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濤 李韶山
(華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6)
“眼球的結構與功能”是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六章第一節“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的內容。七年級學生具備觀察與合作學習能力,對眼球的外顯結構(白眼球、黑眼珠)有初步認知,對直接觀察的內隱結構缺乏認識;抽象分析與建模的思維較弱,需借助直觀教具與問題支架;多數有使用相機的經驗。教師可類比相機感光成像原理,促進學生理解眼球各部分結構與功能,使學生形成“人體通過感覺器官眼獲取外界環境信息”的概念。我國青少年近視率近年來呈現逐漸攀升和低齡化趨勢,教師可開展“愛眼護眼”課外宣傳實踐,幫助學生養成健康用眼習慣。
①觀察眼球結構剖面圖和眼球結構模型,認識眼球的結構與功能關系。
②基于生活經驗,比較貓的瞳孔在不同光照環境中的變化,歸納瞳孔控制進光量的功能,描述人眼瞳孔對不同光線環境(白天和夜晚、強光和弱光)的適應。
③通過尋找生理盲點的微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④養成科學的用眼習慣,崇尚并宣傳健康的閱讀習慣,預防近視;關注角膜移植與捐獻的社會問題,認同角膜捐獻的積極意義與角膜捐獻者的大愛行為。
教師創設情境:小明和同伴回家過斑馬線時,一輛汽車突然沖他們疾馳而來,小明立刻把同伴拉回人行道,避免了交通意外的發生。學生分析情境,發現小明靠眼睛發現與規避危險,體會視覺的重要性,產生探究眼球結構與功能的興趣。
設計意圖:教師創設真實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感知視覺的重要,產生學習興趣。
教師設置驅動任務,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探究眼球的精妙結構:觀察同桌眼球,直觀感知眼球的外顯結構;利用眼球結構模型的直觀教具,探究眼球的內隱結構,由外到內劃分“眼球壁與內容物”,由前到后模擬“光進入眼球經過的結構”;類比相機深化各結構功能的理解。
2.2.1 觀察實物,初探外顯結構
學生觀察同桌的眼球,討論:眼球外顯的結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點和功能?學生觀察到“白眼球”和“黑眼珠”結構分別是鞏膜和虹膜。教師引導學生根據鞏膜和虹膜的位置,理解其功能:鞏膜較堅固,處于最外層,如皮膚保護人體一般保護眼球;虹膜因色素不同呈現不同顏色。接著,播放貓瞳孔在明亮時縮小、黑暗時擴大的視頻,學生發現:瞳孔位于虹膜中央,可以調節進光量。教師啟發學生聯想“進出電影院”的生活體驗,使學生感受瞳孔的對光反射:剛進影院會瞪大眼睛來看清物體,此時瞳孔擴大增加進光量;剛出影院會因太亮而瞇眼,此時瞳孔縮小減少進光量。醫生搶救病人時,會用光線照瞳孔,可據此判斷病人所患疾病、是否還具有生命特征。
2.2.2 利用模型,細探結構功能
學生四人一組,對照書本的眼球結構剖面圖,在眼球結構模型上找到鞏膜、虹膜與瞳孔。并從外到內打開眼球結構模型,按位置“劃分結構層次”:眼球壁包括外層的角膜與鞏膜,中層的虹膜、睫狀體與脈絡膜以及內層的視網膜;內容物包括晶狀體與玻璃體。按名稱總結為“五膜三體”,三體位置清晰,五膜位置較易混淆,需要細探:眼球最外層前1/6是可透光的透明角膜,后5/6是白色鞏膜。若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角膜就是窗戶上明亮的玻璃,醫學上“角膜捐獻”就是捐獻這一結構。富含血管與色素的脈絡膜位于視網膜外層,為其提供營養與暗室環境,使其感光更敏感。接著,教師引導學生跟隨“光進入眼球”的路線,從前往后觀察模型。學生發現:光透過角膜后,通過虹膜中央的瞳孔,經過晶狀體與玻璃體的折射,落到視網膜上。視網膜上含有光敏細胞,能感受光的刺激,并通過視神經將信息傳給大腦,形成視覺。教師將視覺形成與相機成類比:若把眼球比作相機,調節像距的晶狀體相當于鏡頭,控制進光量的瞳孔就是光圈,脈絡膜相當于暗室壁,感光的視網膜就是膠卷。
設計意圖:學生借助直觀模型直接觀察眼球內隱結構。由外到內、由前到后的觀察順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小組合作探究鍛煉學生觀察與表達交流能力、發散性思維,“五膜三體”“類比相機”鍛煉了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使學生可以形象區分易混淆的新名詞,主動構建眼球的結構模型,突破重難點“眼球的結構與功能”,從而形成結構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學生學以致用,解釋“進出影院瞳孔變化”“醫生照瞳孔”“角膜捐獻”等生活現象,感知生物學獨特魅力。
教師引導學生參與“生理盲點”微探究:
①取一張空白A4紙,在左右兩側分別畫+和●;
②直視圖像,鼻子對著+和●間;
③閉上左眼,右眼看+;
④慢慢靠近圖像,注意力集中在+上;
⑤在眼離紙30~40 cm的某一位置,●消失(若注意力從+上移開,●重新出現)。
此時,大腦讀取●周圍的白色以填補空白區域。這個位置就是生理盲點,是視覺纖維在視網膜上匯集后向視覺中樞傳遞時穿出眼球的部位,因無感光細胞,導致人眼視野上呈現固有的暗區。若物體經眼球所成的像剛好落在生理盲點上就會看不到,即“視而不見”。正常人平時感覺不到盲點的存在,因為雙眼的立體視覺機制能自動掃描探測以消除各自的盲區效應。
教師開展現場調查,調查本班學生近視率,引導分析近視成因。并聯系生活中常見的傷眼行為(臟手揉眼睛、關燈后看手機、邊走路邊看手機、久戴美瞳或隱形眼鏡、激光筆照射眼睛失明),使學生養成“愛眼護眼、科學衛生用眼”的生活習慣。課后,學生設計“6·6愛眼日”宣傳海報,并張貼展示。
設計意圖:教師引入尋找生理盲點的微探究,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科核心素養。學生在活動中感知眼球結構的精妙,形成健康用眼的習慣。
生物學研究源于生活,始于觀察。教師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探究欲。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加強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設計合適任務引導學生學習。通過探究生理盲點、分析近視原因,學生理解眼球結構功能關系,養成科學用眼習慣,宣傳愛眼意識,助力健康中國建設,關注角膜移植與捐獻的社會性科學議題,全面提升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