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 瑛
“我們居住的城市——無錫”主題活動開展后,一名幼兒說起自己和爺爺奶奶去惠山古鎮游玩的事情,還帶來了照片進行分享。很多幼兒都被古鎮的美景所吸引。“為什么古鎮的房子是沿著河兩邊建造的呢?”“古鎮的橋中間為什么是一個拱形?”這些問題吸引著幼兒們。于是,我們以此為切入點,與幼兒共同確定了本月的建構游戲主題為“惠山古鎮”。
確定了建構主題和實施脈絡后,我們的主題建構游戲開始了。可是,在第一階段我們就遇到了問題:幼兒建構出的物體一般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的,但我們班很多幼兒都沒去過惠山古鎮。沒有真實置身于古鎮中,又怎能體驗到古鎮的建筑美以及各種建筑的不同特色呢?
在與家長進行溝通后,絕大部分家長決定帶領幼兒去古鎮游玩,以豐富他們的認知。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中,不斷有幼兒興高采烈地跟我們討論起在惠山古鎮游玩時的趣事。很快,主題活動就順利開展起來。
1.圖紙設計展現建構思路
很多幼兒在建構時都沒有經過系統思考,常常是想到哪兒就搭到哪兒,尤其是在和同伴合作建構時,常常會各抒己見,在建構過程中容易產生分歧。我認為,只有讓幼兒了解設計圖的作用,他們才會有興趣設計圖紙,才能有目的地進行建構。
2.在問題碰撞中體現自主
在建構活動中,我們很難預設會出現什么狀況,每個不同的活動主題也會發生不一樣的情況。在“惠山古鎮”主題建構活動開展時,我們每個班級的活動生成內容以幼兒的實際情況為主,讓幼兒成為建構活動的主人。對于“惠山古鎮”,每個幼兒的理解都不同。作為教師,我們對幼兒的想法要給予支持和鼓勵,還要給予幼兒充足的自主空間,激活幼兒的創新思維。
幼兒剛接觸某種建構材料時,往往不清楚各零件之間如何組合。我們將一些建構技能以簡筆畫的形式展現在墻面上,并展示了一些實物作品的圖片,幫助幼兒獲得建構技能。
幼兒在建構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那么如何給予幼兒隱形的教育指導呢?在“古鎮的橋”這個建構項目中,我們發現有些幼兒建構的橋體結構過于簡單,沒有突出基本結構——橋墩、橋面、臺階或坡度面;有些幼兒建構的橋面會慢慢塌陷;有些幼兒建構的橋洞太小,導致橋下無法行船。
發現這些問題后,我們沒有急于指導幼兒如何建構,而是將他們的問題一一記錄并打印出來,貼在特色墻上,請幼兒與家長商量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有建構的過程就要有結果的體現。幼兒們在完成了自己覺得滿意的作品后總是欣喜異常,如何將這種喜悅延長?這就需要教師為幼兒提供展示作品的特色墻面。
建構區的墻面也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因素,它在建構活動中能夠對幼兒的知識、情感、思想、行為等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將幼兒作品的照片展示在特色墻面上,不僅能給幼兒提供更多動手、動腦的機會,還能讓幼兒樹立自信心,獲得成就感。
中班下學期,幼兒已經掌握了基本的建構技能(圍合、壘高、塔式、架空等),這時選擇一個幼兒感興趣且適合的建構項目就顯得尤為重要。盡管幼兒們在古鎮的設計和建造中遇到了種種問題,但是我們欣喜地發現,幼兒們能在失敗中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次建構課程的嘗試中,我們深深地感受到,幼兒感興趣的建構題材才是最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