐藥性,導致疾病問題更為嚴重,例如奶牛養殖中的乳房炎癥疾病,乳房炎癥疾病的會導致牛奶中體細胞數量的增加,進而降低牛奶的品質和風味,同時對于奶牛的產奶量也帶來負面影響。奶牛養殖中抗生素的使用對生態環境也有負面影響,抗生素在機體中難以被完全消化吸收,大概會有30%-75%的抗生素隨著奶牛的糞尿排除體外,進入到生態環境中,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
奶牛養殖中影響牛奶品種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奶牛養殖的品種,奶牛不同泌乳期分泌的牛奶,奶牛養殖中飼糧營養物質的供給以及奶牛養殖中的疾病問題等多個方面均會對牛奶的品質造成影響,其中以奶牛出現的疾病問題對于牛奶品質的影響最大。奶牛養殖中乳房炎癥是現階段常見的疑難問題,乳房炎癥的出現對奶牛養殖的經濟效益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疾病的防治工作受到奶牛養殖產業的廣泛關注。目前奶牛養殖中,乳房炎的確診主要是根據牛奶中體細胞的數量,同時鮮奶在市場中的收購標準也會重點參考奶中的體細胞數量,部分鮮牛奶等乳制品企業也會將奶中的體細胞數量作為定價的標準之一。現階段大部分鮮牛奶中體細胞數量的標準是需要在40萬/mL 以下。奶牛養殖中導致牛奶中體細胞數量增加的因素主要是由于奶牛飼養環境條件的惡劣,衛生條件不過關,奶牛出現機體應激或者細菌型疾病感染,氣候環境變化以及奶牛的品種和胎次等方面,其中細菌感染是導致牛奶中體細胞增加的主要因素[3]。
牛奶中體細胞數量的增加將導致各種各樣的負面效果,相關研究發現,牛奶中體細胞數量的增加會導致奶牛產奶量的下降,若奶牛養殖群體中每毫升牛奶中體細胞數量超過40 萬的奶牛超過牛群的70%,將導致每頭奶牛平均損失牛奶500kg 以上,極大的限制了奶牛養殖的經濟效益。同時牛奶中體細胞數量的增加會導致牛奶品質的下降,大量的體細胞會降低牛奶的口感和風味,導致牛奶受到污染,影響消費市場。同時牛奶中體細胞數量的增加會導致奶牛養殖經濟成本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奶牛乳房炎癥疾病的出現,導致奶牛產奶量的下降,疾病的出現也會導致奶牛的使用周期縮短,而且通常情況下牛奶產量高的奶牛更易出現乳房炎癥疾病。奶牛乳房炎癥疾病的出現也會導致牛奶的廢棄,疾病治療藥物的經濟成本,勞動力的損失以及奶牛品種遺傳潛力的丟失。
評估牛奶中體細胞數量是牛奶品質鑒定的有效方式,現階段檢測標準中,牛奶中的體細胞主要是指淋巴細胞、脫落上皮細胞、吞噬細胞以及中性白細胞等,牛奶中體細胞數量的增加會導致牛奶品質的下降,同時也是奶牛乳房炎癥的重要表現之一。對牛奶中體細胞數量的檢測對于奶牛養殖產業的健康發展具有良好的幫助,首先牛奶中體細胞數量檢測可以有效辨別和檢測奶牛是否出現乳腺炎或亞臨床乳腺炎,同時可以評判整個奶牛養殖牧場中乳腺炎疾病的發生情況。根據牛奶中體細胞數量的多少可以對于奶牛的健康信息進行歸類管理,對奶牛的機體狀況進行評估,不合格的及時淘汰,提高牧場中牛奶的整體品質。牛奶中體細胞數量的檢測還可以有效評估奶牛個體與乳腺炎疾病相關的奶量損失和對養殖經濟效益的影響[4]。
目前對于牛奶中體細胞數量檢測評估的標準主要參考Hunt發表的BTSCC 標準,按照牛奶中體細胞數量在10 萬/mL 評估為品質良好,牛奶中體細胞數量在10-25 萬/mL 評估為品質一般,牛奶中體細胞數量在25-50 萬/mL 為出現疾病問題,體細胞數量達到50-75 萬/mL 為大問題,體細胞數量在75 萬/mL 以上為嚴重問題。奶牛養殖過程中首先需要對奶牛群體的整體牛奶品質進行評估,主要通過收集牧場中個體奶牛以及冷缸中牛奶的體細胞數量,并進行詳細的記錄,通過計算牧場中整體奶牛臨床疾病案例和疾病的出現概率,同時檢查牧場中奶牛養殖使用的藥物種類,數量以及疾病的治療效果和牧場中奶牛的淘汰數量。其次是通過牛奶的整體品質評估奶牛的乳腺是否出現炎癥疾病,對于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處理,及時解決避免更嚴重的經濟損失。通過對牧場整體情況的了解,對牧場中出現牛奶體細胞數量過高的個體及時隔離處理,針對性的采取緩解治療措施,這一點對于評估牧場中奶牛整體的乳腺炎癥疾病進行評估,對于牧場整體的管理有非常關鍵的作用。
奶牛養殖中的無抗養殖養殖技術主要是通過新型的飼料添加劑以替代抗生素在奶牛飼糧中的疾病防治效果,現階段常見的替抗產品主要包括植物提取物、微生態制劑、功能性低聚糖等。
植物體提取物主要是通過以自然界的植物為原材料,通過一系列的分離、提純方式,獲取植物中某種或者多種具有功能性的活性成分,得到類似抗生素在奶牛養殖中所獲得的效果。常見的植物提取物主要包括多糖、生物堿、黃酮、單寧、皂苷等,這些活性成分主要可以在奶牛機體中發揮抗氧化、抑菌、改善生產性能以及改善奶牛品質的功效。
微生態制劑是指通過利用有益微生物配合益生元等物質制作的一種活菌添加劑,在奶牛養殖中具有改善奶牛飼料利用率,調節奶牛消化道中微生態環境的作用效果。大量研究發現,微生態制劑在畜禽養殖中的應用可以有效提高消化道中有益菌的種群豐度,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長定植,進而獲得與抗生素類似的效果,奶牛養殖中微生態制劑的合理利用可以有效改善奶牛的機體健康狀況,提高牛奶的品質[5]。
功能性低聚糖是畜禽養殖中一種新型的飼料添加劑,主要是一種具有生物活性功能的不可被畜禽消化道消化的寡糖物質。功能性低聚糖在畜禽腸道中具有促進有益菌生長定殖,調節動物腸道菌群功能的作用。奶牛養殖中功能性低聚糖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奶牛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改善機體的免疫功能,同時功能性低聚糖在奶牛養殖中的應用還具有抗菌、抗炎等功效,進而有助于提高牛奶的品質。
牛奶是一種常見的優質畜牧產品,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等營養物質,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提高牛奶品質是現階段奶牛養殖中的重點問題。奶牛的無抗養殖是目前改善牛奶品質的有效措施,通過開發新型的抗生素替代產品,改善奶牛的飼養管理措施等均可以獲得良好的效果,促進奶牛養殖產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