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 曲迎春
(吉林省雙遼市林草局 136400)
在養殖生產中對生產性能差的母豬定期淘汰,保持合適的胎齡結構是提高生產指標,節約生產管理成本的一個有效方法,是豬場實現正常生產的基礎。
疾病是對母豬產能影響最大的因素之一,其所帶來的經濟損失也極為巨大,母豬比較常見的疾病如乳房炎、子宮內膜炎等都容易使其出現流產或死胎等情況。針對患病母豬要做出科學合理的評估,如果母豬病情比較嚴重,治愈難度大,應及時將該類型母豬淘汰掉。同時,還有部分母豬患有先天性生殖系統疾病,這類疾病沒有對母豬生產性能造成直接影響,但可能會對配種及分娩產生干擾。如容易反復發作,無法根治的肢蹄病就是影響母豬生產的一類。此外,母豬患有嚴重的傳染病,而且治療難度大,控制效果不理想,可能會出現大規模擴散或流行,如非洲豬瘟、傳染性胃腸炎等,一旦確診母豬發病,也需要及時將其淘汰。而針對患有普通疾病的母豬,如果在使用藥物治療2 個療程后,母豬依然沒有任何好轉或痊愈跡象,也可以將這一類母豬適時淘汰。在評估患病母豬是否淘汰時,其流產率也可以作為參考指標,母豬養殖目的是為了繁育優質仔豬,如果母豬在配種成功后連續2~3 次出現流產情況,那么也要將此類母豬及時淘汰,以提高母豬整體質量。
一般來說,母豬在4~5 月齡時會出現第一次發情,如果母豬已大于8 月齡,但沒有任何發情跡象,表明母豬不適宜配種,可以將其淘汰。母豬在生產后如果仔豬已經斷奶49d 母豬沒有再次發情,也反映出母豬生產性能降低嚴重,需要淘汰處理。此外,對于多次實施正確配種操作,但始終不孕或配種后出現2 次以上返情的母豬,也要將其淘汰。對于配種期間躁動不安,不配合配種人員工作,甚至是咬傷或踢傷配種員的母豬也要將其淘汰,因為其加大了配種難度,降低了成功配種率[1]。
需要綜合多方面因素評估母豬種用價值,主要包含有產仔數量、哺乳性能、仔豬成活率等。一般來說,首次分娩的母豬產仔量在5 頭以下,已經生產過的母豬產仔量在6 頭以下,都表明母豬的種用價值比較低,可以考慮淘汰。而在對母豬哺乳性能進行分析時,如果母豬在分娩之后,可以進行哺乳的乳頭不足10 個,而且乳汁分娩量比較少,泌乳效果不佳,則也可以考慮將其淘汰。此外,身體素質不佳,體重過高或者是過于瘦弱的母豬,也不是備用母豬的最佳選擇。
在生豬養殖期間,需要實時對豬場內母豬進行淘汰,但是淘汰工作并非是盲目實施的,其也有需要遵守的規程,在考慮是否淘汰母豬時可以嘗試從以下方面著手。
淘汰豬場內母豬時,首先可以考慮淘汰產仔數量比較少的母豬,而這就需要工作人員詳細記錄母豬的產仔情況,如每個批次的母豬產仔數量,要先將兩次連續產仔最少的母豬淘汰掉。如果整個豬場內的母豬產仔性能都不是很高,則可以嘗試將10%左右生產性能最低的母豬淘汰掉,然后達到提升豬場內母豬生產性能的目的。
在產仔數量少的母豬順利淘汰后,可以考慮將問題母豬淘汰掉,如部分母豬發情時間比較晚,發情間隔時間長、屢次配種卻無法受孕,存在有嚴重的生殖類疾病等有著明顯問題的母豬也可以考慮將其淘汰掉。
每一頭母豬的生產次數都是有限,隨著生產次數的增多,母豬的各項生產性能也將會不斷降低,一般對于產胎次數在7次以上的母豬,就可以考慮將其淘汰掉,因為如果這一類高齡母豬如果再次受孕,不論是分娩效果還是產仔成功率都將會大打折扣,仔豬整體質量也將會因此大幅度降低[2]。
如果豬場內以上幾種母豬都已經被淘汰掉了,那么最好需要考慮淘汰的母豬則是體況比較極端的類型,如因為傳染病或其他類型的疾病可能會對最終生產效果造成影響的母豬,必須要及時地將其淘汰掉,否則仔豬的產質量必將受到影響。
在母豬養殖期間,做好飼養管理工作,為母豬科學搭配飼料是降低淘汰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如可以根據母豬生長的不同階段,不同季節進行飼料搭配,保證母豬能夠充分的獲取各類營養元,比如說,可以適當在飼料中添加汁水豐富的青飼。此外,養殖母豬時,衛生環境管理也是工作的重點內容,飼養人員應當堅持每天打掃豬舍,定時通風散氣,在冬季要加強防寒保暖,夏季則應當及時的降溫降暑,避免母豬持續性出現應激反應,降低生產性能。飼養時,要加強對飼料的管理,如果發現有飼料已經變質,則需要趕緊將變質的飼料清理干凈,避免誤給母豬食用變質飼料,影響母豬健康。
為了更好地保證豬場內生豬繁育質量,一般情況下,豬場都會挑選適量的母豬和后備母豬,為后期的配種工作做準備,但是如果在挑選母豬及后備母豬時不夠嚴謹,留下了諸多身體素質差,不合格的母豬,那么也將會對豬場的生豬質量帶來不利影響,提高母豬淘汰率。因此在挑選母豬及后備母豬時,必須要高標準、嚴要求。如在挑選后備母豬時,不能盲目選擇,而是要仔細研究母豬的品種,了解其父母種豬的繁殖能力,避免先天性發育不良或者是存在缺陷的母豬。在成功選擇了一批母豬及后備母豬之后,要先觀察一段時間母豬的行為舉止,確定其徹底合格之后才能將其混養,保證母豬的整體質量[3]。
某些情況下,母豬之所以被淘汰與飼養員的飼養管理方式、配種方法等也存在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在降低母豬淘汰率時,也可以從加強對飼養員的培訓入手,要不斷地增強飼養員的專業知識,引導他們學會在飼喂時觀察母豬的情況,做好各項數據記錄工作,比如說,母豬的發情時間、發情次數、配種成功次數、產仔次數、泌乳量等等,將所記錄的數據與正常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然后分析所養殖母豬中有哪些不符合規定要求的母豬,及時地將這一類母豬淘汰掉,這樣也可以避免將健康母豬淘汰了,反而留下了綜合質量不佳的母豬。
總之,適當將豬場內產能價值不高的母豬淘汰掉,可以降低母豬養殖支出,提升豬場仔豬的綜合素質,提高仔豬成活率。而在淘汰母豬時,則需要綜合其產能、健康狀況、年齡等多種因素綜合考慮,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時,在生豬養殖期間,還需要加強飼養管理,降低母豬淘汰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