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德杰 曲義梅
(濟南市長清區(qū)實驗中學 山東濟南 250399)
深受學生喜歡并能讓學生津津樂道的教師,都是能把課上得有滋有味,深深打動人心的教師。課堂教學要有味道,一方面需要選擇符合課程標準,符合學生年齡特征,有利于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好素材;另一方面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程序,巧妙地實施教學過程。好的生物學課堂一般會有科研味、歷史味、生活味、人文味等味道。有味道的課堂學生才會喜歡,才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真正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青春期的學生神經系統(tǒng)興奮性高、好奇心強,每一個人都有探索的欲望。在生物學教學中有很多能滿足學生探索欲望的素材,如各種調查活動、驗證實驗、探究活動等。教師可以將這些活動改進為科研項目,使學生有研究探索的體驗,課堂就會有科研的味道。
例如“發(fā)酵技術”一節(jié)課,教師先不講述發(fā)酵原理,而是引導學生像開展科研項目一樣實施探究活動“探究制作酸奶需要的條件”。教師設置懸念激起學生探索的欲望,介紹酸奶的優(yōu)點,引起學生興趣,然后提出問題:“酸奶是怎樣制成的呢?制酸奶需要什么條件呢?”接著,啟發(fā)學生儲備研究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使學生明確在此實驗中需要的重點知識是制作酸奶的原理,即發(fā)酵原理。教師引導學生制定科研計劃,確定該實驗最重要的條件是無氧狀態(tài)、單一變量是有無氧氣。同時,教師注意鼓勵學生自主探索,不干預或少干預,不怕學生出錯。學生將“科研成果”以適當的形式展示,由然而生做科研的成就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發(fā)酵原理,而是為了研究需要主動學習這個原理,從而激發(fā)了探究精神,鍛煉了動手能力。
現成的知識讓學生被動接受是枯燥無味的,而自己創(chuàng)造或發(fā)現的知識卻會回味無窮。把學習變成科研,在研究中發(fā)現的知識,就成了自己的成果,學生會倍加珍惜。例如,在學習“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時,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是把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模式圖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并介紹各種結構的名稱和功能,學生理解記憶,通過實驗加以驗證,這樣不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學生經歷科研的過程。教師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組成生物體的細胞到底長什么樣?有什么樣的結構和功能呢?然后,學生在顯微鏡下研究探索,描述觀察到的結構,并把它畫下來,再查找這些結構的名稱和它們各自的功能。這個過程看似浪費了時間,但是,學生通過經歷發(fā)現了新知識,會倍感興奮;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尊重事實和證據,有實證意識和嚴謹的求知態(tài)度。
學生大都喜歡聽別人講故事,即使不喜歡上課的學生聽到講故事也會立刻來了精神,有時還會對喜歡的故事津津樂道。生物學科學史是對生物學艱辛的科研過程或科學大事的記錄和描述,有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和翔實的情節(jié),是很好的科學故事,如詹納的牛痘免疫、海爾蒙特種植柳樹、巴斯德挽救釀酒業(yè)。教師適當引用生物學科學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及認知規(guī)律,能夠扣其心弦達到共鳴的效果。生物學科學史是科學發(fā)展史,不同于一般的文學作品,因此,需要教師加以修飾,使其更吸引學生,而又不能失其科學性。另一方面,學習生物學科學史是為習得先輩智慧,提高文化素養(yǎng),所以,教師要將生物學家的研究思路、實驗技巧、理論突破、艱辛和毅力等先輩的智慧和品質故事化,從而起到寓教于樂,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作用。
例如,教師在講述孟德爾發(fā)現遺傳規(guī)律的故事中,要突出以下幾點:①孟德爾同時期的四位科學巨匠(牛頓、麥克斯韋、歐拉、高斯)都是專門的研究人員,而孟德爾在研究遺傳規(guī)律時只是個修道院教士,屬于民間科技愛好者。②孟德爾選取的研究樣本是完全自花傳粉且為閉花授粉的豌豆,授什么樣的花粉完全可以控制。③孟德爾選擇的遺傳性狀:種子的形狀(圓粒、皺粒)、莖的高度(高莖、矮莖)、子葉的顏色(黃色、綠色)、種皮的顏色(灰色、白色)、豆莢的形狀(飽滿、不飽滿)、豆莢的顏色(未成熟時,綠色、黃色)、花的著生位置(腋生、頂生)等。這些性狀特別容易區(qū)分。④孟德爾采用單因子研究分析法,一個時期內只觀察、分析一對相對性狀的差異,對雜交后代的性狀進行分類、計數和數學歸納。⑤孟德爾用了8年時間,共栽培10 000多株豌豆苗,一棵棵地種植,一個個豌豆苗的授粉、觀察、記錄、計算,沒有助手完全由他一人操作,表現出他具有驚人的毅力和耐心。故事中,樣本選取的技巧、研究條件的簡陋、研究過程的艱辛等方面,無不體現先輩的智慧和堅強的意志。
教師重視知識內容與生活經驗的聯系,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主動構建知識,還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為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聯系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導入學習,會給學生一種學習生物學即生活的一種感覺。例如,“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一節(jié)課的導入,教師聯系學生的生活,提出問題:“同學們,你今天早餐吃的什么呀?”學生回答自然很踴躍,形成了活躍的課堂氣氛。教師接著追問:“為什么要吃早餐?”7年級的學生大多不知道吃飯的實際意義,常見的回答是“肚子餓”“想吃”。教師繼續(xù)追問:“為什么肚子會餓?為什么想吃呢?”這樣會引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要吃飯?吃飯有什么用?飯里面到底有什么?吃什么比較好?怎樣吃才有利于健康?”……這樣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被點燃。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實踐中積累的經驗是一種珍貴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善于發(fā)現、挖掘并利用這些資源,使生物課堂貼近生活,有生活的味道,從而增加健康常識。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中健康生活部分要求,具有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養(yǎng)成健康文明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生物學教學中的食品安全、用藥安全、運動安全、合理膳食、預防傳染病等都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使學生感受到生活的味道,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例如,在“傳染病及其預防”一節(jié)學習時,學生表演在2019年末由COVID-19引起的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時,自己親身經歷的生活場景,如戴口罩、勤洗手、碰肘禮、不聚集、常通風、常消毒、保持間距等。然后,教師逐個解讀這些操作的意義。在教師的解讀中,傳染病的概念、傳染病的特點、傳染病的種類、預防傳染病的基本措施等知識和技能要點都會得到詮釋。由于學生親身經歷過,自然會對這些知識和技能銘記于心,并會對傳染病足夠重視。課堂上,學生再對消化道傳染病、血液傳染病、體表傳染病的預防進行模擬演練,預防傳染病的安全意識就會建立,就能促使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生物學雖然屬于自然科學范疇,但生物學與人類的社會生活密切聯系,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與人類的倫理密切聯系,生物多樣性關乎人類的感受。因此,生物學知識可為教學提供很多人文教育素材。教師利用這些素材可以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科學態(tài)度與價值觀,使學生意識到人對生物圈應盡的責任,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意義,形成認識自我,熱愛大自然,愛護生物,珍惜生命,健康生活的情懷。
例如,在“鳥類的生殖和發(fā)育”一節(jié)課,教師以丹頂鶴為例,求偶時彼此對鳴、跳躍和舞蹈,鞠躬表示友好和愛情,亮翅表示歡快的心情,很自然讓人感受到暖暖的愛意。丹頂鶴一旦選中配偶就一生一世,不離不棄。丹頂鶴對“愛情”的堅貞和純潔得到人們的贊揚并將它稱為仙鶴。學到這些知識,學生會油然而生一種圣潔的情感。又如,在學習鳥類育雛時,以《燕詩》為素材介紹家燕的育雛:“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觜爪雖欲敝,心力不知疲。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饑。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這首詩描述了親鳥育雛的辛苦,彰顯了母愛的偉大。教師借此機會讓學生描述自己感受到的母愛,可以使他們更加熱愛自己的母親,感恩自己的父母。
現在的教育過度強化學科知識和技能,淡化甚至忽視了人文教育,從而導致所培養(yǎng)的學生缺乏人文精神,社會責任感淡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六大素養(yǎng)。因此,教師立足生物學課堂,將生物科學與人文教育相融合激發(fā)學生人文情懷是十分重要的。
家國情懷常常被文人墨客以文學或美術的形式展現,其實生物學教學中也不乏這樣的機會。例如,在學習“生物多樣性”一節(jié)課時,向學生展示我國裸子植物種類占全世界的26.7%,世界第一,而且有很多特有的種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總和居世界第三位;我國特有動植物有一萬多種。在學習“生命的起源”一節(jié)課時,向學生介紹北京大學和中科院聯合在1965年9月合成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結晶牛胰島素,這是世界上第一種人工合成的蛋白質,為研究生命起源做出重大貢獻。課堂教學中,教師多介紹我國引以為傲的生物資源和科學成就,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現在的學生多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較強,容易目中無人,合作能力深受影響,因此,集體主義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讓學生懂得人活著不能只為自己,只講個人絕對自由,要學會和諧相處、各盡其責。在學習“動物的行為”時,教師以蜜蜂社會行為為模式,讓學生分別扮演工蜂、雄蜂和蜂王,介紹所扮演角色在蜂群組織中的職責,并說明無論哪一個體離開集體都無法獨立生存。學生會真正明白自己只是社會的一分子,只有構建和諧社會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才有利于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
社會責任是發(fā)展學生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運用與社會問題相聯系的素材,發(fā)揮其育人功能,可以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例如,在學習“生物多樣性保護”一節(jié)課時,課前讓不同的興趣小組分別研究我國西北地區(qū)土地沙漠化和賽罕壩奇跡。課上,一個小組展示西北地區(qū)由于過度農墾和過度放牧造成植被破壞,土地沙化每年正以1 000~2 000 km2的速度蔓延的現實情況。另一個小組講述賽罕壩地區(qū)成功營造112萬畝人工林,創(chuàng)造了一個荒漠變林海,沙漠變綠洲的人間奇跡,并獲得聯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化署頒發(fā)的地球衛(wèi)士獎的故事。兩者相比較,學生會自然產生社會責任感。
有味道的課堂才能吸引學生,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社會責任,更好地潛移默化地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課堂教學效率才會更高,才能算高品質的課堂。要創(chuàng)造更多的有味道的課堂,教師要加強自身修養(yǎng),充分挖掘各種有利于課堂教學的素材并合理地加以利用,還要注意教學的藝術化。教師應努力讓課堂變得更有味道,讓所有學生更加喜歡生物學課堂,把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提升到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