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拴平 李永健 岳彥貴
(1,甘肅省平涼市崇信縣畜牧獸醫中心 744200;2,甘肅省平涼市崇信縣獸藥飼草料服務中心 744200)
引起仔豬黃白痢的病原主要為腸產毒性大腸桿菌。仔豬黃白痢發病率高,而且常常會出現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使得病情加重,病死率升高。大腸桿菌的血清型較多,抗原成分也比較復雜,主要有菌體抗原(O)、鞭毛抗原(H) 和表面抗原(K),到目前為止發現有K 抗原103 種,O 抗原170 多種,H 抗原60多種,大腸桿菌血清型的復雜性給疾病的防控帶來了很大困難。
仔豬黃痢主要由O 抗原的病原菌引起,以1~7 日齡的仔豬比較易感,多發生于規模化養豬場,發病沒有季節性,初產母豬所產仔的發病率高,不同窩之間的發病率有明顯差異,隨著仔豬的生長,發病率和死亡率逐漸降低。發病后典型的癥狀就是腹瀉,排出黃色稀便。
引起仔豬白痢的病原菌血清型沒有規律,常和腹瀉病毒混合感染,以10~13 日齡的仔豬多發,發病有季節性,以寒冷潮濕的季節感染率較高,發病后典型的癥狀為排出漿糊狀、灰白色、帶有腥臭的稀糞。
仔豬黃白痢是發生于不同日齡仔豬的傳染病,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大腸桿菌是豬腸道內的常在菌,多數為有益菌,也有少量致病菌,這些致病菌隨著排泄物排出體外,會對母豬乳頭、體表、圈舍等產生污染,仔豬通過接觸如吮吸母豬乳頭、舔舐圈舍、飼料等都可以感染發病。還有的母豬產后發生乳房炎、產褥熱等,導致乳汁被病菌感染或發生變性,致使仔豬出現消化不良,腹瀉等癥狀。
初生仔豬消化系統發育還不完善,胃內胃酸的含量較少,抑制或殺滅病菌的能力較弱,病菌在體內大量滋生,引起消化系統機能紊亂,腸道內容物發酵分解,腸道蠕動加劇,從而引起仔豬黃白痢。
母豬日糧營養缺乏,造成母乳品質差,泌乳量少,不能滿足仔豬的營養供給,同時又沒有給仔豬及時補飼,造成仔豬營養缺乏,出現貧血、低血糖。VE缺乏癥等,引起仔豬抵抗力下降,誘發疾病發生。
母豬胎次也和仔豬黃白痢的發生有密切關系。初產母豬所產仔豬發病率高,隨著胎次的增加,發病率逐漸降低,究其原因與母豬胎次、自然感染形成的免疫應答有關系,仔豬可以通過母乳獲得母源抗體,抵抗仔豬黃白痢的發生。但母豬年齡過大,抵抗力也隨之降低,導致所產仔豬較弱,易發病。
仔豬黃白痢的發生主要和豬場環境、飼養管理有密切關系,預防該病應做好環境消毒,加強種母豬管理。夏季要減少熱應激,做好防暑降溫措施;冬季要做好保暖,防治冷應激誘發仔豬感冒,從而繼發仔豬黃白痢。
3.1.1 做好母豬飼養管理
母豬的健康狀況和仔豬有密切關系,加強母豬飼養管理,供給營養均衡的飼料,可以使胎兒在體內發育健全,同時母豬分娩后泌乳量也多,能確保供給仔豬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母豬在妊娠期治療用藥要規范,不能使用對母豬和胎兒不利的藥物如四環素等,也不能盲目或隨意的長時間、大劑量用藥,否則會影響腸道內的菌群結構,導致致病性大腸桿菌大量繁殖,引起仔豬黃白痢。豬舍的環境要保持清潔衛生,溫濕度要適宜,防止病菌滋生[1]。
3.1.2 護理好初生仔豬
選取2018年1月到2018年7月因為胸痛來我院檢查的35例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18例,年齡在35到67之間,平均年齡51歲,患者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
初生仔豬身體各器官發育還不完善,對外界適應能力差,要做好護理工作,防止生病。仔豬20 日齡時體溫調節功能才可以完善,因此,剛出生后要做好保溫措施,使溫度維持在32~28℃,而且溫度要恒定,不能忽高忽低。仔豬出生后要盡早讓其吸足初乳,獲得母體免疫球蛋白,提高機體抵抗力。仔豬2~3 日齡,為預防營養性貧血、腹瀉等,要及時補鐵、硒、多種維生素等。5 日齡開始給仔豬補料,刺激胃腸道發育,一般從7 日齡時開始調教,2 周齡就可以補飼全價飼料,這樣可以有效預防黃白痢的發生。
應用疫苗接種是預防疾病的主要措施,防控仔豬黃白痢也是如此,常用的疫苗有滅活菌苗、基因工程苗、微生態制劑等。
3.2.1 滅活菌苗
養豬場常用的預防仔豬黃白痢的滅活菌苗有三價苗(K88、K99、K987p)、雙價苗(K88、K99) 及用本地(場) 分離株制作的自家苗。應用本地流行的大腸桿菌菌株制備的單價苗和多價苗效果顯著。
3.2.2 基因工程苗
目前,預防仔豬黃白痢常用的基因工程苗有大腸桿菌K88、K99、LTB 雙價基因工程苗、大腸桿菌K88、K99、K987p 三價基因工程苗。基因工程苗安全性高、成本低、適宜大量生產。張金濤等[2]應用大腸桿菌K88、K99、K987p 三價基因工程苗預防仔豬黃痢,試驗的81 豬頭仔豬都沒有感染發病。
3.2.3 微生態制劑
微生態制劑是通過調整腸道內菌群結構來達到抑制致病性大腸桿菌定居和繁殖的目的。常用的微生態制劑有促菌生、乳康生、調痢生等。在仔豬哺乳前飼喂仔豬促菌生,每頭3 億活菌,每天1 次/d,連用3d,可以有效預防仔豬黃痢。但要注意服用微生態制劑期間要嚴禁服用抗菌藥物。
3.3.1 抗菌藥物
仔豬發病后通常使用抗菌藥物進行治療,如可以應用多西環素、慶大霉素、氨芐西林、土霉素、諾氟沙星、鏈霉素、痢菌凈等,但不同血清型的大腸桿菌對藥物的敏感性差異較大,而且由于治療過程中濫用抗生素,使得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抗藥性,因此,用藥治療前要先做敏感試驗,采用敏感藥物進行治療。為防止病菌出現抗藥性,3~6 個月應用的抗生素要更換一遍。
3.3.2 中草藥治療
應用抗生素治療容易使病菌產生抗藥性,這使得原來有效的抗生素沒有了治療效果,而且用藥劑量不斷加大,給疾病防控帶來很大的難度,因而,人們開始開發利用中草藥進行治療,中草藥無殘留,毒副作用小,不會產生抗藥性,而且有明顯的調節機體機能,提高免疫力的功效,對治療仔豬黃白痢有很大作用,如復方白頭翁散治療仔豬黃白痢效果非常好[3]。
目前,仔豬黃白痢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而且因治療不規范造成大腸桿菌耐藥性日益嚴重,使得仔豬黃白痢流行范圍廣,造成很大損失。基于此,養殖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先進的技術,做好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動物流行病學調查,然后進行科學分析,提前做好預防措施是防控仔豬黃白痢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