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州市城東中心小學 嚴 慧
小學數學學習的目的并非讓學生成為數學家,而是讓學生形成數學思維,能夠將生活情境與數學相聯系,運用具有邏輯性的思考方式解決生活問題。傳統數學學習模式下,學生往往只能將數學思維局限于課堂上具體問題的解決,而借助提問的方式,能夠激發學生對問題與理論知識之間的思考,讓學生將生活實際與數學知識進行有效的結合,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增加對數學內容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進行提問教學,教師需要考慮到課堂教學目標與學習內容之間的關系,針對性地利用問題連接課堂與教學目的,讓學生能夠在繁雜的數學運用中把握教學重點,能夠分清問題的主次,從而抓住數學問題的核心,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簡易方程”這一內容時,學生剛剛開始接觸方程,對未知數的理解仍處于較淺的層次,而有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簡易方程的解法像加法變減法、乘法變除法,就可以得到正確的結果,卻逐漸忽略了對方程在解決問題時的便捷性的理解。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借助提問的方式設計問題,讓學生列出簡易方程而非直接求出結果:小紅買了一個蘋果,兩個桃子,一共花了10 元,已知桃子4 元一個,那蘋果多少元一個?請用含有未知數的方程表示。這樣,讓學生逐漸形成未知數的概念,引導學生將學習的重點集中于方程,而非簡單的加減乘除。通過有針對性的教學提問,快速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向,讓學生明白課程的學習重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并為之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每一個學生擁有不同的理解能力、學習速度以及學習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以及課堂作業的批改中,很容易發現有的學生對于某一類問題沒有思路,而有的學生是因為粗心,有的學生是計算方法存在問題。根據這一特征,教師就可以針對不同學習特點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加深對數學內容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圓”這部分內容時,需要學生掌握圓的面積以及周長的求法,大部分學生能夠記住面積以及周長公式,但是當面對圓形與四邊形或者多個圓形結合在一起的問題時就會出現困惑,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借助提問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平面圖形思考能力:一個長4 厘米、寬3 厘米的長方形,它的四個頂點都在圓上,我們能否得出這個圓形的面積?長方形的長邊與一個圓的直徑重合,已知圓形的直徑,我們能否得出長方形中除了半圓之外的部分的面積?讓學生在掌握公式的基礎上加深對理論內容的進一步思考與運用,從而將知識內容學習得更加透徹,加深公式的應用熟練度。
數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中不僅僅是冰冷的數字,還有許多個人心理行為的影響,而源于生活的數學往往是現實問題的抽象,學生需要具備敏感的思維能力,能夠將課本上的理論內容進行多方面的運用,這就可以通過教師的有效提問實現。教師可以借用提問的方式,從新的角度打開學生對同一內容的不同程度的了解,讓學生形成多元化的學習視角。
例如,在學習“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給出相關問題:“2 個書架一共放了224 本書,每個書架有四層,平均每個書架每層放多少本書?”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思路是先將224 本書分為兩部分,再平均計算每一層放多少書。當教師梳理完這種思路之后,可以提問:“還有其他的解決辦法嗎?如果總共有888 本書,有什么快速計算的方法嗎?”當數字變得特殊時,就會有其他的快速解決辦法,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提示:“從平均分的角度看,是不是意味著將所有的書分為8 份呢?這樣計算是不是就會很快?”在這一過程中,借助切換思考角度的方式提問,讓學生站在新的視角看待同一個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多方位視角。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進行提問教學,一方面需要教師加深對學生的深度了解,讓問題更加貼合學生對內容的理解,符合學生的學習水平;另一方面還需要教師利用問題將課堂學習內容提升到更深的層次,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提問成為有效的教學策略,成為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讓課堂學習更加充實有效。