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花
(福建省三明市第九中學 福建三明 365001)
勞動教育是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活動。在《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文件中要求,在生物等學科教學中要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相關勞動技能的培養。2020年3月頒布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闡明了勞動教育的性質,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勞動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點話題,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因此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勞動教育的滲透。
立德樹人是我國新課改理念下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教師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使學生的道德與品格通過社會勞動與實踐得到培養,并逐步提升和完善,促使學生在勞動中逐漸成長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指出,學生要善于從實踐層面運用所學生物學知識探討或嘗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能充分運用生物學知識宣傳引導、承擔抵制毒品及一些不良的習慣等社會責任。這是高中生物學的課程目標,也是對生物學科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勞動態度,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的基本要求。
高中生物學科的教學不能停留在單純的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的層面上。知識只有應用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才是有用的知識。所以應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解決問題,如學習物質跨膜運輸的相關知識后,學生要能夠解釋合理施肥、腌制果脯等問題;學習完光合作用過程后,能夠從光照的角度解決合理密植、光合午休、間作套種等問題。這些實踐問題的解決都要通過實踐勞動來完成。因此,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是大勢所趨。
新時期中小學勞動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在勞動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意志品質和品德修為得到磨礪;思維得到鍛煉;視野得以拓寬;體魄得以強健;同時享受勞動過程之美。
課堂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途徑之一,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依據。在高中生物學教材中有大量與農業生產相關的知識,這是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很好的素材。教師要充分挖掘這些知識,通過整理與歸納,科學合理地運用于課堂教學中,從而有助于學生獲得科學的勞動知識,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學生能夠從學習中理解勞動的內涵、意義與價值,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樹立科學勞動觀,形成科學的勞動認知,從而才能夠更加熱愛學習,尊重勞動者,珍惜勞動成果,進而熱愛勞動!
例如,在“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應用”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農業生產的相關知識,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引導學生依據光照強度對光合作用的影響原理,思考以下問題:影響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有哪些?光照強度與光合作用速率有什么關系?光照強度越強就一定越好嗎?農民在種植農作物時采取間作套種的道理是什么?你知道哪些農作物可以進行間作套種呢?農民在種植農作物時進行合理密植的道理是什么?“正其行,通其風”和施農家肥的依據是什么?教師以核心概念為中心,在課堂學習中貫穿與農業生產相關的問題,促進學生對核心概念的掌握,使學生習得農業生產知識,知曉了生物學知識對勞動生產的重要性。
生物學教學離不開實驗,生物學實驗的開展有利于學生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實驗基本技能,理解教材知識,促進提升學生的勞動創造性。通過實驗設計與操作,學生親歷了勞動過程并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實現知識的遷移;同時,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研究態度,既發展了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又滲透了勞動教育,提升了勞動的創造性。
例如,在“探究酵母細胞呼吸的方式”的實驗中,學生根據實驗方案嘗試組裝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實驗裝置,培養動手操作的能力以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有學生提出:在有氧條件下,如何排除空氣中的CO2對實驗結果的影響?通過小組討論與交流,學生可以想到:空氣在通入酵母菌之前應該先通過NaOH溶液吸收CO2。由此,又有學生想到還應該檢測CO2是否被吸收干凈。于是開展實驗時,學生在NaOH溶液和酵母菌培養液之間增加一個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裝置,排除空氣中CO2的干擾,從而得到更加準確的實驗結果。
科學史是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其獨特的視角和豐富的內涵決定了它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價值。在與生物學發展相關的科學史中涉及的眾多科學家,是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的好材料。
例如,“科學家訪談”欄目介紹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20世紀60年代,他就開始研究雜交水稻,立志解決我國的糧食問題。他在田間偶然發現了一株天然雜交稻,確信了水稻能雜交,具有雜種優勢,對權威“水稻等自花傳粉沒有雜種優勢,不宜雜交”理論產生懷疑。接著,袁隆平院士在栽培稻中檢查了幾十萬個稻穗,進行了大量的野外調查,最終發現了一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教師可以通過故事的形式,讓學生體會到袁隆平院士及其團隊在研究雜交稻艱辛以及多年來持之以恒、克服困難的毅力。這些都源于他“立志解決我國糧食問題”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使學生懂得“勞動創造價值、創造財富、創造美好生活”的道理。馬世駿是我國生態學研究的奠基人之一,為了解決我國千百年來不能根治的蝗災問題,他不辭辛勞,深入飛蝗發生區,通過不懈的努力最終完成了任務,為祖國作出了巨大貢獻。教師生動地敘述科學家的故事,使學生感悟到科學家們身上不畏艱難、善于思考、勤勞勇敢的勞動品質。學生從而明白:科學里的每一個定理規律的發現,都浸透著科學家追求真理的汗水,都凝聚著科學家們鍥而不舍、勇于探索的勞動精神。在學習和生活中,沒有誰可以不勞而獲,唯有付出辛勤勞動的汗水,歷經失敗依然保持信心,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
新時代勞動教育是基于勞動,應該讓學生帶著所學知識與思考,走進生產勞動場所,開展驗證或體驗與創造的勞動。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當堅持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相結合,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踐行勞動精神。
學生有了切實的勞動經歷才能體會勞動的辛苦和勞動所創造的價值,進而尊重勞動,崇尚勞動。例如,數學統計法是孟德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學生對這個知識點如果沒有切身的體會,是無法理解的。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或創造校園內外的條件,開辟實驗基地,組織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分別對豌豆的7對相對性狀進行雜交。學生親自開荒播種,實施澆水、施肥、除草等田間管理,最后統計種子收成,學會了分析其中蘊含的遺傳規律,明白了數學統計在孟德爾遺傳規律發現過程的重要作用。學生感受到了勞動的艱辛和收獲的喜悅,也領悟到孟德爾假說的超前思維,以及感受到孟德爾科學研究的嚴謹和一絲不茍。
在學習“生態環境的保護”這一章節的知識后,教師可以聯系城市的環衛部門,帶領學生參觀學習,通過實地參觀了解當地居民一年產生的生活垃圾總量、無害化處理生活垃圾的過程,使學生體會勞動的價值,增強學生勤儉節約意識、垃圾分類意識和環保意識。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安排學生去參觀植物工廠,或者讓學生去收集與植物工廠相關的知識。植物工廠是靠人工設計的,對植物生長過程中需要的光照、溫度、CO2的濃度及營養液的成分、pH等進行非常精密的控制以達到促進農作物增產的目的。較之傳統農業生產,現代農業的發展讓學生深深的體會到勞動者的偉大以及新興技術支撐的現代農業的魅力,對科學與技術產生敬畏,弘揚了勞動精神,增強了勞動教育的時代性。
教育性的勞動是對生物學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例如,在每年的防艾和禁毒宣傳日等特殊的日子,學校與社區相聯系,組織學生擔當志愿者,為廣大人民群眾講解艾滋病和毒品的危害等知識。這樣,學生將在學校中學習的知識服務于社區,幫助社區解決一些困難,為社區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同時,在志愿服務中增強了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總之,生物學科教學中的勞動教育無處不在。教師要善于思考、發掘、整合學科資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以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借助學校、家庭、社會力量,開創多種行之有效的勞動途徑,發揮生物學科優勢,落實勞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